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陵川有支盲人曲艺宣传队,自强不息,感天动地


“永做人民勤务员,赤胆忠心把国保,惩治腐败民心顺,风清气正国威高,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意义大,学习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最重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十八届六中全会各项任务认真落实好……”
1月28日,丁酉年的第一天。在陵川县城崇安寺前的广场上,开场的唢呐合奏响彻天空,生动的快板书节奏明快,陵川盲人曲艺宣传队的队员们为围拢过来的观众奉献了新春的第一台演出。
岁月的年轮生生不息,时间从未改变前行的脚步。从1946年建队开始,71年来,陵川盲人曲艺宣传队——这支太行山上的文艺轻骑兵,牢记党的恩情,坚持“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坚定信念、传播文明”的曲艺队精神,在陵川县1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活跃着山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他们都是盲人,都是比普通人生活更艰难的弱势群体,可他们的人生就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眼盲心亮,立志做“党的传话人”
1946年5月,陵川县解放一年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24名在当地流浪说书的盲艺人汇集在一起,成立了陵川县盲人宣传队(1969年改名为陵川县曲艺宣传队)。“我们有组织了,再也不用单个在外面瞎闯了。”“以后怎么干呢?”他们在一起商量着。“是共产党解放了我们,我们应该报党的恩,为党出力!”“对,我们眼睛看不见了,但能说话,就做‘党的传话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穷苦百姓说书表演。”
说干就干,24人编排了《解放陵川》《破除迷信》《父子送公粮》等各种节目,深入全县巡回演出,扩大解放战争的影响,激发广大群众支援前线的热情。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们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激励人们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时,曲艺队的3个小组正在全县各地演出。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后,他们随编随演,及时宣传。当时,很多干部激动地说:“三中全会刚开完,报纸还没有收到,你们就已经编成节目唱起来了,真不愧是党的传话人。”
几十年来,盲人曲艺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热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讴歌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时代英雄,从没有因风雨挡道、冰雪封路漏掉过一个村庄,成为教育群众、鼓舞群众的有生力量。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曲艺队陆续编排了《反腐倡廉正风气》、《全党动员除“四风”》、《严实就是宝中宝》、《人人学法最重要》等曲目;去年,他们又编排了《十八届六中全会指航程》、《焦裕禄家风好》,通过说唱、快板等形式,在全县各个乡镇巡回演出,为学习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在一代代盲艺人的传承中,曲艺队如今已经有56名队员,分成3个演出小组,每年下乡演出近千场。曲艺队队长侯安凤对记者说:“为了准确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队里每个小组都配有收音机,每天早上坚持收听新闻,了解新政策,随时编排,及时演出。比如,我们配合有关部门把依法治国、计划生育、植树造林、环境保护、诚信纳税等内容编排到节目当中,特别受群众欢迎。”
70年风霜雪雨,吃尽千辛万苦。在立志做“党的传话人”这条路上,曲艺队队员们不仅爬过奇险无比的东五昌、西洼叉、上碣嘴和兽嘴牙等太行峰巅,而且下到谈路色变的锡崖沟、赤脚漏、黑风洞等沟壑深渊。侯松锁、苏学才因为迷路被困在山中好几天,马明娥过河时险些被河水冲走,侯安凤刚到队里时滑到山下几乎被雪掩埋。凭着一根木棍、两条腿,一步一个脚印,一代代队员们走遍了陵川1751平方公里的土地,总行程超过30万公里,编排各类节目4.2万余个,演出10万余场,观众达2000万人次。70年,他们视承担这样的责任为使命,他们以坚守这样的价值为追求。
百炼成钢,心中永远充满追求
今年86岁高龄的侯松锁,是1946年盲人曲艺队成立至今唯一健在的老队员,也是队里第一个入党的队员。他经常和小队员们说:“是党把我从水深火热的旧社会里救出来,我要把自己学的吹拉弹唱本领为党的事业服务,回报党的恩情。”他时时处处为后来人作表率,也年年月月向他们提要求:“我们虽然身体残疾,但我们的组织却是一个健全的组织。曲艺队是党的宣传队,所有的队员都要眼里有纪律,心中有追求。”
1998年4月,随着队长侯安凤和几名追求进步的艺术骨干先后加入党组织,曲艺队正式建立了党支部。现在曲艺队党支部共有7名党员,其中残疾人党员5名。有了党支部,党的领导更加坚强了。他们根据上级党组织的要求扎扎实实进行组织建设,开展组织生活,并把组织生活延展到入党积极分子、进步青年和全体队员身上,队员们的心更敞亮了。
他们在队里长期开展了“五比五看五带头”活动:比学习进步,看刻苦钻研,带头学习提高;比思想品德,看文明行为,带头服务群众;比工作成效,看业绩突出,带头争创佳绩;比组织纪律,看严于律己,带头遵纪守法;比团结友爱,看品德高尚,带头弘扬正气。这一活动比得内部高效,比得外人夸赞。
2014年夏天,曲艺队第一小组在里进掌村演出后应收328元,村里的会计办手续时给了330元。组长宋学敏专门到村党支书家里退了这两块钱,村会计后来见人就说:“多给了两块钱他们也不要,曲艺队太认真了。”
在任家掌村演出后,有群众觉得队员们辛苦,就送了些核桃和梨,队员们走的时候却按市价出了钱。村党支书感慨地说:“说书说到大半夜,一大早起来还把院内外卫生打扫干净,给五保户扫地打破了暖壶还要赔偿,曲艺队纪律执行得真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没过几天,任家掌村给曲艺队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纪律严明演技精。
说起演技,曲艺队始终把打造优秀作品、提升艺术质量作为生存之基,常年在全体队员中展开了“学艺术,练技艺”大比武,编创新曲目,精练基本功,聘请专家老师进行辅导,还派艺术骨干到外地学习取经。在走乡串户表演中对节目精心打磨,生动活泼不落低俗,深受群众喜爱。多个节目多次参加省、市以及全国残疾人艺术调演并获得各种奖项,他们的身影还曾出现在第29届残奥会开幕式上。2013年,他们编排的陵川钢板书《退钱》通过层层选拔,参加了第16届文化部“群星奖”的决赛。当时的决赛现场,12分钟的节目台下响起8次长时间的掌声,表演得到了评委和观众们的一致好评,一举夺得了“群星奖”,这唯一一支与健全人同台竞技的残疾人队伍获奖,实现了晋城曲艺门类参加群星奖“零的突破”。
这几天,队员们除了保证春节、元宵节期间的正常演出,业余时间全部用来排练器乐合奏和小合唱,因为他们要代表我省参加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这已经是他们连续第五次参加全国汇演。
“党恩重,民情深,终生永报;身体残,心不垮,创业志浩;靠‘四自’,做奉献,不怕苦劳……”在他们自编的唱词里饱含着曲艺队对信念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
自强不息,双手建起温暖的家
1946年的陵川县,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盲人曲艺队的处境自然也很寒酸。房无一间,钱无一分,20多人流离失所。歇身的地方除了队长的家,就是在留人小店打地铺。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一直延续了18年。
1964年,县政府在原八蜡庙拨出3间旧房,曲艺队才算有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歇脚地。那时,在第七任队长侯松锁的带领下,大家从外边捡来砖块,自己垒灶垒炕、烧火做饭。尽管地方狭窄,可演出回来,总有个避风之处。1969年,他们又搬到崇安寺院内。由于不熟悉环境,有名队员着急上厕所,没等引路的过来,他就自己往外走,一脚没踩稳,从丈把高的路上摔了下去。这件事让队员们觉得,得有个自己的家。
1977年,县政府在县城东关给他们选了地基,让其建队舍。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可又是件十分艰难的事。别的单位修房,全是包工包料,一包到底,只需验收住房。可他们不行,家底薄,资金少,虽然十几年节衣缩食,但满打满算不过2万来元积蓄,而整个工程造价最少得5万元。怎么办?通过反复讨论,队里形成共识:自己动手,精打细算,一方面向外赊、借原材料,一方面除请几个大工外,其余活儿自己干。
这是一个罕见的建筑场面。打地基过程中,聋哑人把夯,盲人拉绳,一声号角,夯夯落地有声,声声呐喊齐鸣。垒砌过程中,聋哑人拉车,盲人推车,下肢残疾的就地刮砖对瓦。垒到高处时,盲人在地上拉滑车绳吊料,聋哑人在架上接料。无论担水、和泥,还是搬砖、运料,队里都是因人而异,科学安排,人尽其才、物尽其用,20多间住房按期竣工,节省资金近3万元。
可住了没几年,到了1984年,因城市规划需要,他们又得重新迁址。县政府为曲艺队买下了北关村的一处地基,这一回,他们依然是自己动手,承担起小工的活儿,便宜买下别单位拆房屋的旧砖,自己一车一车运回来,一块一块刮出来,一块一块对出来,一块一块洗出来,与新砖一道垒到墙上。为确保质量过关,侯松锁白天干在工地,晚上看料睡在工地。一次,他不小心从3米高的架板上掉下来,送到医院诊断为3根肋骨断裂。医院要求他住院治疗。但他放心不下工地,执意让大家把他又抬回来,照旧躺在看料棚里,靠止疼针、消炎药撑着。有个干活的大工师傅说:“我十几年在外修房盖屋,就是给私人干,也没见过这样玩命的人,他把曲艺队看得可真重。”
的确,侯松锁是一个以队为家的人。几十年来,为了操持这个大家,不论年节,他都是待在队里。在曲艺队流离失所的日子里,他以家为队;当曲艺队有了固定的场所后,他以队为家。到了1985年,曲艺队新修房屋20多间。此后,随着就业人员增加,为缓解住房压力,1986年将平房改成楼房,1987年,修建了地下室。经过两次扩建、改修,前后新修房屋37间,大家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家。
现任队长侯安凤是老队长的外甥女。作为一个健全人,从11岁过继给舅舅她就开始给队员们念唱词,下乡演出时她在前头给大家引路。刚入队时,她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姑娘,如今已到了花甲之年。48年来、17500多个日日夜夜里,小到锅碗瓢盆、鼓剑锣槌,大到硬件设施、外出表演,都是她操持。
这几十年,队员们精打细算,丝弦断了结住用,乐器毁了自己加工,能自己做的事,决不雇人干。如今,经过5次搬迁、多次修建的陵川盲人曲艺队,从一无所有发展到现在拥有前后两院共98间房屋、总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固定资产达120万元,从一弦、一鼓、一副钢板起家,发展到现在的包括音箱、架子鼓在内的全套乐器,从单一的盲人说书演唱发展到现在的集福利企业、盲人按摩、盲童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单位。曲艺队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身残志坚,为党分忧乐助他人
队里有个姑娘叫焦路来,出生不久被父母抛弃。曲艺队知道后就把孩子领回来,起名叫路来,就是从路上捡来的意思。如今,路来已经长成了22岁的大姑娘,吹的一手好曲子,成了队里的演出骨干。除了焦路来,队里还有个白路来,也是路上捡来的苦命孩子。
残疾人生存艰难,曲艺队的队员们同病相怜,每每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或是救命,或是帮扶。陵川盲人曲艺队在艰难的创业后,不光想的是自己,想到的是更多的残疾人。盲人能说唱,不适应说唱的盲人怎么办?聋哑、肢残人就业怎么办?为解决更多的残疾人就业,他们在做好文艺宣传的同时,想方设法开办实体,走上了又一条“以残助残、以残养残”的创业之路。
他们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着手兴办福利企业。当时,根据陵川弹花、弹套用户较多以及粮食加工厂较少等实际,他们选定了棉套系列加工和粮食加工等项目,创办了陵川县第一个福利性企业“陵川综合福利加工厂”。为拓宽残疾人的就业门路,曲艺队还创办了盲人按摩诊所,专门聘请医师前来指导,帮助不适宜说拉弹唱的盲人搞按摩。近三十年来,盲人按摩诊所为广大患者按摩治疗,有效率达到90%以上,治愈率达到70%以上,按摩诊所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1995年,为了使全县贫困盲童能学文化,曲艺队自筹资金聘请老师办起了盲童盲文学习班,学费开支全由曲艺队微薄的收入来承担。开办盲文班以来,共招收残疾学生70余名。在曲艺队,孩子们学盲文、学器乐、学做人的道理,曲艺队给了这些孩子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
曲艺队副队长宋学敏就是这些盲童中的一个。盲童班的老师李志臣清晰地记得,学敏是第一届盲童班的学生,学文化课他勤奋努力,学乐器他苦练不息。2003年,他考入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系统学习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内科、按摩学、法律、心理学等专业课程,还没从学校毕业,就成了省城各大按摩所争取的对象,薪水可观,工作条件优越。可一毕业,宋学敏却一声不吭背着行李回来了。他从盲童班的小小学员,成长为盲童班的主要代课老师,也成了曲艺队学历最高的队员。
值得诉说的远不止这些。
有年夏天,曲艺队到陵川古郊莲花村演出,正好当天的一场冰雹把地里的庄稼苗全部打倒,地也冲毁了,好多村民坐在地头痛哭流涕。曲艺队现编说唱段子,挨家挨户到群众家里做工作,给大家鼓劲。后来,群众见到县里来检查灾情的干部谈起这事时都说:“曲艺队好比‘打气管’,鼓起了我们灾后自救的勇气,是我们的开心人。”
在日复一日的演出中,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与此同时,党和政府也一直牵挂着这个弱势群体,不仅在经济上关心支持,而且在政治上给荣誉,精神上给鼓励。曲艺队党支部多次受到省、市、县三级党组织的表彰奖励,几任党支部书记也都被评为先进个人。
水打山崖,风过林海。七十多年来,一代代队员心怀党恩,传承着这个英雄群体的心灵密码和精神基因,无论时代场景如何转换,他们始终保持着一颗永远跟党走的“赤子之心”。
春风中,盲童班的教室里传来隐约的歌谣,“一座房两座房,青青的瓦白白的墙,房前花朵香,屋后树成行,曲艺队的心,永远向着党。”那朗朗书声传出去老远老远……
责编:青 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