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扫地机器人来说,市场发出的放缓信号就像一针“镇定剂”,让习惯了一路狂奔的扫地机行业冷静下来,仔细思考该如何应对愈发拥挤的赛道,以技术打造高精产品,打动用户,赢下新一轮竞争。
丨境遇:市场与口碑的双重夹击
如今,拥有一台扫地机器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懒人经济”浪潮下,扫地机器人乘东风,几年间一路狂奔。据数据显示,双11当天仅天猫渠道9小时便售出了40万台,市场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然而,即使双11的数据再亮眼,也难掩扫地机器人市场放缓的趋势。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扫地机器人线上市场零售量同比提升8.3%,相对去年同期增长幅度下降了7.4%,线下零售量同比增长24.9%,同样低于历史同期。
从数据上来看,扫地机器人当下仍在高速发展,但后劲略显不足,以至于出现销量逐年走高,市场增速却逐年走低的反差。
扫地机器人爆火的背后是“懒人经济”与消费升级。消费者需要改善生活质量,从繁琐重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并且随着接受能力强的年轻一代成长,一款还能用,且价格适中的扫地机器人自然会被市场消费主力群体接受。
但伴随扫地机器人发展瓶颈的到来,以及产品普及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吐槽声、质疑声取代了扫地机面世时的“惊叹”。反之,“运行不稳定”、“清洁有死角”、“价格虚高”、“伪刚需”、“不实用”等负面口碑甚嚣尘上,打击了部分潜在用户的购买意愿。
被市场与口碑双重夹击的滋味,对任何一家扫地机器人厂商来说都不好受。而面对这样的境况,曾有业内人士做出分析。
丨困局:扫地机器人的“三宗罪”
首先,与手机、电脑等十分成熟的市场不同,扫地机器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短短几年间还无法产生品牌效应。消费者在购买扫地机器人时,更关注的是产品的性能与实用性。但扫地机器人产品鱼龙混杂,高端产品性能强,但低端产品时常导航丢失或卡死,影响用户体验,导致口碑两极分化严重。
其次,扫地机器人同质化严重,无论是从底层导航定位技术,还是上层的用户交互功能,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并不大,无法彼此拉开差距。
最后,消费者对扫地机器人认知不足,购买前期望过高,用户心理落差较大。
针对这些问题,最粗暴有效的方法是厂商通过技术升级,提升产品品质,打造品牌,吸引消费者。
丨突围:以立体视觉,为扫地机器人创造更大的舞台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用户的成熟,从未来消费需求来看,对扫地机器人的要求会越来越严苛,需要扫地机器人更智能、交互更自然、清洁能力更好,这也就需要以更多智能化技术为扫地机器人赋能。
2019年初,国内新锐计算机视觉公司indemind推出了扫地机器人视觉导航定位解决方案。以立体视觉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扫地机器人的用户体验,更是为扫地机器人创造了更大的舞台。
indemind扫地机器人视觉导航定位解决方案包含了高精度vi-slam、高精度建图、物体/环境语义、智能路径规划等多项自研算法,在实现定位精度<1%,姿态进度<1°的导航定位同时,还为扫地机器人提供了点到点的最优路径规划及定制化图像语义识别服务,为机器人配置智能避障逻辑,实现高效率识别避障。与现有方法相比,可大幅提高扫地机器人清扫智能化水平,有效避免漏扫、误扫等问题,提高消费者用户体验。
此外,indemind认为扫地机器人除了“清扫”这一基本功能外,应该实现对周围环境立体式的理解和构建,进而与人进行交互,实现智能决策。
因此,indemind导航定位方案在解决智能清扫问题后,基于视觉天然的信息优势,融合环境感知技术,使扫地机器人在作业过程中对清扫区域、房屋全局建立立体环境感知地图,并根据环境语义确定房屋布局,使扫地机器人与人之间产生更多交互,如结合语音命令靠控制扫地机器人清扫语义识别的特定区域、人物活动密集区域着重清扫等。让扫地机器人从“不知变通”的扫地机器人向家庭智能清洁助手转变。
更值得注意的是,indemind充分挖掘了视觉技术的认知与感知潜力,为视觉导航定位解决方案添加了智能决策模型。通过该模型,机器人可根据视觉识别结果,智能采取不同执行策略,从而提升机器人处理复杂场景人物能力,满足机器人智能化升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