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影响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发展的5个因素

揭秘影响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发展的5个因素,到底是哪些原因会影响到票据贴现业务的发展呢?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大原因,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耐心往下阅读。
揭秘影响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发展的5个因素
因素一:把票据贴现视同一般贷款管理 众所周知,贴现是持票人为解决资金急需,将未到期商业汇票卖给银行,银行在扣除贴现利息后,将票款支付给持票人的融资行为 贴现实际上是一种票据买卖行为,是将持票人的延期收款转变为贴现行的延期收款,交易终结,债权债务也随之结束。
一般贷款的主体基本上是固定的,只要贷款发生,债权债务就随之建立;只要客户不归还贷款,债权债务关系也就不会终结,在贷款期内一般不会发生债务转移和主体更替行为。可见,贴现与一般贷款的本质差别就在于它的流动性 从期限上看,贷款一般都在一年以上,而贴现贷款zui长期限不超个月,短的只有几天,在银行停留的时间较短;而且贴现行买进票据后并不是为了长期持有票据,而是在转贴现利率合适时及时卖出,利用票据买卖赚取利差,并通过人为地促进票据周转速度,来获得更好的资金使用效益。
既然把贴现视同一般贷款,就需要授信、录人信贷台账,还必须有贷款证。由于贴现贷款笔数多、金额小,录人台账工作量很大。台账是用来监测贷款是否正常的工具,贴现票据由于流动性极强,录人没几天,就转贴现卖出,录人的意义就不大。而且在录人台账时,由于办理贴现的客户个体、私营企业较多,其财务资料不能按照台账的要求提供齐全,因而有的无法输入台账。因此不要将票据贴现视同一般贷款,应专门制定一套针对贴现特点的管理办法,减少环节,提高效率。
揭秘影响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发展的5个因素
因素二:办理贴现必须有增值税发票和交易合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必须有真实的商品交易,银行在签发时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但由于银行承兑汇票是一种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在其转让流通过程中,直接前手与后手之间不一定是商品交易,可能是结清旧欠,可能是支付劳务费,也可能退还预收款,也可能是一张合同下签发若干张银行承兑汇票,统一要求办理贴现必须有交易合同,有时与实际情况不符 银行买卖票据是为了赚取利差,追求利益zui大化,只要票据真实,没风险就应办理,不应将增值税发票和交易合同作为硬性规定
因素三:办理贴现视同一般开户单位到人行审持票人办理贴现需要开户,不开户无法转款开户就必须到人行办理开户许可证,否则视同开户行违规 作为长期办理贴现的客户,办理开户许可证还有价值,但对于只办理一、两次贴现的客户来说,实在是既麻烦,又没有必要。人行管理开户的目的是为了杜绝乱开基本户,主要是针对贷款单位;对于开户只是为了办理贴现来说,就没有必要。因此人民银行不应要求对贴现账户的审批,可由各经办行自主开立,并严格监督该账户只能办理贴现,只付不收,付完为止 对于违反此规定的,按账户管理规定进行处罚。
因素四:缺乏各签发行的银行承兑汇票票样着票据业务的发展,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而且各金融机构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各有特点,如果没有票样,辨认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签发量较少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由于接触少,辨认起来更加困难,验票人员只能凭经验和感觉进行辨认,再加上“克隆”票,更增加了验票人员辨认的难度。因此,为方便验票人员验票,人民银行应将批准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金融机构的票样汇集成册,印发各经办机构。
揭秘影响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发展的5个因素
因素五:把票据风险当作事故处理,没有建立票据风险准备金制度。金融是高风险行业,贷款有风险,票据业务照样也有风险,而且票据的风险不像贷款那样有一个暴露的过程,只要一出现假票或其他难以预料的因素,造成票款到期无法收回,风险就会立刻显现。票据风险另一个不同于贷款风险特点是,票据出现风险就是事故,要追究经办人员的责任,而且处罚严格。在各行每年都面临减员任务的情况下,票据经办人员的心理压力太大,对工作有一定影响。为弥补不良贷款造成的损失,现行金融企业财务制度规定,可按年初贷款余额的记提准备金。按现在规定,票据也统计在贷款中,但由于票据本身周转的特点,余额小,发生额大,仅按票据余额提取呆账准备金显然不合实际。因此,应建立票据风险准备金制度,根据票据的特点,按票据的累计发生额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
(文章来源:天下通商贸-电子承兑汇票贴现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