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菱湖


9月18日,应仙女的邀请,我背上小佳能,随人文群一行人来到了菱湖镇。
凉凉的秋风扫去了多日的燥热,让人的心清净了下来,和这小镇的静谧十分契合。
风过石桥,名曰“凤鸣”。
桥下有一对划船捕捞的夫妇,成了我们众人拍摄的主角。
石桥上少有的喧闹引来了远处民舍里的阿姨,羞怯的从远处张望着。
河床上的树林露出长着青苔的树根,上面的丝丝线条记录着过往水位的变化。
穿过烈士墓,我们来到了鸟林桥和鸟林庙,周围几乎看不到行人。
一群鸭儿在主人围起的圈内,一会儿戏水,一会儿爬梯,好不欢腾。
穿过一个寂静的村落,我们向下一个目标进发。
猜猜我在哪儿?哈哈!青龙桥前的“总管庙”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民间庙宇。
一辆摩托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司机在庙前两棵树之间的空地上娴熟的掉头。谁在里面呢?
说来也巧,今儿碰上了去大庙还愿归来的村民,看贡品的规模说明其虔诚之至。
原路返回镇里,我们又走访了小桥弄、酱元弄、世德堂弄、天主堂、女子学校、龙湖书画院、五桂厅等老建筑。

虽然距离春游双林已近半年,但每每经历水乡古镇的老宅小巷,总能随时随地的牵扯出我童年的记忆。
孩子们在幼儿园学了数字,就喜欢缠着院子里的工人叔叔练臂力,上面的牟足了劲儿拉,下面的扯开了嗓子数,旁边的窗户里也满是邻里的笑容。
阿婆们常常把难得的好吃的东西放在竹篮里,高高得挂起来,逢年过节或来客人的时候才拿下来。孩子们睡午觉的时候,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上,那些高低错落的各式竹篮里都藏了什么好东西呢,猜着猜着就迷迷糊糊的入了睡。有时睡不着,就望着光从窗户的花纹格子间透进来,洒在饭桌上,地面上的影子不知不觉的在移动,由长变短,由短变长。
喝水不忘打井人,看到这井就想起了外婆家的水缸。虽然要灌好多好多桶水才能装满,但比起司马光砸得那个缸就小巫见大巫了。
木板的纹理是儿时最熟悉的图案,有凹有凸,有线有面,或宽或窄,或圆或长。门上,桌上,条凳上、窗框上、地板上、切肉板上。尤其是用湿抹布擦拭过后,格外清晰。
巷子间的四通八达是最神奇的,各家各户既是独立的,又路路相通,不经意间的推门能别有洞天。
老房子通透,谁家烧了好吃的,就能香飘百米,这次的寻访我就嗅到了院落里的茴香豆腐干。
旅馆的招牌鲜亮而醒目,但巷子里却空无一人。正要转身离开的时候,身后一辆自行车闯入眼帘,骑车的大伯腿力很足,车子嗖嗖嗖的蹬得飞快。我掏出相机按下快门,那背影在巷子里变成了小点。不知是因为相机掏出太慢错过了构图,还是因为它离得太快,心中泛起一阵遗憾。

午饭过后,我们马不停蹄的来到了菱湖丝厂旧址。
虽然是做工厂,但环境极佳,二萍可喜欢了!

之后的竹墩之行,由于电池耗尽,只好用小诺拍摄了。同行的朋友们也记录了我的小小身影。

顶一个 可惜只见凤鸣不见青龙,那么近也不去色一下.青龙比凤仪威武多了

优秀贴,看到了一个别样的菱湖,貌似回到了2000年前的菱湖。
居然菱湖还有些村落会是这个样子的

萍儿格格,用心记录了菱湖的人文风情,赞

青龙去了,总管庙不就在青龙桥堍?

因为看见总管庙和猪头贡品十分好奇,所以青龙桥的照片没拍好。第二张芦苇是在桥下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