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成就建筑之美(二)


南京倍立达新材料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监姜永海以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grc幕墙为例,系统阐述了7万平米复杂的双曲幕墙体系,需采用bim编程设计解决复杂的工程量,后期依据测量数据对空间偏差的修改,采用全站仪解决三维空间测量并贯穿于整个幕墙的设计、制作和施工。标准机械加工节点扣件,解决几万个不同空间扭曲的定位,做到非线性幕墙施工不动焊;3d打印技术用于双曲幕墙板模具建造,是目前较大的打印设备,标志grc幕墙行业进入工业4.0。
中国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李兴钢以北京地铁昌平线西二旗站、世界田径锦标赛注册中心、吕梁体育中心、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室内体育中心为例,阐述了“建筑设计中的结构表达”。报告中提到,他自己倾向“营造”一词来对应一种设计者运用心智而统筹进行的建造活动,也更能将“建筑”和“结构”两个概念和含义整合在一起。在我们的思考和实践中,我们将结构作为对应建筑的人工性及物质性的本体要素之一,成为“营造”建筑形态、空间乃至氛围、意境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元素。既不可走向单纯的建筑形式主义,也不要将成为结构表现主义,怎样才是一种恰如其分的结构表达?或许应该是一种建筑与结构的高度融合之下的自然和微妙的呈现。总之,结构固然是造就建筑的关键设计因素,但结构元素的呈现仍须在设计者对于建筑整体营造意义的把控和权衡之下。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倪阳在报告《建筑那些事儿》中介绍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第三期胜利广场的设计过程,这是整个南京纪念馆建筑序列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筑设计上,以椭圆纪念广场为中心,周边升起,形成一个内置式的、可控的纪念广场空间,广场东部设有胜利之墙及胜利之路。周边则以柱廊的形式对应城市界面。总平面设计上以景观设计手段积极应对城市绿地问题,将大部分的使用功能置于绿坡下和地下,以消隐其巨大的建筑体量可能对城市造成的压力,还城市一个既具纪念性又具开放性的生态公园。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徐维平进行了题为《高度与对策(武汉中心等高层项目)建筑高度的应对》的报告。超高层建筑的可持续性与经济性一直是被讨论的话题。针对在当今中国城市的多功能、综合性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实践,以武汉中心等不同项目的设计应对侧重点入手,试图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这些相关工程案例的介绍并就其应对策略进行的探讨,提出在中国当前语境下的建筑发展与实践,更应该提倡一种"均衡"的可持续观:即在建筑的功能、效率、形象、安全、经济、品质等要素之间应保持一种恰当的平衡。
上海通正铝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欧阳元文的报告题目是《浅谈大跨度铝合金结构之建筑美》。报告围绕大跨度铝合金结构建筑“结构即表皮”、“结构即空间”、“结构即建筑表象”的特性,以南京牛首山佛顶宫项目、上海辰山植物园为例阐述铝合金结构的建筑美表达方式。并提出铝合金结构对建筑美的主动表达,铝合金结构为建筑师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同时铝合金结构的轻质、环保、可循环利用,为健康绿色建筑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全新方式。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傅绍辉进行了题为《被限定的建筑与结构》的主题报告,主要介绍了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新科研楼的设计。建筑用地的周边包含有50年代的老建筑、住宅、民族餐厅等,建设条件极具挑战。建筑不仅要满足地方规划法规、各类规范的要求,同时还要保证周边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因此的边界轮廓受到严格的限制,进而使得结构设计也相应被限制。通过减柱、钢梁(均匀开洞)、错动的中庭楼板等结构处理,达到在极限体量前提下功能性要求、法规性要求及开发性要求的和谐统一。
同尘设计主持建筑师张翼的报告题目是《平衡》。迪斯特无柱的巴西利卡让人看着心惊肉跳,是托罗哈的手术室平衡力偶的智慧解释了此类结构奇观。在更多的包括奈尔维大师的名作中,我们都能看到同类的在空中寻求平衡的智慧,乃至那常见的三铰的门式钢架都开始显得不同寻常。
som 上海办公室设计总监姜宇捷的演讲题目为《城市文本的重新结构—空间的场所与精神》。工艺与工程技术源自文化、历史与人性。我们的兴趣在探讨结构如何作为重要的设计元素与规划/设计结合以创造城市、环境、生活与工作空间被重新结构的可能性,进而修复发展过程中导致的城市肌理碎裂与不延续,并以创新手法在水平与垂直向度上连接并延续与周遭环境、文化肌理的关系。以三个不同尺度与功能的建筑项目(交通、综合体与文化教育建筑)探讨结构与建筑设计在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生活与工作空间、与文化建筑的保存与再活化中可以扮演的重要角色。结构除了力学上的意义,也包含了空间规划的隐喻,透过与建筑设计的结合创造精采而生动的公共空间与独具个性的场所精神。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罗赤宇进行了题为《结构技术创新与建筑效果实现》的主题演讲。报告以广东省博物馆、广州美术馆、保利商务中心等项目为例,既说明了现代结构体系的创新对大跨度悬挂建筑效果实现的技术支持,又解释了结构构件的创新和受力模式的巧妙处理解决建筑空间对结构设计限制的问题,并介绍了超高空索网幕墙及大跨度钢拱架高层建筑等创新技术,从各方面体现结构创新支持建筑效果实现的思路。
中国建筑设计院帷幕中心技术总监罗忆进行了题为《工匠技艺成就建筑——从大剧院等工程的技艺说起》的报告,工匠构造成就建筑:工匠始于鲁班,是设计和营造。他认为:要从概念、结构、节点设计反推建筑属性、功能和外观可行,方才落墨,否则图只为图,何以导工?在大剧院的屋面工程的设计施工过程中,本着工匠精神,精心设计和推敲工艺技术,以简单重复的精美节点,营造出复杂的曲面工艺,保证功能、外观和造价的实现。高设计完成度是工匠的基础;建筑师是为班长,集诸智慧,方成巨匠。
砼创(上海)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