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始见金
——“洗牌”后的椒江医化产业
本报记者张 磊 缪丽君
2013年12月31日,正是辞旧迎新之际,备受关注的椒江区医化产业转型升级“除臭行动”的大幕也应声落下。142个高污染的合成、发酵中间体项目退出,26家工艺落后、产能低下、产品竞争力不强的医化企业退出合成生产。
这一年,主城区有机废气排放量削减1881吨,废水排放量削减148万吨,固废总量削减7699吨,转型升级倒逼环境保护的成效初显。
与此同时,在政府“退、转、升”战略的倒逼下,椒江医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速。企业或致力提升、或整合重组、或尽可能地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延伸,使这一在椒江扎根近30年的主导产业逐步焕发新的生机。2013年椒江全区医化行业工业总产值达97.88亿元,比2010年转型升级前的88亿元增长近11.2%。
定位升级:
曾经的“华东第一原料药基地”
未来的“绿色药都”
即便是在整个外沙岩头医化园区,海翔药业于去年年底刚建成的制剂大楼仍显得分外醒目。
这家成立于1966年的老牌医化企业,过去一直从事精细化学品和原料药生产,在附加值更高的制剂成药生产上是完完全全的“零基础”。
2011年,在椒江医化产业转型升级大潮的推动下,海翔药业成立了主营制剂研发生产的子公司——浙江普健制药有限公司。当年12月,设计年产8亿片粒的制剂生产大楼开工建设。
“目前我们已经开始试生产,并且正在申报药品生产许可证。如果一切顺利,最早在2015年就可以正式投产。”普健制药常务副总经理王林告诉记者,这栋大楼只是海翔药业转型制剂的“探路石”,未来公司将以此为平台,做精做强制剂生产,使其成为新的增长极。
无独有偶,同在外沙区块的海正药业,也有3栋制剂大楼即将揭顶,未来将上马年产20亿片固体制剂和4300万支注射剂生产线,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5亿元,创利税10亿元。
曾经以“华东第一原料药基地”闻名的椒江医化园区,正在经历一场脱胎换骨。
本月初,一纸《关于推进椒江医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在椒江区委常委会上通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打造“绿色药都”目标。
椒江区医化转型办主任徐明初介绍,当初转型升级的愿景,是将外沙区块建设成“四中心一基地”,即医化企业的研发、管理、培训、销售中心和制剂成品药生产基地,将岩头区块打造成符合GMP规范的“精烘包”项目和制剂加工基地,将三山区块改造成物流仓储基地。
“力争制剂和成品药在医化行业工业总产值中占比达70%以上,并鼓励发展符合GMP标准且无恶臭物料的‘精烘包’项目。”徐明初说。
从2011年到2013年年底,位于岩头区块的新农化工分两批退出了全部3个合成项目。在将部分生产转移到外地的同时,今年年初,该公司计划投入1.5亿元,建设两个精烘包技改项目。“项目目前正在审批。未来5到10年,我们打造在精烘包和制剂生产上持续发力,总投资将超过7.5亿元。”新农化工技术总工阳艺对记者表示。
眼下,为了配合医化产业向更高层次的迈进,椒江区正在外沙区块谋划建设医药总部大楼,用以吸引医化企业总部和公共检测服务机构的入驻,打造医化行业人才、信息、科技和物流的高地。
技术升级:
从传统粗放生产
到新型“六化”模式
“这里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是我们海正药业目前的‘最高配置’!”在海正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生产基地里,海正药业EHS管理部运行经理许丹华颇为自豪地对记者说。
纵横交错的管道,盘旋在厂区各个角落。许丹华告诉记者,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这些用途各异的管道被分为5层,从粉体输送、中间固体料仓暂存、自动上料到自动包装生产线,全部实现了管道化、密闭化输送,彻底消除了物料在转移、堆放过程中因暴露、散落产生的废气、废水问题。如今,这一占地158亩的新厂区已成为椒江医化产业提升的样本。
在“除臭行动”行动过后,椒江过去的33家医化企业仅保留了7家,包括海正药业在内,这些企业无一例外地按照“六化”,即“密闭化、管道化、自动化、信息化、连续化、可视化”标准进行厂区、车间、装备、工艺等的提升改造。
活性艳蓝,一款广泛用于纺织行业的染料,是前进化工的拳头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近70%。这家位于岩头区块的保留企业,就尝到了技术升级带来的甜头。
目前,前进化工新建的年产15000吨活性艳蓝商品化项目已经达产7500吨。“算上管理人员,生产线上才47个人。过去产能只有4千多吨时,工人却有300多号人。”该公司总经理杨思卫说。
在新的染料生产线上,依靠先进的碳吸附技术,生产时跑到空气中的溶剂有98%可以被回收。虽然产生的少量废气本已符合国标要求,该公司仍以高出国内产品三分之一的价格进口了一套RTO尾气焚烧装置。
杨思卫表示,这一新项目总投资将超过2.7亿元,预计今年可全部投产,出口额有望突破1.5亿美元。“如果简单地复制过去的老旧生产线,投资可能只需三、四千万元,但产出肯定也不会这么可观。”
感同身受的还有浙江丽晶化学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吴国敏。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同在岩头的该公司先后改造了两个车间,重新设计的生产线、全新采购的设备、白色地砖铺设的地面,焕然一新的面貌让记者根本无法将其与医化企业车间脏乱的原有印象联系起来。
“上周有德国客户来谈生意,看到新车间以后大为赞叹,合作的事情也更有眉目了。”吴国敏说,没想到技改除了能增效,还能带来订单,“可见转型升级不光是政府主导,也应该是我们企业自身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