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发展区域结构分析
先导省份
2016—2017年,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排名前五的省份为广东、浙江、北京、 上海、江苏。这五个省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值范围为 40—70,明显高于其他省 份,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先导省份。
五个先导省份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较高的支撑指数。说明五省份电商发展环境较好,具有可以支撑电子商务较快发展的技术、人员、流通条件。第二,规模指数和渗透指数优势明显,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省份之间侧重点不同。例如,广东、浙江(如图 1-1)的发展优势在于规模较大,北京、上海(如图 1-2)的发展优势在于对传统经济的渗透。第三,成长指数优势不明显。广东、江苏未达到平均值,说明电子商务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可能出现增长率下滑。
广东电子商务的规模优势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深圳、东莞等地建设了一批电子商务集聚区,在服装、3c、家装、钢铁、建材、汽车等产业领域涌现出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垂直电子商务平台。其次,近年来广东重视跨境电商、农村电商等新领域的应用,为本地电子商务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例如,2015年广州市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为 68.5 亿元,同比增长 3.7 倍;广东农村网络零售额为 732.3 亿元,较上一年增长 64.3%,农村网购市场的增速已高于城市网购市场。
浙江发展电子商务重视模式创新,涌现出临安、义乌、桐庐等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中国(杭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稳步推进,对跨境 b2c、b2b2c 等模式进行了有效探索。此外,浙江电子商务的发展优势还在于电子商务应用不断普及深化,截止 2015 年底,全省在淘宝、天猫、京东、1 号店等平台上开设的网点约 210 万家。浙江注重提升电子商务管理水平,率先建立了电子商务大数据研究基地,利用大数据开展电子商务统计监测和行业管理。
1-2
北京电子商务发展的特色在于电商与传统经济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比如,渗透指数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网购人数占网民人数比重处于全国第一,说明。京东、美团、小米科技等电商企业不断提升用户消费体验;西单商场、翠微大厦、王府井百货等传统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实现创新发展,打造全渠道营销体系;百花蜂业、内联升、菜百等19 家老字号企业在京东开设旗舰店,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
1-2
在领先的五个省份中,上海成长指数最高。2015年上海网络零售额、网购人数、有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数均高速增长,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转型升级的新动力。上海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得益于自贸区推动及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目前上海自贸区已有 6 家大宗商品国际交易中心上线运营,成功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饿了么、江沪网、途虎养车网等 o2o 平台通过整合线下实体商业资源,有效提升生活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和水平。
江苏电子商务示范引领的成效显著,发展态势与浙江类似。浙江规模与渗透效应的优势来自于电子商务示范作用突出、聚集效应明显,江苏拥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5 个,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7 个、示范基地 5 个、示范企业 12 家,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市、区)13 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乡(镇、街道)42 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 102 个、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26 个、示范企业 56 家。各示范点以创建为契机,加强物流快递、网络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以物流配送、产品包装、金融支付、运营设计、宣传推广等为重点的支撑体系,推动电子商务资源集聚、创新要素集聚和服务功能集聚,构建产业链完整、多种模式并存、线上线下有序结合的全产业链电子商务发展格局。
中坚省份
电子商务发展指数综合排名第 6 至 25 名的省份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中坚 省份。中坚省份的规模指数都处于中等或中等水平以下,电子商务发展呈现多样 化。例如,福建(图 1-3)表现在高渗透率,重庆、贵州(图 1-4)呈现出高增 长率,各省份增长点存在差异、发展模式丰富多彩。
本报告就福建、陕西、重庆、贵州、河南、江西等六个典型省份进行分析。
福建是全国最早发展电子商务的省份之一,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与资源优势。2016 年和 2017 年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均处于全国前十,规模、成长、渗透、支撑指数均高于全国平均值。其中,渗透指数优势明显,说明经过长期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超过 15%,网购人数占网民数比重超过 70%。2017年,福建重点培育 5 家闽货自营电商平台、2 家闽货网上专业市场和 6 家闽货上网优秀企业,推动闽货网络销售。福州和平潭获批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保税进口业务,平潭、厦门和泉州已完成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零售首票通关,面向海峡两岸的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发展。 福建的县域电商发展迅速,比如,淘宝村、淘宝镇数量从2016年的28 个、2个分别上升到2017年的 71个、7个,数量均居全国第四。
1-3
陕西电子商务发展较快,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排名 2017年相较于 2016年上升10位。陕西排名上升来自于成长指数值大幅提升与渗透作用逐渐明显。首先,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电子商务,多数县、区成立了由书记或县(区)长任组长的电子商务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各地纷纷召开动员大会、组织培训、出台促进政策措施,营造发展电子商务的浓厚氛围。其次,园区聚集效应和电商的本地化品牌孵化作用日益显现。西安国际港务区被确立为第二批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已聚集阿里巴巴、京东等大批电子商务应用和服务企业。比如,“土豆姐姐”品牌扬名海内外,陕北红枣、富平柿饼、宝鸡擀面皮远近闻名。最后,经营主体迅速壮大。世纪金花、西安爱菊等一大批传统企业开始深入应用电子商务,涌现出中国果汁网、丝路商旅、利安电超市、西域美农、土豆姐姐等区域性电商品牌。
重庆成长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分项指数与全国平均值。重庆具有发展电子商务的区位优势,作为“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充分发挥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的优势,着力推动一般进口和保税进口业务试点,初步形成了跨境电商发展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重庆农村电商潜力巨大,2016年底,重庆涉农电子商务平台超过 110 家,网点超过 20000 家;秀山、城口等八县获批为国家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昌、梁平成为全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区县,綦江、忠县等四区县成为全国供销系统电商发展示范县;全市各区县建设的农村电商物流体系末端网点基本上实现了快递配送和农产品收购、网上销售等双重功能。
1-4
贵州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排名上升最快,如图 1-4 所示。贵州虽然电子商务发展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快速发展。2017 年,贵州电子商务交易额为 1066 亿元;电子商务企业和网店(含企业开店/店铺和个人店铺)超3 万家,其中,平台型企业 63 家,服务型企业 5020 家,应用型企业 27844 家(包含流通型 17864 家、生产型 9980 家,占电子商务企业总数的 84.6%)。贵州拥有8 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搭建培训、创业、孵化一体化平台,形成产学研用合作体系。随着大数据中心的落成、贵州电子商务云的建设、贵阳众筹金融交易所的运营,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日渐成熟。
河南电子商务发展的亮点是跨境电商。2017 年,河南电子商务交易额达 7720亿元,增长 36.4%,其中,网络零售交易额 1330 亿元,增长 53.7%;电子商务应用企业 21.6 万家,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比例超过 50%,应用电子商务的外贸企业比例超过 80%;认定备案电商企业 2097 家,其中,平台类企业 345 家,应用类企业 1423 家,服务类企业 354 家。郑州市已获批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跨境 b2b、海外 o2o、跨境海外仓、跨境 b2c 一般模式和保税模式等竞相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多模式运作、多点布局的格局基本形成,2015年河南实现跨境电商贸易额 50 亿美元左右,约占本省一般贸易额的四分之一。
江西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排名上升较快,成长指数与渗透指数较高,显著特色 在于涉农电商发展迅猛。2017年,江西涉农电商企业数量增加近 1000 家,达到 4000 余家,涉农电商销售额达 184.35 亿元,增长 163.36%。全省共 31 个县跻身 全国电商 500 强县,淘宝村数量居全国第八,崇仁、新干、余干、鄱阳、吉水、 宜黄六县电子商务实现贸易顺差。粮油、干鲜果品、水产品为该省最畅销产品, 2015 年销售额分别达到 31.77 亿元、30.02 亿元、14.38 亿元。
总体而言,陕西、重庆、贵州、河南、江西等五省份虽然具有较大的电子商 务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但这五省份的电子商务规模、支撑环境均未达到全国平 均水平,电子商务的渗透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潜力省份
吉林、宁夏、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六省份的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低于 10,各分项指数低于全国平均值。
潜力省份电子商务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电子商务发展环境较差,如青海 2015 年快递量只占全国的万分之三, 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不健全,没有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由于这些省份电子商务发展起步较晚抑或由于区域禀赋差异,电子商务规模小,如宁夏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国的千分之一左右。
第三,规模不足与电子商务应用领域不广,导致这些省份电子商务与传统经济融合不够,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有限。
第四,相较而言,四类分项指数中成长指数最高,但由于受发展环境的制约, 尚未形成明显的增长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