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生圈的发展如何?


救生圈的发展如何?
救生圈是人们水上遇险时赖以求生的一种东西。夏天去游水,为了安全起见,人们常喜欢带上救生圈,初学游水的人更喜欢和它作伴,就是了解水性的船员出海时也总要在每艘船上备几只救生圈。以前有人认为救生圈是由欧美传入我国的,其实,救生圈乃是我们我国人创造发明的。
   闻一多先生将《诗经》中的这一记载译为:“叶子拍了,葫芦也干了,可以择来作腰舟用了。”我们认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抱着枯干的葫芦瓜,就能使身体浮在水面上,不致淹死。这葫芦瓜就是相当原始的救生设备。后来,凡是在海上飞行的船只,大都带着葫芦瓜,以防不测。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公民是运用干了的葫芦瓜浮水渡河的,这就是相当原始的救生圈。
救生圈的制作方法大大前进了一步,有人初步用软质木料、芦苇等编制成一个环状物体,让人可以钻进去,使环托住人的身体,这种环形的救生圈运用起来要比葫芦瓜便当得多,遂成了名副其实的救生“圈”了,称之为“浮环”。据《宋稗类抄》一书记载: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曾派部将王权去金山抗敌,临行前韩世忠指令他不要用船渡江,避免被敌人发觉。所以王权就给每位土兵发了一个用软木制成的圆形的浮环,让他们将浮环缚在腰间,藉此渡江。战士们在王权的带领下悄然过江,金人全然不知,遭突袭而全军覆没。其时王权所用的浮环就是现代救生圈的前身。
     各种救生设备纷乱出现:救生艇、救生衣,样样齐备。但救生圈这一传统装备仍然被人们保留着运用着,它仍然是相当简练的救生东西。帆海时,船员们仍把救生圈放在比方轮船甲板上等相当显眼的当地,并在救生圈上涂饰了红白两种颜色,有些较  的救生圈上还装有自亮浮灯,这样无论是白日仍是夜晚,落水人地点的方位都很简单辨识,救援的船只便可以寻找标志,灵敏赶往出事地点,把与波浪奋斗的落水人救起。救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