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易创新
适用平台全兼容
型号原厂指定
运行内存按客户要求
材质聚合物
单片机出现的历史 [1] 并不长,但发展十分迅猛。 它的产生与发展和微处理器的产生与发展大体同步,自1971年美国intel公司首先推出4位微处理器以来,它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下面以intel公司的单片机发展为代表加以介绍。
1971-1976
单片机发展的初级阶段。 1971年11月intel公司首先设计出集成度为2000只晶体管/片的4位微处理器intel 4004, 并配有ram、 rom和移位寄存器, 构成了台mcs—4微处理器, 而后又推出了8位微处理器intel 8008, 以及其它各公司相继推出的8位微处理器。
8位mcu工作频率在16~50mhz之间,强调简单效能、低成本应用,在目前mcu市场总值仍有一定地位,而不少mcu业者也持续为8bit mcu开发频率调节的节能设计,以因应绿色时代的产品开发需求。
16位mcu,则以16位运算、16/24位寻址能力及频率在24~100mhz为主流规格,部分16bit mcu额外提供32位加/减/乘/除的特殊指令。由于32bit mcu出现并持续降价及8bit mcu简单耐用又便宜的低价优势下,夹在中间的16bit mcu市场不断被挤压,成为出货比例中的产品。
32位mcu可说是mcu市场主流,单颗报价在1.5~4美元之间,工作频率大多在100~350mhz之间,执行效能更佳,应用类型也相当多元。但32位mcu会因为操作数与内存长度的增加,相同功能的程序代码长度较8/16bit mcu增加30~40%,这导致内嵌otp/flashrom内存容量不能太小,而芯片对外脚位数量暴增,进一步局限32bit mcu的成本缩减能力。
存储器结构
mcu根据其存储器结构可分为哈佛(harvard)结构和冯▪诺依曼(von neumann)结构。现在的单片机绝大多数都是基于冯·诺伊曼结构的,这种结构清楚地定义了嵌入式系统所必需的四个基本部分:一个中央处理器核心,程序存储器(只读存储器或者闪存)、数据存储器(随机存储器)、一个或者更多的定时/计时器,还有用来与设备以及扩展资源进行通信的输入/输出端口,所有这些都被集成在单个集成电路芯片上。
指令结构
mcu根据指令结构又可分为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复杂指令集计算机)和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uter,精简指令集计算机微控制器)
1990年代
单片机在集成度、功能、速度、可靠性、应用领域等向更高水平发展。
按照单片机的特点,单片机的应用分为单机应用与多机应用。在一个应用系统中,只使用一片单片机称为单机应用。单片机的单机应用的范围包括:
(1) 测控系统。 用单片机可以构成各种不太复杂的工业控制系统、自适应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等, 达到测量与控制的目的。
(2) 智能仪表。 用单片机改造原有的测量、控制仪表, 促进仪表向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综合化、柔性化方向发展。
(3) 机电一体化产品。单片机与传统的机械产品相结合, 使传统机械产品结构简化, 控制智能化。
(4) 智能接口。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 特别是在较大型的工业测、控系统中, 用单片机进行接口的控制与管理, 加之单片机与主机的并行工作, 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运行速度。
(5) 智能民用产品。 如在家用电器、玩具、游戏机、声像设备、电子秤、收银机、办公设备、厨房设备等许多产品中, 单片机控制器的引入, 不仅使产品的功能大大增强, 性能得到提高, 而且获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百度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
深圳市科电电子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聂绍明13823729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