绿松石是一种名贵的玉雕材料,结构致密,比重2.4-2.9,平均折射率1.62,硬度为5.5—6.0,是铜和铝的含水磷酸盐,属于磷酸盐矿物。成因为水流沉淀而生成的矿物,在国际上被称为“东方绿宝石”。【客服03】
绿松石的物理性质
通常呈块状或皮壳状隐晶质集合体;颜色由浅至中等蓝色、绿蓝色至绿色,常有斑点、网脉或暗色矿物杂质,蜡状光泽,密度为2.76(+0.14-0.36)g/cm3,光性特征为非均质集合体。绿松石质地不很均匀,颜色有深有浅,甚至含浅色条纹、斑点以及褐黑色的铁线。致密程度也有较大差别,孔隙多者疏松,少则致密坚硬。抛光后具柔和的玻璃光泽至蜡状光泽。优质品经抛光后好似上了釉的瓷器,故称谓“瓷松石”。绿松石也有缺点,那就是绿松石受热易褪色,也容易受强酸腐蚀变色。此外硬度越低的绿松石孔隙越发育,越具有吸水性和易碎的缺陷,因而油渍、污渍、汗渍、化妆品、茶水、铁锈等均有可能顺孔隙进入,导致难以去除的色变。绿松石是一种较为娇贵的玉石品种。无论是加工过程,或是使用过程均需备加爱惜。
绿松石之工艺品
绿松石分级--国际宝石界将绿松石分为四个品级:一级品即波斯级、二级品即美洲级、三级品即埃及级、四级品即阿富汗级,一级品为质量最优的绿松石。同时又根据其质地、硬度、色彩等品质差异,将其分为四个品种:即瓷松、绿松、泡(面)松及铁线松。详述如下:
瓷松--是质地最硬的绿松石,硬度为5.5~6。因打出的断口近似贝壳状,抛光后的光泽质感均很似瓷器,故得名。通常颜色为纯正的天蓝色,是绿松石中最上品。绿松--颜色从蓝绿到豆绿色,硬度在4.5~5.5,比瓷松略低。是一种中等质量的松石。
泡松--又称面松,呈淡蓝色到月白色,硬度在4.5以下,用小刀能刻划。因为这种绿松石软而疏松,只有较大块才有使用价值,为质量最次的松石。但在绿松石原料日益缺乏的今天,常采用注塑、注蜡以及染色等人工处理方法,改善其质量及外观,因而也可"废物利用"。
铁线松--绿松石中有黑色褐铁矿细脉呈网状分布,使蓝色或绿色绿松石呈现有黑色龟背纹、网纹或脉状纹的绿松石品种,被称为铁线松。其上的褐铁矿细脉被称为"铁线"。铁线纤细,粘结牢固,质坚硬,和松石形成一体,使松石上有如墨线勾画的自然图案,美观而独具一格。具美丽蜘蛛网纹的绿松石也可成为佳品。但若网纹为粘土质细脉组成,则称为泥线绿松石。泥线松石胶结不牢固,质地较软,基本上没有使用价值。
我国工艺美术界一般将绿松石划分为三个等级
(1)一级绿松石:呈鲜艳的天蓝色,颜色纯正、均匀,光泽强,半透明至微透明,表面有玻璃感。质地致密、细腻、坚韧,无铁线或其他缺陷,块度大。
(2) 二级绿松石:呈深蓝、蓝绿、翠绿色,光泽较强,微透明。质地坚韧,铁线或其他缺陷很少,块度中等。
(3)三级绿松石:呈浅蓝或蓝白,浅黄绿等色,光泽较差,质地比较僵硬,铁线明显,或白脑、筋、糠心等缺陷较多,块度大小不等。
历史文化--很多学者认为和氏璧是绿松石。
唐代杜光庭在《录异记》中说:“藏星之精,坠入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称:“传国玉玺色彩青绿而玄,光彩照人。”中国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根据杜光庭杜光庭的《录异记》和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对和氏璧颜色现象的描述,认为产自湖北荆州地界的“和氏璧”,可以解释为绿松石岩,俗名“襄阳甸子”。因为绿松石是湖北特产的玉石,正在古代所谓荆州地界之内,而且,绿松石通常有一层外皮。
鉴别方法:
(一)仿制品鉴别
1.三水铝石为一种与绿松石共生的矿物,与绿松石的主要区别为:(1)它的颜色比较浅,很难达到天蓝色;(2)玻璃光泽,与绿松石的蜡状及土状光泽不同;(3)脆性,极易崩落,而绿松石则韧性较大;(4)硬度较低;(5)具泥土臭味;(6)密度低于绿松石。
2.硅孔雀石是一种在外表上与绿松石极相似的矿物。主要区别为:(1)颜色鲜艳,透明度较高;(2)折射率较低;(3)密度和硬度相对较低。
3.蓝绿色玻璃:主要区别是其具有的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以及内部可能见到的气泡和旋涡纹。
4.再造绿松石:是由一些绿松石微粒、蓝色粉末材料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压结而成。这种材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定--(1)结构:外表像瓷器,有明显的粒状结构;(2)酸实验:因含铜化合物而呈蓝色,铜盐能在盐酸中溶解。将酸滴于表面,用白棉球擦拭,将掉色。
(二)优化处理绿松石的鉴别
1.染色:将绿松石成品置于无机染料或有机染料中,使其改色。
通过以下几方面鉴定:(1)颜色过于均匀,不自然;(2)颜色深度很浅,表皮剥落及凹坑处可见浅色的核;(3)用蘸氨水的棉球擦拭,可掉色。
2.注胶:注人无机盐胶体或塑料以提高绿松石的稳定性。(1)密度和硬度较低;(2)热针实验:用热针接触一些裂隙或凹坑,可闻到塑料融化时的刺鼻气味。
作用价值:据说眉间佩带能直接影响人们的磁场和精神。
lantinglvs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