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装袖子结构原理特点
袖子结构变化复杂,款式多样,是服装重要组成部分。袖子与衣身因绱袖位置的变化,形成不同款式及风格。袖子与衣身配合,因衣身夹角、袖窿形状不同会形成不同功能作用的袖型。袖子结构开不是独立的,必须同衣身袖窿的结构变化相结,再进行袖子的结构确定,袖窿的形状、窿距、周长,最终决定袖子的形态结构。一个袖窿匹配一个袖子,最终制作出结构合理、舒适美观、适合服装款式风格的袖子。下面针对袖窿、袖子的形态因素、结构特点进行分析。
一、袖窿构成特点
1、袖窿截面认识
袖窿与人体臂根围相对应,人体本身无袖窿,去掉手臂就出现了纵断面,即为放松量为零的袖窿原形。断面袖窿线的构造,注意了解其曲线走势及作用,特别是贴合区对袖窿袖山的形状有很大的关系。
2、袖窿形状的变化
观察人体臂根纵断面,腋底曲线平缓呈斜线,根据服装款式风格设计,袖窿可以自由地造型,可呈酒杯状、前圆后方状、圆状以及各种几何状,只要求得与此相对应的袖子形状即可。
3、各类服装袖窿形状
衣身袖窿形状、数据及前后袖窿长度都可因服装种类不同、胸围、功能等产生变化,其中袖窿深度确定极为关鍵。
二、袖窿形态决定的因素
袖窿形态是决定袖型的主要因素,袖窿形态又受袖窿弧长条件、袖窿门宽和袖窿穿着造型等方面的影响。
1、 窿弧长涉及袖子穿着平衡合体,穿着舒适性,兼容性和影响袖肥大小的重要因素。正常情况袖窿弧长,无袖<连衣裙<衬衫<50%胸围<外套<风衣<大衣。正常情况袖窿弧长占胸围的46%~52%左右。
2、 袖窿门宽窄是涉及袖窿形态,衣袖活动量和衣袖造型的关鍵因素。根据体型、袖型的不同窿门宽一般从0.13胸围至0.14胸围左右。
3、 袖窿的穿着造型形态影响着袖子形态,袖子平衡合体和袖子舒适活动性。衣身前胸后背差值的调整,即改变袖窿穿着形态,也改变袖子的前势状态。袖窿贴合区域的形状是袖子平衡支撑点。
三、手臂结构特点
1、自然站立,从正面观察人体手臂,肘关节呈现出向内向外弯曲两种状态,向内弯曲的状态,由于肘关节过分伸展,而略贴近干束腰部位,前臂手腕部位略向外,这种状态常见于女性。向外弯曲的状态则在男性中较多见。对袖子的影响,在上肢向内向外屈(前面)的状态,就出现偏细的西装袖的袖子下垂形态的问题。也就是袖子存在的前势问题。
2、侧面观察人体手臂曲势,肩端点至肘部基本呈垂直状态,肘部以下明显向前弯曲。人体手臂的侧面体是主体面,这个方向的形状与曲势与袖子的形状有很大的关系。
3、俯视观察人体手臂,手臂位置明显地在肩胫点(snp)与肩部点(sp)连线,前面同手臂侧面曲度一样决定适体类袖子朝前方的必要性。
四、手臂运动(袖子)夹角与袖山、袖宽关系
1、人体手臂抬起90°,袖山深为0,袖肥相当宽,当手臂回到体侧处,袖子在腋下会产生较多余量。
2、手臂向侧方上抬45°~50°,袖山深较深,袖肥较窄,这个角度是处于美观和活动性相对两优的位置。
3、一般服装的袖子角度都小于90°,不同的袖子角度会形成不同的袖山深与袖宽比。袖子抬起量越小,袖山越深,袖肥越窄,反之,袖子抬起量越大,袖山越浅,袖肥越宽。
4、袖窿与袖子造型应滿足运动、美观、庄重等多种需求,由于手臂是人体运动幅度相当大,变化范围相当广的部位。把握不同服装静态美与活动之间的相当佳平衡效果,在服装结构造型中,应根据服装的功能性和装饰性合理地确定衣袖夹角,使袖子趋于活动舒适且美观。
五、袖子配制方法
为了袖子能达到合体、美观、舒适、易活动和兼容性等实用效果。在袖子结构设计前,必须考虑穿着对象的体形、服装品种用途、穿着场合以及款式造型、面料质地等因素,并了解袖子的分类、各类袖子外观和内在特征。掌握上述条后,有目的结合规格设计控制好袖肥、袖窿周长、窿距等影响袖子的关键因素。袖山高公式可以通过控制袖肥,利用前后袖窿长求出袖山;也可用公式:ah/2×0.7、前后袖窿长均值×0.8计算袖山高。不管那种方法都有必要检验合理性。
一片袖是基础袖型,无论款式结构如和改变都可以在一片袖的基础上形成。下面是具有比较符合手臂外形,工艺归拔难度不大的有袖肘省合体一片袖的配制方法:
根据袖形条件选择袖山高和袖肥大,注意结合衣身袖窿条件。配贴体袖,窿距约占胸围13%,袖窿应稍浅;配合体袖,窿距约占胸围14%。袖山不要太高,否则会导致袖子不易活动,可将袖子角度控制在40°-43°来检测袖山高和袖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