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构树资源缺乏,手工造纸成本高,利润薄,劳作又脏又累,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壮族构树皮手工造纸工艺”濒临失传。“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愿意从事这项劳动了。”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贡川村村民一脸的无奈。据统计,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贡川村502户壮族家庭,过去常年从事人工造纸的有320多户,而现在仅剩110多户还延续着这项传统。在朴实的壮族农民眼里,古老的壮族构树皮手工造纸工艺是先辈们留下来的传家宝,然而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项工艺却面临着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处境。目前,当地政府将该工艺列入了文化保护项目,并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措施和开发计划。今年,中国科技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组织的专家团对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壮族构树皮手工造纸工艺进行实地调查,并将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壮族构树皮手工造纸工艺”是用构树皮和原始简单的工具,依照东汉蔡伦发明的古老造纸流程——“煮树皮、碾料、造糟水、捞纸、压榨、拷干晒纸、揭纸、数纸、剪纸”,制作纯天然的纱纸。在不多的家庭作坊中,经过传统工艺制造出炉的一张张纱纸坚韧洁白、柔软光滑、久存不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