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好心茂名家庭"风采】黄海穗:朴实家风是“传家宝”
“诚实做人,认真做事”,是这个家的家风;“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是这个家的坚持。这个平凡的七口之家,一直以淳朴的“好心”,让不少困难之家感受到温暖。这就是刚被评为茂名市第一届“好心茂名家庭”的黄海穗家庭。
黄海穗家庭
朴实家风成“传家宝”
走进黄海穗家,乍一看,与普通家庭没太大分别,但饭厅墙上挂着的“家风”——“诚实做人、认真做事”,很引人注目。已近古稀之年的黄海穗告诉记者:“我们家的家风是‘诚实做人、认真做事’,是代代相传下来的,家人也十分认同。”对此,黄海穗的儿媳周莹也说:“嫁过来十多年了,我一直觉得很幸福。因为这个家庭的家风是很平等、很开明的,三代人之间没有什么隔阂,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摊开说。像我读初二的女儿,她也是一个很开朗大方的小孩。婆婆对我影响也很大,如认真工作、用心对待他人。”
原来,黄海穗早年在茂名石化工作时,对工作认真负责,屡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职工,还当上了茂名市三八红旗手。父母的榜样、淳朴的家风,带动和感染了儿女们。他们崇尚向上向善,工作认真负责,在各自岗位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001年,黄海穗退休了。然而,一直秉承家风的她,不仅没有享受舒舒服服的退休生活,还全身心投入到公益活动、社区活动、关心下一代活动中。
一家三代协力做公益
在不少人看来,志愿服务是一件没报酬又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黄海穗却干得乐此不疲。
在十几年的扶贫帮困送温暖的公益路上,家人给予黄海穗很大的支持。“我爱人在世时,经常开摩托车载我去探望那些贫困家庭。他的毛笔字很好看,在他癌症晚期的那段日子里,还坚持给社区义务出黑板报,直到2016年出车祸后没办法写字才不出……”黄海穗哽咽地说道。
儿子温云峰、女婿范罡则充当“车夫”,载着她到处走访探望。黄海穗告诉记者:“儿子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工作,一有空就指导那些困 难家庭的孩子学业,或者帮助就业。记得有一个孩子小卢,在父亲患肝癌去世后心情不好,无心向学、沉迷游戏。他的母亲没有固定工作,且患有心脏病,看着孩子这样很焦急。我和儿子了解情况后来到小卢家,开导他、鼓励他。小卢大学毕业前,又帮助找工作并领着他到单位面试。目前他已在一家公司上班,这也让我们放下心了。”
今年国庆,黄海穗全家去探望了一个三胞胎家庭。这三胞胎的父亲已病故,家里只靠母亲一人做临时工过活,加上三个孩子现在已经上小学四年级,日子十分艰辛。她说:“我想趁着国庆节家里人齐一起去看望这三胞胎,同时也让自己家的小孩知道还有这些困难群体,让他们学会有爱心。”
志愿服务脚步不停歇
一直以来,黄海穗家庭都把“让你的足迹留下鲜花”“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等话语当作座右铭,激励自己当好心人、做好心事。
家住露天矿的小张姐妹不足两岁时丧父,母亲含辛茹苦地将姐妹俩抚育成人。15年来,黄海穗及家人把她们当成了自己的亲戚,一趟又一趟地往她们家跑,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如今,姐妹俩都已大学毕业,特别是姐姐小颖入了党,当上了人民教师,在外地教书。春节回来探亲时常常来探望黄海穗一家,她说:“以前您这么关心我,总来看我,现在我工作了,应该来看您。”
因父亲患尿毒症造成家境困难的小郑,前年在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急需找工作。得知情况后,黄海穗和儿子联手帮助小郑,还领着学生及家长去学校向招聘单位递交简历。
……
这些年来,黄海穗及家人就是一天接一天地参加志愿服务,一件接一件地做好事。黄海穗说:“人就是要这样,无论到哪里,走过的地方要留下鲜花。做志愿服务的这些年来,心态变得平和。看到那些贫困家庭的小孩能够快乐地成长,还有他们对我的爱,十分感动和高兴。所以,这个志愿服务工作从来就没想过要停止,会一直做下去。”
以己言行传递正能量
除了上百家门、访百家事、解百家难之外,黄海穗还干着各种各样的“工作”。2003年,黄海穗被派到北京参加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培训时,重新认识了艾滋病,触动很大,所以培训回来后便主动联系疾控中心,配合做好艾滋病的宣传工作,这个宣传工作也干了8年。目前,黄海穗还是茂名市第二小学和桥北小学的校外辅导员,长期组织“五老”帮助学校开展学生道德教育活动。
此外,黄海穗从2003年开始利用党组织活动日讲党课,讲党的方针政策、讲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讲党和国家对老百姓的关心,帮助老党员政治坚定、理想永存、思想常新,整整讲了14年。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作为社会的重要构成要素,既牵动着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的幸福安康,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做好“小家”才能做好“大家”。黄海穗一家正用自己的言行去带动更多的人,建设和谐大家庭。也正如她家阳台上的花朵,默默绽放、赠人美好和温暖。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 记者 梁奈 见习记者 李君平
黄海穗真的很不错,她虽然退休了,但依然奉献出光和热,经常参加公益,关爱老人,关心下一代,帮助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我们应为她点赞
【第一届"好心茂名家庭"风采】朱新家庭:情醉龙眼只为同富
茂名网讯 在“全国龙眼第一镇”——高州沙田镇,有这么一户人家,他们免费提供技术、果苗和开设培训课,一心一意为果农服务;他们扶贫、助学、青年创业公益不遗余力。他们就是获评茂名首届“好心茂名家庭”的朱新家庭。走进朱新、朱焱宗父子位于果园的办公室,“全国绿色小康户”“广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醒目的奖项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毕业后回乡接力父亲管理果园
眼前的沙田镇山上龙眼树、荔枝树葱茏,绿草茵茵。然而谁也不会想到,在30多年前,这里的山地还没出现过连片种植龙眼的壮举。当村民、农户在赞美这片龙眼树时,总会无意中提到朱新家庭。原来,30多年前朱新勇于打破山地不能连片种植龙眼的传统观念,1984年率先在山地连片种植龙眼,带动了我国南方山地龙眼生产的发展,为地方三高农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朱新告诉记者:“我从1976年便开始从事林业,直到1984年才专门种植果树,一直做到现在。1991年,还成立市燊马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当时主要是带动农民把龙眼质量、产量搞好,走共同致富的道路。”公司目前已经成为省级重点文明企业了,朱新也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
这些年来,朱新不仅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技术传授给果农,而且其儿子朱焱宗大学毕业后也跟随他投入到龙眼业中。2006年大学毕业的朱焱宗拒绝了珠三角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家。朱焱宗回家后立即接过父亲当年创办的公司,并进行内外部的改革,比如:健全了规章制度、建立了销售团队、引进“立体种养”模式等,把2800多亩果园打造成了集种植、养殖、科研、观光农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基地。这些年,他把根扎进了基层,努力学习先进农业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将公司带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高州市燊马公司被评为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马头”牌成为广东省著名商标,产品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与公司合作的农户,也由最初的几户逐渐增加到如今的1000多户。为此,朱焱宗荣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广东省百佳新型职业农民”称号。
一心一意带动农户走同富道路
这些年来,朱新两父子还通过经营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培训讲座、设立创业基地等途径,带动农户科学种果、扩大销路、推广品牌,实现提质增效。与此同时,朱新父子还免费提供果苗和机械给果农。朱新说,最近会引进一批机械来给本村和邻村的果农做测试,记录一些生产流程及相关数据,为日后做准备。
据统计,从1984年至今公司已接待参观人员100多万人次,接受群众咨询30多万人次,到农户基地交流1万多次;举办种植、加工等培训20多场次。朱新表示:“每个季度还会邀请王泽槐等国家级荔枝龙眼种植专家,为当地农户免费开班授课、传授技术。不过,最大的目标还是发展新加工。”因为果农最担心的就是有东西没销路,他带动1700多户果农参与荔枝龙眼加工,按成本价为果农加工龙眼、荔枝鲜果约150000公斤,为农户节省加工费近9万元;而且还拉长了产业链,农户增收致富起到比较好的成效。
此外,当记者问及是否担心会出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情况时,朱新父子都笑着表示,做这些是不能有私心的,农业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需要大家一起做,而且我们也是一心一意带动大家致富的。一名庄姓的农户感激地说:“我加入朱经理他们合作社已经10年了。在未加入之前,收成全看天气、十分不稳定;加入后通过朱经理他们的帮助,不仅学习了技术而且现在基本年年稳产,收入增加了,家里的生活提高了,我们十分感谢朱经理他们的帮助。”
扶贫助学等公益同步进行
除了带动果农致富之外,朱新一家在精准扶贫、支持公益方面也不遗余力。扶贫工作上世纪90年代时便开始做了,像今年的重点是对一贫困村进行扶贫。朱新一家过年过节都会前去慰问,还免费帮村中的每户人家免费加工250公斤龙眼、荔枝,并且还保底回收他们的鲜果;扶贫村的村民如果到他们公司务农,还可以获得和长工一样的工资。而对于他们的子女,则免费指导其做电商。
目前,沙田镇电商已经发展到100多间,朱新的儿媳胡娟功不可没。她说:“我现在负责销售、电商这一块。刚开始时,我心理压力也很大,因为以前没从事过类似的工作。不过,后来慢慢适应了,而且看到果农的收入逐渐提高觉得很开心。”另外,朱焱宗今年还资助贫困学生小卢上初中和帮助他们申请相关的资金。他说:“小卢的父母都是残疾的,没有劳动能力,便支助他1000多元了。钱虽然少,但是也是我的一番心意。助学方面在未来还会继续加强。”此外,去年“6·30广东扶贫济困日”朱新家庭还带头捐资1万元,每年年底都开展敬老爱幼慰问活动,修路建桥。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康源 实习记者 李君平
【第一届"好心茂名家庭"风采】吴振贵家庭:一家三口捐助60多位贫困生
吴振贵家庭
近日,市文明委公布茂名市第一届“好心茂名人”“好心茂名家庭”评选结果,吴振贵家庭被评为“好心茂名家庭”。吴振贵家庭作为普通的工薪家庭,数十年来捐助了60多位贫困学生、10多名社会孤残人员,义务照顾了9户农民工家庭的17位孩子读书,将温暖和希望带给身处逆境或面临危难的人们,生活得既清贫又充实。
吴振贵:
雪中送炭,资助众多贫困生和孤儿
11月2日,记者见到吴振贵,他是一位热情开朗的退休老师,衣着朴素,精神抖擞。他很快就打开了话匣子,“看到有的人过得很艰难,艰难到难以描述,我看到都流眼泪。帮助到别人,我心里是高兴的。”
吴振贵今年63岁,20岁开始当老师。教书的第二个学期,他就开始捐助贫困生,从微薄的薪水里拿出一部分帮贫困生交学费,使其免于辍学。一直以来,吴振贵一家过着清贫的日子,收入大部分用来帮助别人。就拿2008年来说,他年收入约2.8万元,为汶川赈灾、接济贫困生、救助孤独等捐了逾1.64万元。
在2008年的捐款里,有2000元是捐给大学生余钧的。由于家境贫寒,余钧的姐姐刚上初二时就辍学,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余钧在逆境中更加努力,考上大学,但生活费的来源令他忧心忡忡。吴振贵在媒体上看到余钧的情况后,匿名联系上余钧并对其资助。此后,吴振贵每月都按时寄去生活费,在放假或者开学时,还会打电话问他有没有车费、车票是否已经买到。余钧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吴老师这种帮助对于一个孩子的意义不仅仅是解决物质条件上的困难,更多的是给他树立起了坚定的人生信念。余钧很想知道这位陌生老师的名字,最后终于在网上查到是吴振贵。当了解到吴老师的一系列助人事迹,他心里很震撼:难以想象一位中学教师这么多年来是怎么能够如此无私奉献的。
2005年初春,吴振贵所在学校的学生黄珍娣陷入难以自拔的无助:久病的父亲去世了,家中已负债累累,体弱多病的母亲无力支持几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而她姐弟成绩很好,还很想读书,由于没钱交学费在学校里抱头痛哭。吴振贵听到这消息,立即回家取钱,替她姐弟交了学费,此后每月还替这姐弟交伙食费,直到中学毕业。
从教39年来,学生病了,他就及时带学生去看病,还替贫困学生支付医药费。有一次,学生陈亚波患病,吴振贵连续10多天为他熬煮中药,直到病愈。学生王学亮患有胃病,医师建议他吃稀粥,吴振贵便在家里连续两个月煲粥给他。每年中秋节,吴振贵都给那些不回家的学生送上月饼。假日学校饭堂不开饭时,吴振贵都请那些不回家的学生到他家里吃饭。
他像父亲一样关爱着学生,甚至1999年为了资助贫困学生负债2万多元,但他从不放弃助学。不管认不认识,遇上有困难的人,他总会热情地伸出援手:每月送大米给残疾孤独兄弟、将条件较好的住所让给同事、买下困难瓜农的整车瓜……
大大小小的好事,吴振贵做了几千件,他说,多做好事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境界、提高人生价值、收获幸福。
谢丽红:
助人为乐,收留照料17位农民工孩子
1986年,吴振贵与女教师谢丽红结为伉俪。在谈婚论嫁时,他坦言婚后要继续帮助贫困学生,谢老师没有反对,倒增加了对吴振贵的好感。谢丽红与丈夫一样,有着一副热心肠。婚后,她全力支持丈夫资助贫困学生和照顾社会孤残人员,心甘情愿地跟着丈夫过清茶淡饭的日子。他们的家庭虽然清贫,却是一个充满爱的幸福家庭,夫妻恩爱、父慈子孝。
夫妇俩只生了一个小孩,谢丽红带孩子的任务比较轻,随着儿子的长大,她本来可以过上悠闲的生活。但是,为了帮助外出打工的家长解决后顾之忧,她又照顾起了别人家的孩子。“有些家长要去外面打工,知道我们肯帮忙,就把小孩送来让我们家带一下。我和妻子都是老师,所以他们很放心地将孩子交给我们。”吴振贵告诉记者。
有位学生家长叫吴亚福,夫妇俩在深圳打工,两个分别为6岁和7岁的孩子无法到深圳读书,留在家乡无人照顾。谢丽红了解到吴亚福的实际困难,答应帮助照顾他们两个孩子读书。这两个孩子从学前班就跟着吴振贵家庭读书,一直到中学毕业。谢丽红不但义务给两个孩子做好每天的饭菜,姐弟俩读学前班和读一、二年级时谢丽红还帮她们洗头、冼澡、洗衣服、理发等,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照她们,使吴亚福夫妇放心在外打工。
至今,吴振贵家庭已义务照顾了九个农民工家庭的十七位孩子读小学和中学。
谢丽红还是一位孝顺的好儿媳。她婆婆第二次中风病倒在床,因上班不能回老家照顾婆婆,她就接婆婆到自己家里住,一面上班、一面照顾中风后留下半身不遂后遗症的婆婆。她为婆婆递水、倒屎、倒尿、洗澡、按摩等,从不言苦喊累,像亲生女儿一样伺候着婆婆。
吴奕桦:
传承好心,将温暖传递给周围的人
吴振贵与谢丽红的儿子吴奕桦,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年轻人。他自幼生活在助人为乐的家庭,耳濡目染之下,也倾力奉献社会。参加工作后,每月领到工资都在网上捐300元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6年11月考上公务员在电白区望夫镇当干部,入职一年多,就捐了1万多元给孤儿、残疾低保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特殊病人。
吴奕桦每次遇到有困难的人,都会上前帮一把。有一次,吴奕桦到饭店吃早餐,看见一个五六岁模样的小孩在守望每位吃早餐的顾客。店主说:“这孩子是一个失学孤儿,已9岁了,因缺吃少穿,只有五六岁孩子的身高。”吴奕桦吃完早餐后,立即给孤儿一些钱。当他领到第一个月工资时,马上给那店主300元,叫那店主每餐给孤儿饭菜。从那时起,吴奕桦每月都支付那孤儿300元伙食费,每月也给孤儿一些零用钱,并帮孤儿买鞋等。
吴奕桦在下乡过程中格外留意困难群众的生活。他下乡了解到望夫村委会一位残疾低保户很困难,回去取了1000元给那位低保户,一个月后又送上800元给她。下乡看到丰乐村李红街家一贫如洗,房屋破旧不堪,家中电器只有电灯泡,顿时动了恻隐之心,花了1700元买了一部电视机送过去。
吴奕桦在网上看到化州市林尘镇一位乡村小学老校长车祸后在茂名市中医院动手术,需大量医疗费,因家庭困难,无法筹到医疗费,在网上呼唤人们帮助。周末,吴奕桦到茂名市中医院了解核实后,把他仅剩的3000元捐给吴龙贤校长。他又在网上知道高州石鼓镇一位叫陈玉婷的女青年得重病,因家穷无钱医治,在网上呼唤人们伸出援助之手,吴奕桦立即在网上捐1000元给陈玉婷治病。
此外,在今年的扶贫济困日活动中,他捐了3000元钱。望夫镇一位干部得重病,吴奕桦立即带头捐1000元……
吴振贵笑着告诉记者,“我儿子的想法和我一样,看见别人那么困难时,总是想帮帮别人。”是的,吴奕桦正传承着父辈的一颗“好心”,与家人一起将温暖洒遍身边每个角落。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林夏
【第一届"好心茂名家庭"风采】蔡栋荣家庭:小区里的模范之家
蔡栋荣一家。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池榕 摄
茂名网讯 假如幸福有模样,那么一定跟被评为我市“好心茂名家庭”的蔡栋荣家庭相似,夫妻俩爱岗敬业,相互扶持和鼓励,婆媳和谐、邻里和睦,热心公益,不断践行“尚德、上进、孝道、好心”的家训,并以良好的家风教育影响下一代。记者去到他们温馨舒适的家时,深深地被他们积极乐观,充满正能量的生活态度所感染。
夫妻都是业务骨干
蔡栋荣是茂名市第十六中学的业务骨干,担任学校团委书记的他同时教信息技术,经常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比赛。记者得知,今年5月,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科技周活动暨中国创意工程挑战赛获高中组全国冠军。蔡老师一边拿出一大摞获奖证书,一边激动地回忆当时的情景:“那次比赛真的非常难忘。广东地区只有我们这一支队伍参赛,全国有70多支队伍。当时我们住在一个比较简陋的酒店,房间很小,我们就把两张床一并,铺上报纸在床上练习。当宣布我们为全国冠军的时候,我们激动大喊抱在一起,眼泪都出来了,非常不容易。”
在一堆证书中,记者看到了蔡老师近年来获得的各种殊荣,单是今年就有好几项:2017年3月指导学生参加省科技创新大赛获二等奖和三个专项奖;2017年4月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创造力大赛获金奖;2017年6月指导学生参加模拟飞行大赛获广东赛区团体冠军……还获得学校优秀党员、市直属学校优秀教师、茂名市优秀团干部等称号。
蔡老师的妻子李春红是茂名石化化工分部职工,担任车间支委、工会委员、青工组长等职务,多年来经她帮助的困难职工,厂区周边的困难妇女儿童数不胜数。“我的工作经常要面对各种有困难的职工,无论是谁我都会尽力第一时间去了解情况,为他们申请困难补助,经常去探望慰问,让他们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节假日,我们也会探望厂区周边的困难户,比如送春联下乡,帮他们盖房子送猪苗,也会送书本文具给留守儿童,给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说起这些,李春红非常谦虚,“我一直都在做这些工作,帮助别人让我内心非常充实和快乐,平时也会写写稿,宣传车间里的好人好事。”
记者了解到,李春红还是一名车间宣传员,曾在中国石化新闻网、南方工报等媒体报刊发表多篇作品。
小区里的模范家庭
在邻居们眼里,蔡栋荣一家夫妻和睦、婆媳和谐,是小区有口皆碑的模范家庭。“这些年来我们夫妻在工作上都获得小小的成就,这与我们的家庭环境分不开。我们家非常和谐,非常包容,互相支持方面做得非常好。”在采访中,蔡栋荣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感到非常幸福”。
说到夫妻和睦,李春红对自己丈夫赞不绝口:“无论是家里搞聚会,做年例,只要有亲戚朋友在的地方,他总是毫不掩饰地搂住我说爱我,‘我的老婆是最棒最美的’,经常表扬我。”蔡栋荣大笑着说:“对家人要经常表达自己的心意。对一般人来说,三代人住在一起比较复杂,但对我来说处理家庭关系非常简单,我只是尽量发掘正能量方面的东西,把家人的闪光点、优点放大,包容缺点,有爱心有包容,家庭自然就和睦了。”
蔡栋荣的母亲是个非常乐观开朗的老人,今年70岁的她行动便捷有活力,采访中时不时开怀大笑,她说:“儿子媳妇都很孝顺,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事业,自己能做的都不麻烦他们,打理好家务减轻他们的负担,让他们安心工作。”
李春红说起婆婆也是非常自豪:“我们住在一起十几年了,从来没有发生过矛盾,婆婆是一个朴实勤劳的农村妇女,任劳任怨,待我比亲生女儿还要好,省吃俭用,做什么都是为这个家着想。老人做家务带孩子并不是她必须做的,照顾她让她享福才是我们的本分。每逢双休日,我们一家老小会外出旅游散心,在不值班的情况下,我会去市场买菜做饭,包揽家务,带孩子,让婆婆也适当放松放松,有机会到公园里跳跳舞,做做操,过过老年生活。”困扰许多人的婆媳关系,李春红从不觉得难处理,她还曾写过一篇《夸夸我的婆婆》的文章,刊登于茂名石化出版的《工人作品》上,受到了同事们的交口称赞和争相效仿。
带孩子一起做公益
说起“尚德、上进、孝道、好心”这条家训,蔡栋荣解释说这八个字的意思是明德修德,以德为先;勤奋好学,积极上进;敬老爱幼,孝道伦常;热心助人,崇尚公益。工作中,夫妻俩敬业乐群,争先创优,生活中,以德为先,孝敬老人,热心助人。如何教育下一代,蔡栋荣认为首先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行为和言谈举止,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大学期间,蔡栋荣是大学计算机协会的会长,每年的学雷锋日他都会组织会员到社区义务修理电器,出来工作后更是经常参加志愿活动,现在夫妇二人都是注册志愿者。夫妻俩不但积极参加各项志愿服务活动,还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其中蔡栋荣志愿服务时长记录达到一千多小时。“带孩子去参加志愿服务,对孩子的教育影响非常深,可以培养她的爱心,让她明白社会的责任,学会与人交往。”蔡栋荣谈到对女儿的教育颇有心得,“我小孩非常有爱心,她才四岁半,有一次去商场看到一个老人拿着很重的袋子会主动去帮忙提,我家这方面的传承做得还不错。”
虽然夫妻俩工作都很忙,但是一有时间蔡栋荣和李春红都会尽可能地陪伴孩子,读书写字、玩游戏等。蔡栋荣认为对家人来说陪伴非常重要,包括下班和母亲一起做饭也是一种陪伴,“一起做一件事很有意思,我也会陪母亲看她喜欢的电视节目”。对于学生的教育,蔡栋荣觉得“陪伴”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我以前教初中时也会遇到一些脾气不好的学生,经常带他到操场走一圈,听他讲讲话,那一周也会表现好很多,陪伴作用挺大的。”
采访的最后,蔡栋荣说:“我比较相信正能量这个说法,在生活和工作上尽量传递正能量,多参与正能量的事,生活一定会更幸福。做好本职工作,过好家庭生活,提高个人修养,服务公益事业,为魅力中国、好心茂名丰枝茂叶。”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池榕
【第一届"好心茂名家庭"风采】林美丽家庭:小家装着大爱
茂名网讯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她没有牡丹的华丽夺目,却有枣花一般的幽香,朴实坦然,扎根基层,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工作,踏实而令人放心;她没有如东汉大孝子“黄香温席”而名满天下,却能坚持十年照顾瘫痪的公公患疱疮的婆婆,工作、家庭两不误。她十年如一日,关爱形单影只的孤儿戴晓霞,栽培其读书,帮其找工作,一粥一饭常惦记心上,亲如母女……她就是林美丽,茂名石化一个普通职工,其家庭被评为“好心茂名家庭”。
林美丽和丈夫因工作结缘,擦出爱情火花,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二人互敬互爱,孝老敬亲,事业齐头并进。他们用生活中平凡实在的事、点点滴滴的情真切,诠释了家作为爱的港湾的真谛。
林美丽一家。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黎雄 摄
爱岗敬业 车间夫妻档
第一眼见到林美丽,她才刚下班没多久,身上穿着蓝色的工装,给人印象就是一名朴实的石化职工。林美丽热情地接待了记者,在跟她不断深入的交谈中,记者一步步认识了这个家,走进了美丽的“好心家庭”。
林美丽和丈夫邓宇伟是茂名石化化工分部裂解车间的职工。14年前,他们同在一间大学毕业。因为工作,他们相识、相知、相爱,成为单位中令人羡慕的“夫妻档”。
林美丽在车间主要负责党务、工会、行政等管理工作,有时也会写通讯报道为单位做宣传。邓宇伟则是乙烯厂装置设备员,平时负责装置生产、维护维修工作。为了完成车间的工作任务,他经常加班加点,早出晚归,是车间名副其实的管理骨干。“老实,言语不多,但是工作上勤勤恳恳,孝顺父母。”这是林美丽对他的评价。工作中,夫妻二人互相关心、支持,团结一致把车间工作做细做实,一起承载事业的重压,是大家公认的好同事、好职工。
林美丽作为单位的工会干事,担当了职工家庭“红白喜事”探访人的重要角色。“我们每年都会到二三十户职工家庭中作慰问,节假日也会带一些慰问品去看望他们,希望尽绵薄之力给他们帮助。”林美丽说,“能为有需要的人送去温暖,自己做的事能得到同事、家属的认可,我感到非常开心。”除此之外,林美丽还先后组织女职工开展精细管理故事会、“三八”登山、“女职工厨艺展示”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女职工“半边天”的作用。
敬亲孝老 悉心照料患病公婆
百善孝为先,孝亲敬老是营造幸福家庭的基石。林美丽和丈夫自结婚以来一直与公公婆婆居住在一起,孝敬非常。但在十年前,在林美丽还没有和邓宇伟谈婚论嫁的时候,邓宇伟的父亲就突发脑出血,导致中风瘫痪不能自理。林美丽和邓宇伟在兼顾工作的同时,不离不弃、尽心尽责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给他洗漱、喂饭、换洗衣服、解大小便等问题。
“结婚之前有人问我是不是要嫁到这个家庭,即使是到了现在也有人问我有没有后悔。但是,既然我选择了他,我就要接受这个家庭,他的父母也是我的父母,没什么后悔的。”2007年11月,林美丽和邓宇伟喜结连理,但是两人商量决定不举行婚礼,一切仪式从简。
2008年,林美丽的婆婆被诊断出天疱疮皮肤免疫病,需要前往湛江住院治疗。夫妻俩除了要照顾不能自理的公公,还要兼顾远处住院的婆婆。
“我们每天早上5点多就要起床,煮好早餐就去市场买菜。老公就为父亲洗漱、喂早餐。然后我们送儿子去上学,再去上班。中午我下班之后又急急忙忙赶回家中,弄好午饭给父亲喂饭,吃完午饭差不多又到了下午上班时间了。晚上又匆忙地接了小孩回家做饭。”日复一日,两人每天都忙碌到晚上的12点,没有一句抱怨。
说起这段辛苦的日子,林美丽只是轻描淡写,“照顾家人是夫妻的责任。每个家庭总会遇到坎坷和不如意的事,只要大家互相扶持,渡过难关就会迎来美好生活。”这是她对自己的鼓励,也是对家庭的承诺。就是这样,林美丽多年来无怨无悔悉心照料服侍公婆,以自己的孝心诠释了中华儿女孝敬老人的美德。她先后获得“婆媳和睦·幸福一家——广东百名好媳妇”、“茂名石化女职工建功立业先进个人”和“广东省爱心父母大联盟金奖”荣誉称号。
丈夫的好妻子 公婆的好儿媳
林美丽身为人妻、人母,关心体贴丈夫,对老人和孩子的饮食起居无微不至,事事亲力亲为,即使工作再忙也会主动承担家务,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美丽是一个开朗的人,对人对事都十分热心。不管与父母公婆还是兄弟姐妹都能相处的很好。我平时在车间工作繁忙,经常加班无暇顾及家里,都是美丽勤勤恳恳地操持着这个家。能娶到她真好!”丈夫邓宇伟满满自豪的夸赞自己的妻子。
与公公婆婆相住十年里,林美丽和老人相互包容,有事大家多商量,很少红脸。“大家的性格不同,家里难免会出现细小的矛盾冲突,意见不合的时候我们都能做到互相迁就、互相体谅,自己也会多点忍耐。只要不把矛盾变大,家庭就能一直和谐。”
林美丽的善良感染了家里的每一个人,婆婆逢人便夸:“我这个媳妇虽然不是我生的,但就是我的亲女儿。看着她不计辛苦照顾我们两老,给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喂饭,剔牙、洗脚,不怕脏不怕累,有时候连我都会觉得做不来的事,她从来没有埋怨,把我们当成亲生父母一样孝顺,我很感动。”
大爱绽放 用行动诠释“好心家庭”
林美丽一家不仅内部相亲相爱,他们还将家庭中的爱延伸到亲朋邻里以及陌生人身上,使之成为一种大爱。从2006年起,她十年如一日帮扶孤儿戴晓霞。
“第一次见到晓霞,那时候她还只是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家庭条件十分艰苦。因为自小父母双亡,晓霞的内心很自卑,害怕跟人交流,我们每次去她家里她都胆怯地躲在角落里。有一次我想跟她说说话,她竟然难过的哭起来了。”这样的场景让林美丽感到很心痛,下定决心帮助这个脆弱的小女孩。她把晓霞当成自己的孩子一般,一有空就到晓霞家里嘘寒问暖。
为了让更多的人关爱这位孤儿,林美丽夫妇和志愿者们在2007年办了一个迎春慈善联欢晚会,为她筹集了3684元钱,并成立了“小爱心基金”,每年根据她的困难情况进行帮扶支出。在长达10年的帮扶过程中,晓霞逐渐走出了童年的阴影。
林美丽、邓宇伟一家助人为乐,邻里关系也非常好。四年前,得知邻居一小孩患了白血病后,他们多次上门探访关心,在燃眉之急还送去1000元。三年前,得知一位同年毕业的校友患肾衰竭,需要一大笔医药费换肾的事后,夫妻俩慷慨解囊为他捐出1000元。去年,林美丽在微信群中得知大学同学3岁的儿子患白血病后,当晚立即转了1000元到同学账户上……
“能力所能及去帮助别人,别人开心之余我自己内心也满足。我现在做的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以后我也会更多参加社会的公益事业。即使不是惊天动地的事,我也很乐意去做。”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黄楚凡 见习记者 柯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