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民俗——第一章 四时节日


黄梅民俗——第一章 四时节日
黄梅民风淳朴,老百姓温厚平和,勤劳节俭,敬祖尊师,讲情重义,循礼守信,不拘泥固旧,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形成健康的新尚时俗,丰富了民俗文化的内涵。

第一章 四时节日
对大时大节非常重视,其他节日也应时应景,新节日城镇人亦有安排。

第一节 传统节日
一、大时大节
春节、端午、中秋俗称为大时大节,礼俗繁多。
(一)春节
备节 童谣:“二十四,打扬尘(‘尘’黄梅方言念‘次’);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拿起笔(写春联);二十八,‘福’(杀)鸡鸭;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呼啦啦(“呼”黄梅方言念‘ku’),热闹)。”实际上备年从冬月初就开始了,烫豆粑、蒸糯米粑、晒冻米、浸米烂(糯米年糕)等。
一年的归结,大集体时腊月二十四前分配兑现,1980年后企业发清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分发春联。赊欠挪借的“有钱还钱,无钱交言”,年前讨帐不算小气,送节、辞岁家家必做。辞岁,上乡在吃年饭前,下乡在年饭后,路远的腊月二十八。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又叫“伢奀年”,打扫卫生、祭灶神。
过年 三十日,贴对联,近10年春联越来越大,金字,有花纹,长年不褪色;贴门神、挂门钱,挂红灯笼。洗澡,换新衣服。

还年,聚族祭祀祖宗,按辈份高低年纪大小的顺序叩拜,旧时敲磬360响。凡这一年家中有喜事的都会自带鞭炮到祖堂来燃放。近20年作兴放礼花,鞭炮也越放越长。还年的鞭炮如果中途熄灭,心里会一年不安。
团年,上乡是晚上,下乡是中午。旧时出嫁女儿不准在娘家过年,现在城镇的一些人家儿女亲戚都聚在宾馆酒楼里一块团年。年夜饭,青菜、芋圆、鲤鱼(不刮鳞)、公鸡必有,已故的亲人也留其座位。之后,大人们给小孩压岁钱,全家一起放礼花。吃年夜饭挟菜不能从钵底往上翻,放碗时碗底须剩一些,叫有吃有剩,旧时年夜饭煮得很多,要吃三天。饭桌上的东西掉在地上不捡,最忌说破口话,有的人家墙上贴有“不禁童言”的红纸条。
除夕夜通宵不熄灯,俗称“三十夜里火,月半(元宵节)晚上灯”。旧时守岁烤火叫“焕岁火”,睡觉的叫“破岁”,有的趁机抹牌赌博。最近三十年,绝大多数人看春节联欢晚会。
新年第一次开门叫出天方,旧时很多人家在大门合缝处贴“开门大吉”、“出方大利”的红纸 条,开门即放鞭炮;乡下先到祖堂,把鞭炮点燃,从屋里往外放,对天地作揖,四方都拜,以求方方大利。
拜年,初一拜本家,初二拜亲友,最佳时间是初二至初七,初七以后去长辈不高兴,亲戚多的一天要拜好几处,叫“跑年”。上世纪60年代有集体拜年习俗(团拜),初一早饭后,农村以生产队为单位,男劳力(包括回家过年的在外工作人员)集在会议室,互祝新年快乐,现已消失;机关单位还讲团拜,上班的第一天。现在打电话、发短信、电子邮件拜年在中青年人中很是盛行。拜年下跪的习俗完全消失。到亲友家拜年要吃饭,舅子、女婿、外甥吃鸡胯子,以示重视。
请春客,又叫“出方”,初七左右请男客,十五日左右请女客,家族内初三前请;现在大都是男女客一块请。刚娶回的新媳妇,有的大年初一本房族里每家都请喝糕饼茶,新女婿初二到岳父家拜年,家家都请,称作“转筵”。
乡下有“新春大于年”的说法,旧时立春那天,以家族为单位举行接春仪式,现在在交春的准时刻,家家户户燃放鞭炮,一时间震天动地,气势磅礴。有些年份因闰月的原因,没有立春节气,被称为“寡妇年”,很少人家婚嫁喜事。

(二)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本地习俗有:
悬挂艾和菖蒲,大早插于门头、窗头,午后取下,捆成把,晒干,下午,农村主妇去菜园采蛤蟆叶,洗净、晒干,一齐收藏。这三样都是中药。
划龙船,四月二十八日“翘”船,五月初一试船,初五划船,十八日送船(十八日后死的人叫赶船),“翘”船和送船都要下雨应节令。赛龙船很热闹,鼓声喧天,有“端午一日”之说。
节日食品有粽子、蛋、新麦粑。吃粽子旧时只有下乡作兴,现在城镇家家必吃,商场有买;蛋,用水煮熟,染上“品桃”(桃红色染料),装在彩线编织的网袋里,小伢们吊在银项圈上好几天才吃;妇女们蒸麦粑要很忙一阵子。现在人们不把蛋和麦粑当节日食品。
(三)中秋
吃饼赏月是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晚上一家人聚集在一块,现在多在阳台或楼顶,一边吃饼、喝茶,一边谈天说地,有“中秋一夜”的说法。旧时月饼由长辈按人数分切成小块,不在家的将其一份留着,表示合家团圆。现在很少人家这样做。
旧时,黄梅上乡中秋夜有“拖木”和“摸秋”的习俗,小孩子们玩的,很有趣,这种活动已消失了五十多年了。
二、小时节
(一)上七日和元宵节
正月初七是上七日,人生日,旧时乡下人要点太平灯,(把亮灯笼挂在竹篙稍头,越高越好),祈求人丁兴旺,要竖三次,头次是年除夕晚上,末次是元霄节的晚上。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通称“月半”,又叫上元节、灯节,通宵不灭灯火。玩龙灯大都从初三开始,二十几日结束,元宵节晚上是高潮。农村有赶菜虫、驱老鼠的习俗,小孩子们敲葫芦瓢,“正月十五敲破瓢,老鼠下儿不成苗;正月十五敲破絮,老鼠下儿不成器。”

(二)土地会
农历二月初一,俗传是土地爷的生日,农民祭祀土地神。土地会还是一种农民的自发组织,每会三至八户,章规自议,出入自由,每员须交相等数量的基金,给予会内成员作生产投资,或作生意本钱等;每家轮流使用一年,利息所得,在这天全体会员集体享用,叫做土地会,先向土地爷烧香跪拜,将会中成员名姓,田地座落方位写在黄表上,(称为疏),在土地爷神像前焚烧,祈求保佑田地无虫无害,确保丰收。吃喝完毕,桌面算账,下余部分,或分红,或扩大基金,大家说了算。这是黄梅独有的农民节日,此俗现已完全消失;不过,乡下老年人会在这天做点好吃的,以示过节。
(三)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
清明节 祭祖扫墓,也叫“做清明”,家家行动,在外地的人只要能回家的一定会赶回家,近几年特盛,作兴插“清明花”(纸或塑料制作)。时间限于节前三天,节后四天,逢“隔”回避;死者的第一个清明必须提前做。机关单位、学校、城镇居民有时会组织去烈士陵园、名人墓地祭奠。立墓碑,旧时女儿女婿外不上墓碑,现在一般都会刻上。伐树,旧俗认为房前屋后要伐的大树不在这天伐会犯禁。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节。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通称七月半,家家烧包袱,就是把纸钱包着,写上已故亲人和自己的名和姓,然后烧掉,时间是十五日前后七天。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旧有祭祖和登高的习俗。合族男丁,抬上猪头三牲,酒果祭品,到祖先坟前祭拜;祭后,大鱼大肉丰盛一顿,年逾花甲或古稀的老人,不分男女,每人另赠白肉1斤半(各族自议)。现在是法定的老年节,农村的老年协会和村干部,带上肉、酒、糖,到年逾八旬的老人家里看望;退休人员的所在单位也有类似的表示。登高,古有避灾、避邪之说,跟现今国庆节长假登山旅游差不多。此俗现在完全消失。

(四)花朝节 六月六 七夕r> 花朝节,农历二月十二、(一说二月二十二日),俗传花神的生日,也称“花神节”,古有“花王掌管人间生育”之说,故花朝节又是生殖崇拜的节日,民间选此日婚嫁的很多。
农历六月初六,家家将所有的衣物搬到屋外让太阳暴晒,称之为“六月六,晒红绿”。俗传这天日光特别,晒后衣物不带日荤气味,能长期保持干燥,不霉变,易于保管。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入夜躲在芭蕉树下能听见两人哭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年轻人会借乘凉的机会,找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现在把这天当作中国的情人节。旧时主要活动是乞巧,女人们在月下穿针引线,看谁的眼力好,手灵巧。
(五)冬至 大寒 腊八
冬至数九,腌制的鱼肉都带腊味,有杀猪买肉腌制的习惯,近几年十分风行。旧时,农村老人在冬至这天去世认为有福,称尸骨为腊骨。
农村有在大寒倒树的习俗。
腊八,农历的腊月初八,作兴吃“腊八粥”,但不普遍。熬“腊八粥”的材料有大米、花生米、红枣、黄豆、绿豆、豌豆、核桃、葡萄、莲子等,品种越多越好,但不得少于八样。很多农村妇女会在这天做“腐乳”、“豆豉”。

第二节 新节日
以公历时间为准,上世纪50年代后实施,有纪念性的、(有的具有国际性)、法定节日。具体有:
一、三大节日:
元旦节,元月一日,俗称洋历年。
五一节,国际劳动节,简称“5·1”。
国庆节,十月一日,简称“10·1”。
全民性的大节日,法定放假一天,连同星期六、日一共三天,上班的要发三倍工资。新世纪后,五一节和国庆节的假期增至3天,一天7天,称作长假,很多家庭外出旅游。农村大集体时,这三大节都放假;近30年无所谓。
二、专门节日
国际劳动妇女节,三月八日,简称“三。八节”,妇女们放假一天,城镇里很多家庭男人承担全部家务。
植树节,三月十二日,各单位组织集体植树活动。
青年节,五月四日。
国际儿童节,六月一日,简称“六一节”,学校放假一天。县城里各幼儿园、小学举行庆祝活动,多为文艺汇演,一些中学低班也参加。近年来,家长陪孩子玩,买纪念品。
建党节,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简称“七。一”
建军节,八月一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纪念日。简称“八。一”
教师节,九月十日。
国际护士节,五月十二日,为纪念近代护理的创始人——英国护士弗洛伦斯·南丁格尔而设立的。
第三节 舶来节日
近20年,一些外国节日传到中国,年青人纷纷效仿。主要有:情人节,公历2月14日是西方情人节,城镇各花店摆满玫瑰,大型商场、超市显眼位置摆放巧克力和纱巾、领带、皮带,青年男女购此互赠。愚人节,4月1日,起源于法国,互开玩笑,相愚为乐,近年城镇青年仿效。母亲节和父亲节,前者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后者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均起源于美国,部分在外工作的子女会向母亲、父亲发短讯、打电话,表达爱,在身边的有的也会赠送礼物。圣诞节,公历12月25日,是基督教的一个重要节日,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有的会打电话、发短讯,向父母、家人问候;城镇的超市、饭店门前布置圣诞树,打扮充气制作的“圣诞老人”,搞营销活动,一些商店还专售圣诞老人系列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