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现在很少有人读了,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读不懂。今天,我再来讲讲这宝贵的修身之道,有缘者得之。
人生是一场修行,又以华夏修为最高最深,四书五经里只有一部书直接点透了修行的过程。正是《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明德是天下大德,是万物一体之仁。王阳明讲的好,所谓大人就是把天地看做一体之人,普天之下都是一家人,所有人可以看做是一个人。而小人是根据形骸把自己和他人分开,用欲望蒙蔽住内心,为了利益甚至对亲人朋友下手。小人的心感受不到万物一体之仁吗?也可以,看到小孩子要掉落井中也要救;听到动物哀鸣也心也会恻隐;看到花草被毁也会有难过之情。只是小人把这份明德掩盖在心底,所以要明明德。
在亲民,明明德之后,亲民就是明德的表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到所有人都会有同情之心,都能够有亲切之情,哪怕花草树木,也能温柔以待。
在止于至善,为什么明德之后还要止,把爱散播到全世界全宇宙不就好了吗?万物皆有道,道有其易之规律,或多或少,不曾增减一丝一毫。既然道有其尺度,人也要有尺度。譬如,自己的孩子掉到水里,别人的孩子也掉到水里,先救谁?王阳明的答案是,如果救别人的孩子那就是失去本性的恶人,爱有厚薄,情有深浅,若是自己的孩子都能放下,那和禽兽何异?同理,对待他人要有道,对恶人要如身体的肿瘤一样除去,能帮忙的尽到心意足矣,莫去违背本性做出格的事情。吴京被逼捐就是例子,超过程度的爱和恶无异。
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程朱理学总喜欢反着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其实是朱熹的谬误,也是其偏离大道的关键。修行的开始是从哪里做?王阳明是从心开始,心正了意才能诚,心诚才能致良知,致良知而后自然可以格物。朱熹呢,格物,通过物得到知,再通过知诚意,诚意再正心。事实证明,王阳明是对的。我们来看看这几步怎么执行下来吧。
正心,在王阳明的心学中,心天生就是正的,不需要再去正,心正但是念头多,心呢,能凭着本真去区分,什么是善念,什么是恶念,把善念留下,恶念刨除就是正心了。
诚意,虽然心能区分善恶,但是我们很多时候还是会靠着大脑的所谓思维逻辑去编造各种理由来说服自己,欺骗自己。看辩论赛的时候我们就发现,正方反方都有理,大脑就是这么个东西,所以我们做事情要遵从内心,搞欺骗找理由让自己做良心过不去的事情还理直气壮就是不诚。心正了,大脑的意也要诚。
致知,致知不是知识啊,知识本就是人把万物看做分崩离析的个体而产生的错觉,总想把所有的东西分门别类地搞清楚,最后淹死在知识的海洋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现在的西方人也喜欢搞这个,动不动就分科,越分越细,越细越糊涂,离大道真理越来越远。致知是致良知,致内心,当你的内心光明的时候,有物进入你的心中,你自然就知道是什么,怎么做。为何王阳明打仗总是出奇制胜?因为超神一念,这是占卜里要用的,当你心平气和的时候,自然能感应到你想知道的事情,以此起卦起遁才能准。当你内心平静,你想知道的东西不需要占卜也会进来,你的心和万物一体,你的念头又怎么会不是万物呢?所以,修身是修内,从内心看宇宙,而不是修外,用望远镜看,看得越来越眼花缭乱。
格物,格物是最重要的,王阳明讲外界的事物进入内心就是物。所以格物是格自己的行为,知行合一,若是前几步都做到了,却没有按照内心去行动,那这格物功夫就没做到,还是心不能全,有欺瞒内心的嫌疑,心不能诚,身也自然不能修。所以王阳明是最强调行动的,知行合一是格物功夫,为善去恶要天天来做。
最近的文章怕是很少有人能读,不火的题材我清楚,但我就是想写真东西了,不娱乐,不搞笑。但是也是一份心,一份功德。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欲望反倒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