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男孩开馆“卖竹” 民间艺术后继有人


我们常说,艺术之路是孤独的、寂寞的,而将艺术作为自己的事业更是需要勇气。
  在市区大年堂前路上,有一家其貌不扬的“布衣斋竹木馆”。馆内的摆设古色古香,各种颜色的玉石、手链,泛着青色的一抽屉旧钱币,透着年代感的高脚碗,但最醒目的是馆主自刻的一件件竹刻作品,有笔筒、臂搁、扇骨等。
  馆主是名90后,这个戴着眼镜的文气男孩,没有辜负老家凤桥“竹刻之乡”的美名,固执地踏上了竹刻之路。他说,有人买自己的作品,就是对自己的肯定,这也是他坚持下来的动力。
  师从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张利斌,1990年出生,学过书法、国画、油画、水彩,先后就读于嘉兴秀水学院艺术系和浙江科技学院装潢设计专业。但与竹刻结缘,开始于他初三毕业那年。
  2007年,正读初三的张利斌偶然间在《美术报》上看到一篇写留青竹刻的文章,配的照片是桐乡竹刻艺术家顾军的作品。张利斌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托人到处找、到处问,“我姑妈家是开家具厂的,我就问姑妈厂里有没有做雕刻的师傅,姑妈说没有。但我们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冯老师(即冯嘉生,以竹刻闻名,是嘉兴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冯老师经常到我姑妈的厂里烘木头。”
  于是,在亲戚的介绍下,那年暑假,张利斌成了冯嘉生的徒弟,正式学习竹刻。连续两个月时间,从上午8点到下午5点,他每天与竹子、刻刀为伴。“学竹刻的人,85%以上坚持不到一周就放弃了,因为要适应握刀的方法,手很酸。”张利斌说,跟冯老师学过竹刻的人有几百人,但至今还在从事竹刻并以此为生的只有几个人。
  记者得知,在秀水学院读书的时候,张利斌就崭露头角,他的几件竹刻作品以学校间合作交流的方式,漂洋过海到了新加坡、日本的学校。
  希望形成自己的风格
  别看是90后,张利斌也是个有想法的人,“我希望自己不拘泥于冯老师以及师兄师姐们的刻法,建立自己的刻艺,形成自己的风格。”
  布衣斋竹木馆里,陈列着张利斌学生时代和最近两年创作的竹刻作品。他指着自己两件不同时期的留青竹刻作品说,学生时代的作品,图案的凹凸立体感没有那么明显,现在的作品则要生动些,“细节方面更加注重去塑造,而不是纯粹追求细致。画面的层次、远近,都通过薄薄的1毫米来展现。”
  从事竹刻,不仅要会刻、会画,还得会选料。张利斌刻竹的竹坯,是他亲自去临安昌化的山区里精挑细选的。每年冬至前后,他都要去山里选料,“选四年生的竹,皮质均匀、没有斑、光滑的,然后,煮一下,再做防腐处理。”亲自选料,足见其对竹刻用心至深。
  “我还是有机会做好它的”
  从艺这条路的最终结果,往往有两个:少数人名利双收,但更多的人默默无闻,清苦度日。现实生活中,因为生计问题被迫放弃这条路的,不在少数。“养家糊口”这四个字,24岁的张利斌也考虑过。“家里人反对吗?”记者问。
  “刚开始家人是反对的,但后来看到我给别人做墙绘,给学校提供竹刻作品,慢慢地也就支持我了。这几年,整个收藏市场慢慢好起来,包括喜欢竹刻的人也多了起来,我想我还是有机会做好它的。”张利斌说。
  带着家人的支持,一年半前,张利斌租下了大年堂前路上的一间店面,以卖自己的竹刻作品为主,也代理售卖圈内朋友的作品和自己淘来的老物件。看得出,张利斌不是一时头脑发热开竹木馆的,他说,他拿老物件来养活竹刻,现在去掉房租后,已有了盈余,能养活自己了。
  “我在淘宝上开网店,也做微博营销,让更多的人认识我,喜欢我的作品。有人买我的作品,就是对我的肯定,这也是我坚持下来的动力。”张利斌说。
小知识:
  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底,故名“留青竹刻”。
  冯嘉生,1946年10月出生于嘉兴凤桥。他的竹刻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在2005年7月的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成果展暨首届浙江省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荣获“天工奖”。2006年5月,他被评为第二批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家,后又被嘉兴市评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来源:南湖晚报

竹雕名家的作品现在都在20万起,创意很重要
技术体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