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是为了创意吗?—于立刚美术
无论是儿童漫无目的的信手涂鸦,还是被成人视之为极具“艺术性”的佳作。孩子们每天都在饶有趣味地进行创作,这一活动本身洋溢着儿童天真、活泼的情感,是儿童旺盛生命力的流露。毫无疑问,美术对儿童是有价值的,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与玩耍一样,成为他们成长和自娱的重要实践活动。那么,我们的艺术教育将为儿童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美术活动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何在?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指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也就是说它是从促进人的全部发展为目的。”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应让儿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自我,自己的思想,以神圣的劳力依照自己的情感去创作,让孩子学会驾驭自己的才能。”儿童美术教育理论家罗恩、菲尔德认为:“美术教育并不是教人画画,其作用是通过造型训练,促进人健康成长。”
3、对专业艺术院校生源基础教育和生源质量有促进作用。
大众认为艺术家很有创意,所以学美术就是要学创意,这是大多数人的误区。很多美术老师也强调美术中的创意、创造力。但创意不是美术的根本,只是美术的皮毛。这里所说的创意,是指由老师或家长引导的所谓“创造”性作品。我们说过,美术是表达思维内容的方法,因此美术的核心是思考,从现代艺术到当代艺术,美术越来越接近哲学,艺术家的创作越来越表现出追求真理的方向,通过作品表达个人对人生、世界的探索感悟。
这让家长听起来害怕了,似乎哲学和儿童相去太远吧?其实,这要讨论我们的教育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为了让他找到自我,创造新价值。那么我们的所有教育方法都应当对准这个目标,美术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儿童美术中应避免技法和创意这些巧智,而更应强调自发的感受和欣赏,在美的浸润中,逐渐养成孩子美的“我”。这样,他会发现他不必取巧于别人欣赏的技法和创意,他们的创作完全由心而发,就像6岁以前的感觉。在这种感觉里,他能自由和自信地观察,绘画,塑造,这些都在他“心”里。保持这种感觉的目的是完成“自我”的塑造。美术在这里不是简单的技巧,而是培养“人”的方法。
如果过早给孩子灌输“创意”,他们反而耗费了大量精力去迎合抽象的创意,而不是认真地观察世界,体会内在的情感。这是一种流于表面的美术,而不是通往艺术之路。
在这里提醒家长,这种感觉会在7岁后逐渐消失,孩子开始取巧和困惑于外在的方法,他会逐渐失去艺术和自我的本质,成为画匠或迷惑痛苦的艺术家。就像毕加索说的,“我用一生的时间只是为了找回童年的感觉。”在错误的美术教育下,大多数孩子的艺术生涯在8岁左右结束。
不可能每一個学习美术的人都会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但是我們都能够成为一个有见识的生活欣赏家,有品味的生活艺术家.我们通过学习美术,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发现美,享受美进而力所能及地去创造美。也许你不会做雕塑,但你懂得给朋友挑选一件有品位的礼物;也许你不会画油画,但你懂得什么样油画很配你家客厅的风格的;也许你不会设计服装,但你知道怎样的款式和颜色搭配很适合你;也许你不会设计建筑,但你知道对面的小洋楼造得是多么的不仑不类,,,,这是一些小的细节,而一個人品味与格调,往往就是从这些方面显示出來了。你在美化自己的同时,美化了他人,美化了世界:你在美化外在的同时,也美化了自己的内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对美的感悟是一种直觉性的本能,但要具备一定的,对高层次美认识和欣赏的能力,却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熏陶才能获得。所以,下次上美术课时,希望大家要整理好自己的心情,
告诉自己:我是为了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品位、有格调、有趣味的人才來上美术课的,
告诉自己: 学习美术不是为了一时,而是为了一生。
告诉自己:学美术习不是为了应付别人,而是为了完善自己,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