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区文体局黄局长:
您好!
我是郑俊麟,原区政协常委。退休前为龙岩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祖籍龙门赤水村。
郑丰稔,字笔山,龙岩市新罗区龙门镇赤水村人。清末拔贡。历任县教育会会长、省议会副议长。福建高等审判厅厅长。代省议会议长职务。其故居“通德楼”2013年被龙岩市新罗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确认为不可移动文物,以龙新政综216号第128项列入名人故居。
然而,历经几十年的风吹雨打,屋漏墙倾,一座不可移动文物眼看着一点点倒塌。不出三年,郑丰稔故居将彻底倾塌,令人痛心!希望贵局派员调查,勇于承担,挑起保护文物责任。
另外,赤水村还有二座明代建筑。一是郑氏支宗祠笃祜堂;另一是土楼(原赤水小学)。希望下次普查时能列入
谢谢!
郑俊麟
2015.8.20
电话:0597 2295701
邮箱:596612554@qq.com
附件:
名人郑丰稔故居将倾 抢救正当时
郑丰稔,字笔山,龙岩市新罗区龙门镇赤水村人。清末拔贡。历任县教育会会长、省议会副议长。福建高等审判厅厅长。代省议会议长职务。
袁世凯复辟称帝时,他响应孙中山号召,为议会执笔写了《讨袁氏檄》,历数袁世凯窃国罪状,遭通缉。
民国28年始,先后应聘编修泰宁、崇安、华安、龙岩、漳平、长泰、云霄、南靖等八县县志,著有《八邑志书序例》。成为本省著名地方志专家。
作为福建省名人,其故居“通德楼”2013年被龙岩市新罗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确认为不可移动文物,以龙新政综216号第128项列入名人故居。
临解放,郑丰稔故居曾作为临时红色龙岩县政府办公地点;之后长期为村部办公所用。丰稔后裔分布各地,无暇照顾老房子。几十年的风吹雨打,屋漏墙倾,如不及时修膳,不出三年将荡然无存。(附图)
本人呼吁文保部门将郑丰稔故居列入急需抢救项目,拨款维修,以免留下历史的遗憾!
现在维修仅需恢复南北两厢部分土墙、及屋顶瓦片等,花费较小,一旦东西土墙倒塌,修复更难且资用是现修的数倍。
郑俊麟
2015.8.3
郑俊麟同志:
您好!您的诉求我局已收悉并于8月26日派员到郑丰稔故居进行查看,了解有关情况。现答复如下:
郑丰稔(1873~1953),字笔山,前清拨贡老同盟会会员,历任福建制宪筹备处副处长、中华民国临时参政院参政、龙岩抗敌后援会主任、福建文史馆顾问等职。1939~1949年,先后编修泰宁、崇安、华安、龙岩、漳平、永泰、云霄、南靖八县县志,是近代史上中国地方志书编修巨匠。郑丰稔家族遍布台湾、北美、南洋群岛、新加坡等地。
郑丰稔旧居通德楼位于我区龙门镇赤水村,由郑丰稔建于1928年,建筑平面呈日字形,为三进二层内廊式围合院土木结构民居,中轴线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大门、前厅、天井、中厅、天井、后厅。大门为砖砌拱形,上绘宝瓶花饰1对,正中有青天白日国民党徽志,西南、东北各设侧门一道,二层为木构外通廊式,全楼共有房间40、厅堂8、门3。是郑丰稔生前居住、生活的场所,也是我区境内重要的涉台、涉侨建筑。
因此,鉴于通德楼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我区文物普查小组在2007年至2012年间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到该建筑列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并作为普查成果之一将其以龙新政综〔2013〕216号文件向社会公布,要求各有关部门做好这些文物的保护工作。但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七条 “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的规定;以及第二十一条 “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使用人负责修缮、保养;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有损毁危险,所有人不具备修缮能力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帮助;所有人具备修缮能力而拒不依法履行修缮义务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给予抢救修缮,所需费用由所有人负担。”的规定,该建筑应当由其所有人进行维修、保护。
我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又是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交融、碰撞的地带,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建国以来,经过历届政府的努力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公布了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22处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600处的不可移动文物。但是,由于区财政收入有限,通常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经费均是通过城市建设维护费中划出区区的5万元,近三年来,经过我局的努力争取,才达到10万元。从这两组数据相对比,文物保护经费可谓捉襟见肘,僧多粥少。想要从政府财政在该建筑上投入经费给予保护,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我局建议,您们可以发动民间的力量,组织“通德楼维修保护宗亲理事会”,特别是做好郑丰稔先生后人的工作,大家一起有钱出钱,有力出出力,共同做好郑丰稔故居的保护、抢救维修工作。
最后,感谢您对我区文物保护事业特别是郑丰稔故居通德楼保护的关心与支持!
(新罗区文体广新局于 2015-9-2 16:1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