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尽快对广场舞噪音扰民处罚立法规范


近年,广场舞遍地开花,由城市走进乡村,处处是强劲的音乐,令周边居民苦不堪言,甚至广场边的楼盘要降价转售。很难想象,没一个安静的环境,如何休息学习、更好的工作。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人变得那么自私起来,只顾自娱自乐,而不理他人感受。针对此类种种扰民现状,在创建文明城市之际,应该对噪音扰民处罚立法规范。
他山之石,绍兴、南京相继出台规定:
绍兴立法规范广场舞:噪音扰民最高可罚款500元
新华社杭州10月6日消息,针对广场舞、露天演唱噪音扰民等公众比较关注的问题《绍兴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对此做出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并设定了相应的罚则。
条例指出,公民应当遵守公共环境文明行为规范,开展广场舞、露天演唱等户外活动,应当按照规定合理选择场地、时间,控制音量,不得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产生活。
违反上述规定制造噪音干扰他人正常生产生活的,由公安机关对组织者给予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汽车喇叭都还没罚那
2015年5月,福州市公安局指导社区广场和公园管理处对广场舞组织者实行登记制,一旦发现有噪声扰民现象,直接联系组织者进行劝导。组织街道社区、公园管理处等有关单位划定广场舞的特定区域,同时规定跳广场舞的起止时段、设备的音量大小。   陕西西安2015年2月起实施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规定,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及附近街道、广场、公园,晚9时至次日早7时期间进行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活动不得使用音箱。违规拒不改正的,对单位处500元罚款、对个人处200元罚款。
让她们戴个蓝牙耳机,
我国现有法律明确规定了“噪音扰民或将受到治安处罚”的相关内容。我国治安处罚法第58条规定:“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在1997年就开始实施了,该法对相关问题作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这意味着,即使在没有单独就广场舞立规矩的地方,跳广场舞也必须遵循不扰民的基本原则,否则,音箱音量过大就是扰民,就有可能面临治安处罚,这些法律规定应当是跳广场舞必须遵守的基本规矩。 历史经验表明,当公众无法通过公权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往往就会铤而走险选择私力救济。这些年来,鲜有因跳广场舞扰民而遭受治安处罚的案例,可因广场舞扰民而发生的邻居鸣枪放獒、天降粪包、住户用高音炮还击等冲突事件屡见不鲜,背后的主要症结之一就在于广场舞扰民的管理责任主体不明,公众投诉渠道不畅。私力救济不当,稍不注意就会触及法律的底线。所以在防止广场舞扰民的过程中,极端方式的私力救济同样为法律所禁止。 要实现广场舞不扰民,就必须疏堵结合。在现有条件下,首先要合理划定专门的广场舞区域,并以社区自治为基础,在社区确定责任人员,加强监督管理。其次,要明确具体的职能部门,对外公布举报电话,切实担负起法律赋予的职责,严格禁止在非专门区域跳广场舞,一旦发现或接到举报,就要及时处理,尤其是对警告无效的要依法惩处,不能“法不责众”,更不能放任不管。只有责任真正明确起来了,才能让更多的人去遵守,广场舞才不会继续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