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养虾先养水”,水体是对虾生长、生存和生活的环境,然而池塘底质与水的相互作用能够强烈地影响水质,因此要想养好水,就必须从池塘底质改良着手,必须充分重视池塘底质的管理。“新塘旺三年”是池塘养殖真实写照,要使池塘养殖得以可持续发展,合理保护池塘水土资源,就必须改良与修复恶化的池塘底质。
底质恶化的主要因素
1、清塘不彻底,晒塘时间过短,清塘所使用的药物不当以及清塘所造成的过多药物残留等。
2.在高密度、高投饵量、低透明度养虾模式下,大量的饲料残饵、排泄物、浮游生物*体等有机物不断沉入池底,是造成水质、底质变坏最重要的原因;大量有机质的存在为池底厌氧性微生物大量繁殖提供了充足培养基。
底质恶化的主要危害
导致池塘底部酸碱失衡(主要是酸化)
池塘底部过多有机物在兼性厌*菌和好氧*菌的共同作用下,会产生各类有机酸和无机酸,导致池塘底部ph快速下降,而鱼类对水质中的酸碱度有一个适宜的范围,过高或过低都会刺激鱼类鳃组织和皮肤组织,从而影响鱼类正常的呼吸作用,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氧气充足的池塘中还存在缺氧的症状,主要就是酸化严重的底部会造成鱼类不能利用池塘中的溶氧,因此要在平常生产管理中注意碱化池塘底部。
不良底质
、“泥皮”底质
形成原因:大量老化死亡藻类和悬浮胶体沉积物沉淀于底部,在微生物作用后,会变成浮皮、并在水体表面形成大量泡沫等。
“丝藻”底质
形成原因:底质与水体之间营养元素的交换被阻隔,致使水体营养元素的不平衡或缺乏,出现“倒藻”、“转水”(水质一夜之间变清),水质过瘦,清澈见底,底部丝状藻、青泥苔大量繁殖。
扬州市雷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7056656359
中国 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