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的理解
对征信的理解与概念认识,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主体之间有着差异。在传统的信贷业务下,关注更多的履约能力而忽视履约意愿。当前阶段,应该综合考虑同等对对,同时还应该建立比较高的违约成本,以增加履约意愿。
总结:征信的理解中,信用评价的核心,应该是履约成本+履约意愿+违约成本的综合考虑结果。
征信的对象
很简单,国家将征信对象划分为三类:个人征信、企业征信、资本市场征信。
个人征信的对象是个人,主要用于金融信贷风控。企业征信的对象为中小企业,用于借贷和商业合作。资本市场征信的对象为大型基建项目、债券、国际主权评级等,主要用于大型投融资项目。
征信活动的核心要素
信用评分、评分模型、征信体系、征信报告。
征信业的发展
我国的征信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近20年内。1997年开始筹建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2002年实现电子化。2004年升级为企业征信系统,同年启动个人征信系统建设,2006年建成了集中统一的个人征信系统。
但是,征信系统建立后,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滞后,行为约束力不强。另外,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传统征信系统已经无法满足新阶段的需求。当然,这期间也存在市场化竞争不足导致数据支撑薄弱的问题。
个人征信的核心数据源分析
一、个人基本信息
个人基本信息主要有以下四类:
标识信息,也就是姓名、证件类型、证件号码三项身份标识;
身份信息,个人性别、名族、国籍、籍贯等个人基本信息,配偶信息,联系方式;
职业信息,个人单位名称、职业等;
居住信息,地址;
以上信息的采集,主要是银行、社保、公积金等机构的登记采集。
二、个人信贷信息
个人信贷信息主要包括5类:
贷款信息,贷款、还款情况;
信用卡信息,发卡、消费、还款信息;
担保信息,个人为其他主题的担保情况;
特殊交易信息;
特别记录信息;
以上信息的采集渠道,集中的商业银行。
三、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
这一类信息,又被成为非银行信息。主要有3类:
履行相关义务的信息,例如社保参保、公积金缴款等;
后付费的非金融负债信息,例如电信、移动的缴费欠费信息;
公共部门的相关信息, 例如行政处罚、法院判决、欠税等信息;
采集方式,主要来自国家机关和公共事业单位。
四、互联网公开数据
主要有6大类:
互联网公开数据;
电信运营商数据;
移动app安装及活跃数据;
用户的互联网深度行为数据;
互联网化的公共数据;
互联网上的金融行为数据;
采集方式呢,基本来自于搜索平台、社交网络平台、电子商务、金融平台等。有的是用户授权的抓取,有的是行业间的数据交换,有的是第三方数据购买。
五、第三方数据库
主要是市场上的第三方数据提供方的数据库。
个人征信体系
数据源上述已经分析。
征信体系,目前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主体。
应用场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
持牌信贷机构,如消费金融、小额贷、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
公共事业单位,如电信、电网等
公共部门,如社保机构、公积金机构、工商、税务、法院等;
互金机构,如互联网银行、p2p、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小贷等
人民银行征信中心
下图可清晰说明:
人民银行征信中心
征信中心的产品和服务,见下图:
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产品和服务
征信行业的发展趋势
由于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覆盖面和覆盖人群偏窄,民营征信机构肯定会是我国征信体系的重要补充。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数据被广泛的留存在互联网平台之上,这些数据因其及时性、丰富性,更能反映个人信用状况,可以成为人行征信数据的强有力补充。
大家都知道,201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8家民营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为期六个月。这八家分别是:芝麻信用、腾讯信用、前海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信征信、考拉征信、华道征信。
不过,到目前为止,这八家的牌照仍然木有发放。
个人征信趋势解读
八家民营征信机构,从要求准备,到迟迟不发放牌照,甚至有些开始紧急叫停,可以说征信牌照之路矛盾重重。
这里面,有一个焦点,不得不提,就是个人信息保护和征信管理。2017年4月,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曾就此召集举办了国际研讨会。会上就征信发展,提出了三大原则和五点共识。从原则和共识可以看出,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权益保障,提到了很高的高度。
三大原则:
第三方征信的独立性原则;
征信活动中的公正性原则;
个人信息隐私权益保护原则;
五点共识:
正确理解征信概念;
个人征信机构不应太分散、准入门槛应较高较严;
征信应坚持政治上的正确性;
征信机构不能滥用客户信息;
征信产品运用场景主要还是在信贷领域;
结束语
无论如何,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科技在金融行业的普遍应用,使得征信业不得不加快发展的步伐。虽然目前民营征信机构被叫停,但相信这一趋势不会被改变。
个人征信已经深入社会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