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独。几千年来,这个被奉为修身最高境界的法则,一直被孜孜不倦追求道德修行者所奉行。干净的灵魂需要慎独,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觉悟和思想品质的试金石,是守身第一要务,更是内心自由自在、诚然坦荡的快乐源泉。南昌心理咨询来访者就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通过语言文字等交流媒介,向咨询者进行述说、询问与商讨,在其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共同的讨论找出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进而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
“慎独”是儒家一个重要理念,最早见于《礼记·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人们在独处的时候,也能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古人特别看重慎独,曾国藩的家训里就特别提出了“慎独则心安”的修养之道。他说,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里既已知晓有善,也知晓有恶,如果不能为善去恶,那么就是自欺。
遗憾的是,这一古训早已被国人淡忘,能用它来鞭策自身的更是少之又少。追求快节奏、高效率的今天,很多人无暇观照自己的内心,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我们学会了阳奉阴违,学会了包装掩饰,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成了保护自己的权宜之计,甚至是成熟入世的标志。当面阿谀奉承、谈笑风生,背后却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在公共场合谈吐优雅、恭恭敬敬,私下里却对保洁人员颐指气使;会议上高谈阔论讲环保,却可能在四下无人时随手丢垃圾……这些频繁发生于你我身上的习以为常的小事,都与“慎独”相违背。其实,大庭广众之下,多数人都会谨慎行事,此谓“慎众”,做到这一点并不难。难的是一个人独处时,还能小心谨慎,规规矩矩,做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孙时进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慎独讲求的是每个人都要保持真诚、表里如一,如此才会形成一个诚信、可靠、充满安全感的社会。“安全感很重要,如果你无论身处何处都感觉很安全,一切都是可以预测的,那你的内心就是安定幸福的,也就真正达到了和谐。”反之,如果你不能达到身心的统一,常常违背良心去做人做事,久而久之心里就会充满矛盾和冲突,变得压力大、焦虑、内疚,各种心理问题也会随之而来。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让人心胸宽广。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应追求“慎独”。孙时进认为,追求慎独也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要发自内心,并非一味克制。真正的慎独是生命的自觉。“随心所欲不逾矩”正是对慎独的最佳诠释,花朵绽放并不是为了取悦谁,而是一种自由自在、宠辱不惊的状态,只有这样的慎独,才能实现内心与外在的真正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