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密码》,是一本最近出版的以全新视角解读天台山文化的书。
作者是一位上海人,知天命年纪,网名“边走边拍”,天台人都叫他“老边”或“边老师”,他的真名王文斌,很少有人知道。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网络名博、旅行摄影家、影视编导……从这些“头衔”上可以看出,老边是一位“摄、写、编、导”都不赖的多面手。他自叹的一句话,道出了他对天台山的痴情,“日循神迹三十里,不辞长作天台人”。
一位来自于大都市的文人汉子,何以如此钟情于天台山文化?国庆节前夕,与老边的一次长聊,记者读懂了他与天台山的情与缘。
缘分
中文专业毕业的老边,曾是南方一家电视媒体记者。十几年前,喜欢游历的他,毅然辞去稳定工作,成为一名可以“说走就走”的行摄者。
最初三年,他的行摄目的地侧重于国外,第四年开始,游历重心放回国内。七八年时间,欧美一些国家和大半个中国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家庭的变故,曾使他的心情长时间处于一种混沌迷惘状态。2009年冬,一次偶然机会,他来到天台山,走进国清寺。他说,六年过去了,从第一次踏上通往国清寺的石板路起,那天下午发生的所有细节似乎都被定格,永远如昨天般清晰。“远远地,第一眼望见隋塔的身影,心便不由自主地微微颤动了一下。”老边向记者描述那天奇妙的心理变化,“走过古老的丰干桥,进入朝东的山门转入正中甬道,我向着前方的弥勒殿一步步靠近时,突然感觉有一股强大的无形之气从四面八方涌来,顿觉一颗心‘哐当’掉落下来。那天,我在寺中徘徊许久,内心异常平静,曾经的烦恼惆怅不见了。”
“这就是缘分。”他说。
痴情
结缘天台山后,老边渐渐把行摄的脚步停下,不想再挪开。他对天台山的迷恋,如多情男子倾慕于心上人,痴迷到不能自已。
最初,他一年来天台几次,近几年,差不多一年有10多个月呆在天台,偶尔会有个把星期出去看看其他名胜古迹。“完全倒了过来,现在一年回家几次,每次没过几天便会坐立不安,天台似乎有超乎自然的魔力在吸引着我、召唤着我。今年春节,我除夕回上海与家人团聚,正月初四就回到了天台。”老边说。
六年来,老边几乎走遍了天台山的角角落落。他无数次登华顶、访国清、上琼台、入寒山,而广袤的天台山西部区域诸多尚未有效开发的文化处女地,更成了他乐此不疲前往探密、挖掘文化渊源的宝藏富地。他说,每次去西部,总能在热情的当地向导帮助下,满载惊喜而归。九遮山峡谷尽头仅一户人家的雪上村,寒山湖深处天台最偏远的村落田芯村,以及方山、青山、紫凝山和海拔1025米高峰大水坑尖等游人鲜至的地方,都留下过他跋涉攀登的脚印。
老边说他近两年常常问自己,走过大千世界众多名山大川,很少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他多次故地重游,为什么唯独天台山可以让他一次又一次地回来?答案归为九个字:那山、那水、那人、那文化。“天台山的魅力除了自然和文化,热情的天台人也是让我迷恋这个地方的很大因素。”他说,天台人待他如家人,不少乡镇举办一些活动,时常让他来拍拍照片,出出点子,县里还给他安排了工作室,而南屏乡山头郑村,干脆聘他为荣誉村民,“天台早已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挖掘
在天台山,每到一处,老边除了通过镜头抓住美的瞬间,他还倾心挖掘当地的历史渊源。有史料的,就设法去查阅;没史料的,就找村民去了解。
老边有个微信公众号“边走边拍”,有近十万的“粉丝”,“粉丝”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每次行摄回来,一身疲惫尚未褪尽,他便“趁热”笔耕,写出美文,配上美图,把自己在天台山的所见所闻,及时呈现给大家。他的微信平台,有近半内容是宣传天台山文化的,这些文章都传递出他对天台山由衷的赞美和热爱。
善于观察的老边,对自然景观时常有新的发现。“那片建筑多像布达拉宫,就叫‘江南布达拉宫’吧”“那山峦形状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山上的梯田可叫‘莲花梯田’”……最让他激动的,是2014年7月5日的那次发现。那天,他与好友一起沿始丰溪溯游。黄昏时分,行至张思村外,老边停下脚步,隔溪用镜头捕捉起绚丽的晚霞。突然,他发现远山的轮廓像极了一尊巨型睡佛:仰天而卧,浑然天成。他判断,这尊睡佛,应有乐山睡佛的两倍那么大,堪称中国之最。尽管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但从他书中展示的图片看,还真不是瞎掰的。
爱思考的老边,心中始终有个疑惑待解。他认为,中华大地佛教名山星罗密布,其中当属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等四大佛教名山地位超然。初入天台山之前,老边已去过其中的三座佛教名山。他有点想不通,何以作为中华佛教第一宗天台宗祖庭、且为五百罗汉道场的天台山,未能被列入其中。去年11月,大雪即将封山之际,老边特意补登了此前“四缺一”的五台山。回到天台山不久,他便去塔头寺拜见一位熟知的法师。法师的回答点醒了他:“天台山独一无二,地位至尊,与其他佛山相比就自行降格了。”于是,豁然开朗的老边,提出了一个大胆想法,天台山可不可以申请一个“中华佛都”的称号?它应该拥有这样的地位。
老边告诉记者,《天台山密码》,是他以书籍形式宣传天台山文化的开始。他迷恋这片土地,“也许,今生今世,再也难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