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完整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模式,由“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策划”、“实施和运行”、“检查和纠正措施”、“管理评审”5部分共17个要素构成。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形象、直观地表达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以及体系的运行和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这17个要素各自具有其独立的管理作用,但仅从各要素要求去理解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不够的,应将这些要素的要求综合起来考虑并使之协调一致,才能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整个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是p-d-c-a循环的过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直接目的和任务是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并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绩效。为此,组织应确立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在职业健康安全方针中阐明职业健康安全总目标和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承诺。组织应对如何实现职业健康安全方针进行“策划”,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结果来建立目标管理方案,并识别需遵守的适用的法规和其他要求,组织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运行”来实现职业健康安全方针。通过“检查和纠正措施”对职业健康安全绩效进行监测,检查管理方案、运行准则和适用法规要求的执行和实现的状况,并采取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措施。通过“管理评审”来评审整个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现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发现实现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及体系要素中存在的改进需求并根据需要进行修正和调整。
总体而言,17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从17个要素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来看,有一部分要素是构成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主体框架并体现其基本功能的关键要素(如4.2职业健康安全方针、4.3.1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的策划、4.3.2法规和其他要求、4.3.3目标、4.3.4职业健康管理方案、4.4.6运行控制、4.4.7运行准备和响应、4.5.1绩效测量和监视、4.5.2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4.5.4审核、4.6管理评审);另一部分要素是对主体框架起支持作用并对实现基本功能起保证作用的要素(如4.4.1结构和职责、4.4.2培训、意识、和能力、4.4.3协商和沟通、4.4.4文件、4.4.5文件和资料控制、4.5.3记录和记录管理)。
概括而言,17个要素的作用及其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管理核心
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在于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并改进职业安全绩效。因此, 地辨识危险源、准确地进行风险评价、策划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成为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
2、遵守“法规和其他要求”贯穿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始终
遵守“法规和其他要求”是贯穿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3、明确规定组织结构和职责是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必要前提条件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有赖于组织中各个职能和层次的承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等活动均是在组织中相关职能和层次中开展的,因此,明确规定各有关职能和层次的作用、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是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必要前提条件,也是保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
标准4.4.1“结构和职责”中明确要求应规定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有影响的从事管理、执行、验证工作的人员的作用、职责和权限,形成文件并进行沟通,明确地规定了组织职业健康安全的最终责任是相当高管理者。要求管理者应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与保持提供必要的资源,要求组织的相当高管理者指定一名管理者代表负责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