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中,大暑至,天热至极,万物觅阴。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在全球而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南半球在每年1月20-21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120°。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古者亦为大暑定论:"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这古传大暑有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大暑之日"腐草为萤",这萤火虫产卵于枯草或腐草之上,又名"烛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大暑时,萤火虫便要卵化而出了。
后五日"土润溽暑",溽是湿,湿气浓而重,隐于天地间,无所不在。
再五日"大雨时行",因湿气积聚而招致大雨滂沱,以大雨,行退暑,伴秋来。
东汉刘熙的《释名》则有这样的解释:暑为煮,火气其下,骄阳其上,熏蒸其中曰湿热。三国王粲的《大暑赋》中有“熹润土之溽暑,扇温风而至兴”之句,熹为炙烤意,乃言此时,天地如同一个大蒸笼,人处其中,酣畅淋漓蒸出全身污垢后,若得舒怀展体于温水之中,有温风徐徐而来,则可兴至极处。大暑天,最热时,也正是古代中国人,以各种方式乘凉避暑、梳理心情的传统时刻:有"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者;有于星斗满天夜,月下温风里,闲作"感凉会",寻盛夏之趣者;亦有晨起盼风似拔山怒,午后思雨如决河倾,山晚听轻雷隐天际之人。这样的状态中,更多的则是,如那才高八斗的曹植之《大暑赋》所言传:鸟张翼而近栖,兽交游而云散。于时黎庶徒倚,棋布叶分。机女绝综,农夫释耕。背暑者不群而迹,向阴者不会成群。
秀才照例,于入夜时分,携小罗若来到草堂,参加这三伏天,大暑夜,师娘和夫子于石鸿轩古井旁备下的纳凉之会。
泊泊清泉间,有最和时令之信使——柳叶青青垂、荷叶微微绽,深邃之长廊里,似有寒流沉于下堂,这纳凉之物,只需师娘自制之小蒲扇,便得清风徐来。这饮食之品则有:一编织竹篮里,盛有甘甜西瓜和朱红李桃,置于清冽井水中;大理石桌边,支起一锅热气腾腾的“三伏暑羊汤”;桌上则是草堂的陈酿和师娘特制之乌梅酱,这乌梅酱,《千金月令》记载,六月可以吃乌梅酱止渴。以乌梅捣烂,加蜜适中,调汤微煮饮之,而师娘的乌梅酱,还特别调入了些许杏仁。杏仁本身所具有的清热、润肺的功效和清凉的口感,也正是适合在三伏天气祛暑,而温厚平和的杏仁味道,不仅不会遮蔽之前的乌梅与蜜香,反倒如同罩了一层薄薄的色彩般衬托出乌梅与草堂蜂蜜的气韵,入得一口这样的乌梅酱,岂止消暑,直是丰沛了韶光
当此之时,古井泉边,湿气蒸腾,舒云结庆,树影浓墨,虫眠月夜。萤火虫袅袅神秘地在这静夜里穿梭,轻罗小扇扑流莹间,秀才不由想起古人之语:“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暑中纳凉,净气清心,渐感秋来,神形俱足……
彼时,夫子为酣饮中的小罗若书得四句宋时梅尧臣的诗: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师娘则和小罗若说起这“河朔饮”之典故乃出自曹丕之《典论》:“大驾都许,使光禄大夫刘松北镇袁绍 军,与绍子弟日共宴饮,常以三伏之际,昼夜酣饮,极醉,至於无知。云以避一时之暑,故河朔有避暑饮。”今天,“河朔饮”被泛指夏日避暑之饮或酣饮。
不觉饮至半夜,凉风更爽,暑热消退,秋意酒意渐起,秀才乘兴作《酒赋》一曲:
夫酒者,天地之妙生,万物之通亨,自然之华英,造化之精灵。
其云学问之事,应机接物,饮食坐立,无一不文章;其语品格之事,宇宙古今,江海山川,无一不圆方;其言道德之事,春秋万代,人生百年,无一不绵长。
泱泱神州,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少,饮酒之风,历数千年而不衰;浩浩华夏,才不论高低,量不论大小,醪中妙理,仅几觥筹便已追。士农工商、王侯将相,今来古往,人人皆唱: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偶尔狂言: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汉王轻狂,高阳酒徒笑书生;楚君宽怀,绝缨虎将磨锐锋。越甲三千,箪醪劳师壮勾践;学富五车,载酒问字是扬雄。子思不受樽酒,良知自存于义;钟会不拜将军,机谋岂生于礼?醉赋险韵,勇者曹景宗一气呵成;深杯醇醪,河朔袁本初三伏定酲。昔者三国孔融曾语:座中常客满,樽中酒不空;更听盛唐李白狂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率性而为如元亮,是“我醉欲眠卿可去”;喜酒自酿若香山,则“除夕乡邻共赏趣”。欧子称醉翁,其意更在山水之间游;太白号酒仙,其志与尔同销万古愁。
此方物,明圆融,知音者,与圣同。东晋右军,曲水流觞,酒中幸得《兰亭序》;醉僧怀素,开怀痛饮,酣畅浑然《自叙帖》。竹林七贤,吟魏晋风度;酒中八仙,痴前贤高古。金龟换酒足风流,英雄煮酒转瞬酬,古今难能相遇;项庄舞剑与沛公,苏子和诗与陶潜,醉醒皆有所属。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孟德以酒浇愁感悟;“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陶渊明凭酒寻悠觅趣。“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异乡。”李太白凡我醉处皆故乡;“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子美白日持酒和青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摩诘别饮情依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乐天邀饮意诚诚。“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那洋洋洒洒之《将进酒》,似也不过屈子之凄凉一叹:“众人皆醉我独醒”!
君不闻,古之饮,有四者,成其名:其为下者,遗冠跣足,使酒骂座,为众人所弃,匹夫之饮也;其为中者,抚琴醉月,燃香观花,仅独乐陶然,文士之饮也;其为上者,尧舜为帝,仲尼为师,取百家经史,此哲人之饮也;其为至者,胸怀四方、天地万象,饮三生不乱,此圣人之饮也。
凡人如我,三杯不通大道,一斗难合自然,饮无度、醉失品,偏痴此间,醪醴之中,亦生秋云春梦,以为圣哲之饮,偶尔彩重墨浓:
挹东海以为觞,八闽云山聚堂前。
常常醉饮,豪气高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奈何心底,岂不自知:樽酒家贫只旧醅,或与邻翁相对推。
依旧月光如水,空照锦衣玉食;纵然烛影摇红,不脱俗名累利。却是难能知,曲终人散时,竟是几人意犹未尽、几人忐忑不安、几人无地自容?
终了,小罗若半醉半醒中,和上一句:
深杯醇醪,壮河朔之酲醉;
满月清风,追高阳之意气。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