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新编钟科技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据介绍,新编钟是以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为基础,运用计算机集成控制等科学技术研制出的标准化通用乐器,古老的编钟以耳目一新的形象惊艳亮相。
1978年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被称为“稀世珍宝”“世界奇迹”,代表人类青铜文化发展的巅峰。但由于形体庞大,以人工演奏为主,传统编钟目前多在博物馆内展出,难以在现代音乐生活中普及推广。
最新研制的新编钟由烟台豪特乐器有限公司联合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博物馆,历时6年成功研制,保持了曾侯乙编钟形制、纹饰等诸方面青铜工艺特色,采用国际音乐会音高标准和十二平均律进行音高设计与音准调校。尤其是计算机分析和集成控制技术的运用,把编钟演奏改成将每一件钟科学配置一个钟槌,并按指令、演奏发音,将传统编钟演变成以通用键盘为界面的标准化通用乐器,大大利于编钟的音乐创作和演奏。未来它可全面应用于与中国当代民族管弦乐队、中外管弦交响乐队的同台演奏。
按照不同的应用场合,新编钟有舞台固定陈列和车载流动巡展两种类型,均可以使用人工(键盘)演奏和自动(控制)演奏等两种方式——只要做成MIDI格式的音乐作品,均可直接由新编钟自动演奏。
在18日举行的“新编钟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上,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为组长的10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新编钟是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的代表性成果。
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李幼平称,新编钟既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又能让创作者、演奏者轻松驾驭,与中外管弦交响乐队同台演奏。省博物馆馆长方勤表示,它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工作者讲述“中国故事”的新载体。(朱道全)
随州应该重视编钟的演变和延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