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升旗仪式上 礼号手为何站在城楼演奏?A+A-
2018-01-02 07:51:26926.3万央视新闻
经党中央批准,2018年1月1日起,由人民解放军担负国旗护卫和礼炮鸣放任务。此前守卫国旗35年的天安门国旗护卫队(1991年以前为“天安门国旗班”)光荣结束使命。
2018年的第一天,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发生了哪些变化?一起来看↓
亮点一:军乐团演奏
2018年元旦升国旗仪式最大亮点,就是有八名礼号手登上吹奏台吹响号角,嘹亮的号声划破夜空,迎来2018年的第一缕曙光。
由军乐团八名礼号手在天安门城楼演奏《升旗号角》音乐,增加了升旗仪式的神圣感与仪式感。八名礼号手经过严格挑选,从技术到体貌都是最优秀的,未来一年基本不会轮换。
解放军军乐团团长邹锐:
其实第一个方案不是在城楼上,而是在第一辅桥这,我们看完以后觉得不行,感觉这八名礼号手应该站在更高点上,想来想去,我们感觉应该在天安门城楼上。因为我们想,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就是站在五千年厚重的文化积淀上,去奏响新时代的号角。
△听!礼号手奏响新时代号角
解放军军乐团的创作团队仅用了三天就写出了《升旗号角》,融入了中国的音乐元素,体现了大气恢弘庄严肃穆的特点。
解放军军乐团创作室主任郭思达:
创作号角音乐遵循了军乐号角的传统,不能太长,整体不到20秒,太长不能突出仪式感,怎么在这二十秒以内将气氛烘托出来,我在创作过程中深入考虑了这个问题。
这次军乐团的入场方式由过去跟随护旗队执行演奏和返回,改为提前从广场南侧进场,在护旗杆基座南侧区域演奏,使护旗队出场和返回显得更加整齐划一。
为了让国旗升起的时长与太阳经过地平线的时长相对应,原升国旗时需要演奏国歌三遍,用时2分07秒,而按照《国歌法》国歌必须完整演奏一遍的要求,新的升国旗方案将升旗时长改为46秒,演奏国歌一遍,原来演奏《歌唱祖国》的时机,也从护旗队出场行进间演奏改为升旗后返回时演奏,护旗队出场时不再演奏音乐。
亮点二:礼兵迎旗
礼兵迎旗,是此次升国旗仪式中的又一亮点,解放军仪仗队30名身着陆海空军礼服的礼兵在金水桥南侧列队,并行注目礼,体现对国旗的崇敬与热爱。
新的护旗方队,由海陆空三军方阵组成,为体现气势,每月第一天升旗,国旗护卫队人数由过去36名增加到96名,平日由36名增加到66名,护旗方队齐步从天安门正中央券门走出,到金水桥南侧时变换为正步行进,同时持枪姿势由肩枪改为端枪,更好的体现了仪式的庄严感。
走在国旗手与护旗队中间的分队长,此次从一名增加到了三名,他们分别身着陆海空军礼服,配挂指挥刀,代表解放军全军,负责发出升国旗口令。
身着陆军礼服的升旗手同时执行了升旗和展旗的任务,另外两名着海军空军礼服的护旗兵握枪行注目礼。为达到最佳效果,每一处细微的改变,队员们都进行了刻苦的训练。
解放军仪仗队训练处处长朱振华:
升国旗任务非常神圣,任何一个动作任何一个流程出现差错都会给整个仪式造成影响,所以我们把每一个细节掌握好,通过刻苦的训练把它完成好,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别了,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 你好,全新亮相的解放军仪仗队!A+A-
2018-01-01 09:50:18607.4万人民日报
日前
经党中央批准
自2018年1月1日起
由人民解放军担负
国旗护卫和礼炮鸣放任务
2018年1月1日7时36分
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
将首次由人民解放军
仪仗队和军乐团执行
1982年12月28日
武警天安门国旗班正式担负
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
和国旗哨位守卫任务
到2017年12月28日
恰好满35周年
1990年
中央军委授予武警天安门国旗班
“国旗卫士”荣誉称号
1991年5月1日
国旗班扩编为
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
昨天
是国旗护卫队最后一次执行任务
别了
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
你好
全新亮相的解放军仪仗队!
致敬
国旗卫士!
观看这段视频
领略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战士的风采
天安门将告别这支“国字号” 建国后都是谁在升旗A+A-
2017-12-31 06:35:56905.7万北京时间综合
资料图
最新消息》》
2018年起由解放军担负国旗护卫和礼炮鸣放任务
日前,经党中央批准,自2018年1月1日起由人民解放军担负国旗护卫和礼炮鸣放任务。告别武警两支"国字号"部队,元旦起解放军仪仗队和军乐团开始升国旗。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两支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国家的威仪和荣誉,因此被称为"国字号"的特殊队伍,他们就是国旗护卫队和共和国礼炮部队。
2018年元旦7时36分,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首次由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和军乐团执行。首都北京是祖国的心脏。天安门广场的国旗被称为"共和国第一旗"。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是天安门广场上每天从事升降国旗工作和升旗台警卫工作的武装警察分队,隶属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总队。番号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总队第二师十支队二大队六中队。(来源:政知圈)
资料图: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历史回顾》》
1976年以前天安门升旗由北京供电局工人执行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亲自按下了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此后至1950年底,天安门广场升旗任务由北京公安纠察总队负责。由于电力技术保障是升旗关键,而旗杆下的电机归北京市供电局负责,于是开国大典过后,升旗任务交给了供电局。那时候并不是每天都升旗,只是在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时,才会在早晨把国旗升起,晚上降下。那时也没有什么升旗仪式,就是派名工人去按一下升旗按钮。头两年,北京供电局工人程红年承担了这个工作。1951年至1976年的26年间,由同样工作在北京市供电局的胡其俊负责,每逢升旗时他早上带着国旗到广场升起来,晚上再降下带回。他也是任命时间最长的升旗手。
1977年至1982年 北京卫戍区担负天安门升旗任务
从1977年底开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警卫第二师的官兵承担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的任务。升旗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的节日升旗改为每日升旗。由两名身着65式绿军装的解放军战士执行升旗任务,一人引路,一人扛旗,经过长安街时,还得给机动车让行,升旗的过程简单,场面也不够庄严。
武警部队"天安门国旗班"
1982年12月28日,原武警北京总队第六支队十一中队五班进驻天安门,担负升降国旗和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城楼、金水桥、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迎宾仪式的现场警卫光荣任务。从此,我国有了第一套规范的国旗升降仪式。原来的2人升旗改为3人升旗,其中1人擎旗,2人护旗,正步前进。同时,统一了着装,为83式武警服装,编制出了升降旗的时间表。1983年2月1日,当3名武警战士穿着统一的服装,护卫着国旗通过长安街时,来往的行人都停止了脚步,举目肃立,仰视着国旗冉冉升起,第一次感受到了升国旗的庄严与神圣。从此这个班被人们称作"天安门国旗班"。
1982年,国旗升降仪式落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总队肩上,国旗班正式成立。三人升旗仪式进行革新,中间一人扛旗,一左一右两个护旗手佩戴手枪护卫国旗。
成立"天安门国旗护卫队"
1990年10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国旗法》施行,要求升国旗时必须奏国歌,让升旗仪式更加庄严隆重。原来的国旗杆周围都是封闭的,升降国旗时,战士们需要跳进跳出,既不方便又不雅观。经有关部门批准,国旗基座于1991年2月23日开始改建。改建后,国旗杆升高至30米,国旗也改为长5米、宽3.3米的特号旗。
与此同时,在"天安门国旗班"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对升旗仪式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即在原3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名带队警官和32人的护旗方队。每逢重大节日和每月逢"1"(即每月1日、11日、21日)时,还有62名军乐队员现场演奏国歌,再加上2名升旗手,总共100人,使升旗的仪式更加庄严隆重。并从当年5月1日起实行新的升旗仪式。
1991年5月1日清晨,伴随《歌唱祖国》那激动人心的旋律,36名身着礼宾服的国旗护卫队队员精神抖擞地护卫着国旗走出天安门城楼,正步迈过长安街。在他们身后,是飒爽英姿的武警军乐队,62名军乐队官兵在行进中演奏《歌唱祖国》。这时,整个广场一片欢腾,掌声经久不息。新的升旗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亮相后,很快成为首都的特殊一景。从这时候开始,凡来北京的人,绝大多数都把升旗仪式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1993年10月1日,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更新服装和装备。帽子更换为校官大檐帽,统一着马靴;带队警察佩带指挥刀;32名护卫队员统一更换亮闪闪的镀铬礼宾枪。
资料图
为了更好地维护天安门广场秩序,从2004年6月1日起,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每月逢"1"的3次大升旗的勤务改成每月1日进行大升旗,36名国旗护卫队员和60名武警军乐团队员和以往大升旗一样,现场演奏三遍国歌。按照要求,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在四周观看的各族同胞,凡是军人要行军礼,少先队员要行队礼,其他人也应立正行注目礼,表示对国旗的崇敬。
2005年元月1日,随着武警部队统一穿着新标志冬装,国旗护卫队着装又有了新变化。一是在右臂增加了有"内卫"标志的臂章,二是增加了写有"北京"的胸标,三是将棕红色的武装带更换为乳白色的礼仪腰带,四是更新了绶带并改变了佩戴方式。(来源:中国军网)
资料图
关注焦点》》
国旗护卫队使什么枪?
国旗护卫队从成立之日起,佩枪就选用国产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半自动步枪,是中国1956年仿制苏联SKS半自动步枪制造的步兵武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制式列装的半自动步枪,和56式班用机枪、56式自动步枪统称56式枪族。不过,国旗护卫队的佩枪是在军工厂专门定做的礼宾枪,没有击发装置,外观更加美观。
2008年4月15日,国旗护卫队更换新型56式镀铬礼宾枪。新型礼宾枪是在原"56式半自动礼宾枪"基础上改进的,又称56-1式半自动礼宾枪,北京西山机械厂生产。新枪刺刀是56式扁刺刀,铝合金材质,比标准的56扁刺刀长100毫米,表面镀铬。
2008年4月15日,56-1式半自动礼宾枪交付武警总部。
资料图
2017年12月28日是天安门国旗班成立35周年纪念日,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即将完成历史使命。(来源:中国军网)
资料图
新闻拓展》》
国家盛典炮声隆--共和国礼炮部队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礼炮中队,简称礼炮队,隶属于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师九支队,是我国唯一的一支礼炮部队。
资料图:第一代礼炮兵利用缴获日本94式步兵炮进行操炮动作训练。
我国国家庆典礼炮响数不同
我国国家庆典活动鸣放礼炮一般采用28响,最早是开国大典,寓意自1921年建党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28年艰难而辉煌的历程。以后共和国成立5周年、10周年都鸣放了礼炮,也都是28响。"文革"中停止鸣放节日庆典礼炮。改革开放后,恢复了庆典礼炮。国庆35、40、45周年庆典时鸣放礼炮都是28响,国庆50、60周年庆典分别鸣放50响、60响。2015年9月3日阅兵,鸣放礼炮70响,为历次庆典及纪念活动鸣放礼炮最多的一次。70响寓意自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开国大典执行鸣放礼炮任务的,是由华北军区特种兵部队组成礼炮团。礼炮主要是缴获的日军75毫米九四式步兵炮等108门,实际使用54门。
资料图
我国的迎宾礼炮
中国的迎宾仪式延续了鸣放礼炮迎宾的国际惯例,我国从1961年6月正式开始,以鸣放礼炮作为国际礼节。1961年6月13日,当时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第二次来我国访问,是第一位享受新中国迎宾礼炮的外国元首。周总理把鸣放礼炮的任务交给北京卫戍区警卫师仪仗营执行。仪仗营从天安门管理处炮库保存的开国大典108门礼炮中,挑选了24门礼炮。1963年6月,根据周总理指示,中央警卫师仪仗营增设礼炮连,正式执行迎宾礼炮鸣放任务。"文革"中,用礼炮迎宾的仪式被取消,礼炮部队也被解散,直到1984年2月28日,中央军委、外交部礼宾司及武警总部要求尽快恢复礼炮的鸣放,这项光荣的任务从此落在了武警北京总队九支队礼炮中队。
直到1980年9月11日,当时是新西兰总理莫尔顿偕夫人对我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我国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欢迎仪式,鸣礼炮21响,奏两国国歌,由两国总理检阅三军仪仗队。这是"文革"后我国第一次恢复迎宾礼炮。之后,我国政府决定,自1984年3月起,为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举行欢迎仪式恢复鸣放礼炮。1984年3月组建礼炮中队,为武警北京市总队第十一支队一中队,并光荣的担负迎宾礼炮鸣放任务。武警部队礼炮中队自1984年重组以来,相继圆满完成了建国35、40、45、50、60周年庆典以及迎接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60周年、70周年、第11届亚运会、第29届夏季奥运会、亚信峰会、APEC会议等重大活动和七百余次迎宾的礼炮礼花鸣放任务。
资料图
礼炮架设位置
按照规定,在迎接外国领导人来访时,欢迎仪式通常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的广场上举行。8门礼炮一字排开,放置在广场中心线南北一侧。炮口的位置朝向国家博物馆。在欢迎仪式上,按国际惯例,迎接国家元首鸣礼炮21响,迎接政府首脑鸣礼炮19响。而在国家庆典时刻,则会在正阳门和毛主席纪念堂间的小广场上,以城门为中心,在东西两侧呈"八"字型分别架设起28门礼炮,总共56门。
资料图
礼炮炮弹是啥样
礼炮弹是没有弹头的,形状酷似普通炮弹的弹壳,采用钛合金制成,具有强度高、耐蚀性好、耐热性高等特点。一枚礼炮弹重量约为2.5公斤,在礼炮弹中间,只有一层薄薄的膜,当礼炮火药燃烧后,这层膜片就会呈花瓣形裂开,强烈的冲击波就会形成礼炮声响。
迎宾礼炮弹
礼炮中队现在使用的礼炮弹是第三代--真空复装弹。第一代是拆去弹头的实弹。第二代是锯末弹。第三代礼炮弹采用高新技术,只有2.5公斤重,灵巧美观,弹壳内是真空,现场不会留下任何废弃物,对大气也没有污染,既安全又环保;每个弹壳能重复使用100次,节约能源,而且炮声洪亮悦耳。
从94式步兵炮到08式礼炮
资料图
第一代礼炮是94式75毫米步兵炮(抗日战争时期缴获日本的战利品),使用的是干电池人工按动开关实施鸣放。牵引车是由卡车运载。
资料图
第二代礼炮是在第一代94式步兵炮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装,将原有的木轮改装成橡胶轮胎,起动程序较第一代有了改进,采用击电器控制。牵引车是由卡车运载。
资料图
第三代礼炮是76式苏联加农炮,在部队装备的战斗炮基础上进行改装,老式吉普车为牵引车。
资料图
第四代礼炮是86式迎宾礼炮,由兵器工业总公司第二四七厂生产,是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礼炮,外观宏伟壮观,声音浑厚洪亮,采用的是单片机计算机操作。由2020S吉普车牵引。
资料图
第五代是97式迎宾礼炮,由兵器工业总公司第二四七厂生产,在86式礼炮的基础上进行改装,外观更加雄伟壮观(加长变宽),炮管加长,使声音更浑厚洪亮,改进炮膛,便于战士更好操作,更换了轮胎便于长途牵引。由国产猎豹为牵引车。
资料图
第六代08式礼炮由山西北方风雷工业集团(即:兵器工业总公司第二四七厂)开发研制,于2008奥运会前配发部队使用。该炮比上一代礼炮增加了近100公斤,达750多公斤,原来3人才能完成的移炮工作,现在只要一个人就能完成。
2017年5月3日下午,在欢迎丹麦首相访华仪式上,中国礼炮兵采用立姿动作亮相天安门广场。与以往跪姿相比,这次采用立姿动作操炮,动作程序简化,操作性更强,更能展示国礼部队良好形象,彰显大国威仪。(来源:中国军网)
(北京时间综合中国军网、政知圈等报道)
武警部队为什么要归中央军委统一领导?A+A-
2017-12-29 07:06:04967.7万侠客岛
12月27日,武警部队调整建制归属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领导指挥体制的决定》,自2018年1月1日零时起,实行中央军委-武警部队-部队领导指挥体制,武警部队归中央军委建制,不再列国务院序列。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上有一篇重要评论:《确保党对武警部队绝对领导的重大政治决定》,其中提到:武警部队从组建伊始,就明确定性为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受中央军委统率,其后因形势任务和力量构成的变化,多次调整领导管理体制,但武警部队主体的武装力量属性始终没变,中央军委对其实施统一领导指挥是内在要求。
那么武警部队到底经历了哪些变迁?今天侠客岛就带你一起梳理下。
新中国成立初期
其实,在1982年之前,因形势任务和力量构成的变化,武警部队就曾多次调整领导管理体制,名称也先后历经了中国人民公安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等多次调整。
1949年8月,在北平解放初期社情复杂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和首都的警卫力量,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成立了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当时筹建公安部的罗瑞卿将第207师改为第1师,以中央警备团为基础扩编为第2师,将两个师合编为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
新成立的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隶属于公安部领导,主要担负中央机关、首长和北京市的警卫任务,并配合部队完成了第一届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的警卫工作。这就是今天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前身。
当年的11月9日,《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报道了公安中央纵队成立的消息。12月,全国各地已有的公安武装,被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部队,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图片来源于网络
1951年9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将全国内卫、边防和地方公安部队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接受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
1955年7月,国防部发布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由此,公安军成为解放军的五大军种之一。
但两年后的8月29日,中央军委发布电令,自9月1日起撤销公安军军种番号,公安军领导机关缩编为总参谋部警备部,各地公安军改由各军区领导,仍称中国人民公安部队。从此,“公安军”这一军种消失。
1961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决定公安部队实行军事系统和公安机关双重领导体制,即:公安部队在建设上受中央军委和各总部领导;在业务方面,受公安部领导,建制属公安机关。1962年1月,成立全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领导机构,部队全称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但一年后,又出现了变化。
1963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番号,中央军委、公安部发布命令,自2月1日起,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改称“中国人民公安部队”,领导人和部队建制、体制不变。
但在1966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撤销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番号,取消双重领导,部队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接受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原公安部队领导机关改编为第二炮兵领导指挥机构;全国公安部队分别整编为独立(警卫、警备)师、团、营、连,拨归各大军区、省军区(警备区)建制领导;各专、市公安支队、大队,各县中队分别交由所在地军分区和县武装部领导。
改革开放后
1982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担负内卫执勤任务的部队移交公安机关,同公安部门原来实行义务兵役制的武装、边防、消防警察统一组建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同时明确,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作为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统一领导。
新中国成立35周年阅兵式上,穿着83式制服的武警
1983年4月5日,武警总部正式宣布成立。此时武警部队的领导体制可以简称为“一统二分”,即由国务院、中央军委统一领导,各地公安机关分级管理、指挥,但以“两分”为主。
此后不久,全国警卫人员全部列入武警部队序列。
1985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的水电、交通、黄金部队正式列入武警部队序列,实行林业部门和公安部门双重领导,以林业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
1985年8月,公安部决定,将全国边防部队和消防部队从武警部队划出,归各级公安机关领导。
1988年2月4日,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的武装森林警察也列入武警部队序列,在林业部设立森林警察办公室。
1995年3月,武警部队领导管理体制又一次作了重大调整,将原来“一统二分”的体制改为“两统一分”,即由国务院、中央军委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与各级公安机关分级指挥相结合的体制。这一调整的结果,是使中央军委进一步加强了对武警部队的领导权和管理权。
1999年初,原本列入在武警部队序列中,但隶属于国家有关部委领导的水电、黄金、交通、森林部队,明确交由武警总部领导。此后的十多年,武警部队的整体架构基本稳定。
新时代
这次调整的细节并未公布,但明确了领导指挥体制调整后,武警部队根本职能属性没有发生变化,不列入人民解放军序列,依然肩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神圣使命,主要承担执勤、处突、反恐怖、抢险救援、防卫作战等任务。
至于这次体制改革的缘由,这在《人民日报》今天发表的评论中做了精要阐述,可以归结为历史、法律、现实三个层面。
一是从历史层面看:武警部队从组建伊始,就明确定性为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受中央军委统率,其后因形势任务和力量构成的变化,多次调整领导管理体制,但武警部队主体的武装力量属性始终没变,中央军委对其实施统一领导指挥是内在要求。
二是从法律层面看:中央军委对武警部队统一领导指挥,是落实《宪法》关于中央军委领导全国武装力量、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的规定。
三是从现实层面看: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对人民解放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力量的绝对领导,为更好进行伟大斗争、确保国家政治安全,为确保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部队,按照“军是军、警是警、民是民”的原则,对武警部队领导指挥体制进行调整是必然要求。
归纳起来,这次调整武警部队领导指挥体制的关键和核心,就是一句话:加强党中央、中央军委对武警部队的集中统一领导。
文/秦盈冲、九段
(历史资料来源于人民网)
责任编辑:曹少年 (FJ053)
别了,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 你好,全新亮相的解放军仪仗队!
从1982年到今天
无论狂风暴雨,酷暑隆冬
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
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训练……
“凌晨四点的国旗护卫队”
早晨4:30
军营的灯亮了
早晨5:00
护卫队队员们开始进行升旗前的训练
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这就是他们的常态
他们准时在天亮之前起床整理
平均每天要走25000多步
用战士自己的话来说
每天的训练就是
“一天一个两万五,两年一个新长征”
队列走到哪里
嘹亮的军歌就唱到哪里
整理着装
永远都是这么利落
踢正步
磨破了无数双皮鞋
衬衣被汗水反复浸透
擎旗手训练时
要扛着重达20多斤的国旗杆
同时也要保持身体稳定
升旗手展旗的动作看似简单
实际上要每天拿哑铃进行模拟训练
收旗时
又要快速将国旗收拢成锥形
凡是练习这个动作
手上都会不可避免地打出血泡
如此严酷的训练
才造就了国旗护卫队的威武英姿
才令他们走出天安门城楼时
每一步都铿锵有力
从武警国旗班成立至今的35年来
一代代国旗卫士在天安门广场升旗站岗
在历代官兵接续奋斗中
有一组数据震撼人心、成为纪录:
35年,25000次升降,0失误!
一图读懂
国旗护卫队和天安门升旗仪式的历史
天安门将告别这支“国字号” 建国后都是谁在升旗A+A-
2017-12-31 06:35:56905.7万北京时间综合
资料图
最新消息》》
2018年起由解放军担负国旗护卫和礼炮鸣放任务
日前,经党中央批准,自2018年1月1日起由人民解放军担负国旗护卫和礼炮鸣放任务。告别武警两支"国字号"部队,元旦起解放军仪仗队和军乐团开始升国旗。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两支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国家的威仪和荣誉,因此被称为"国字号"的特殊队伍,他们就是国旗护卫队和共和国礼炮部队。
2018年元旦7时36分,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首次由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和军乐团执行。首都北京是祖国的心脏。天安门广场的国旗被称为"共和国第一旗"。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是天安门广场上每天从事升降国旗工作和升旗台警卫工作的武装警察分队,隶属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总队。番号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总队第二师十支队二大队六中队。(来源:政知圈)
资料图: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历史回顾》》
1976年以前天安门升旗由北京供电局工人执行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亲自按下了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此后至1950年底,天安门广场升旗任务由北京公安纠察总队负责。由于电力技术保障是升旗关键,而旗杆下的电机归北京市供电局负责,于是开国大典过后,升旗任务交给了供电局。那时候并不是每天都升旗,只是在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时,才会在早晨把国旗升起,晚上降下。那时也没有什么升旗仪式,就是派名工人去按一下升旗按钮。头两年,北京供电局工人程红年承担了这个工作。1951年至1976年的26年间,由同样工作在北京市供电局的胡其俊负责,每逢升旗时他早上带着国旗到广场升起来,晚上再降下带回。他也是任命时间最长的升旗手。
1977年至1982年 北京卫戍区担负天安门升旗任务
从1977年底开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警卫第二师的官兵承担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的任务。升旗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的节日升旗改为每日升旗。由两名身着65式绿军装的解放军战士执行升旗任务,一人引路,一人扛旗,经过长安街时,还得给机动车让行,升旗的过程简单,场面也不够庄严。
武警部队"天安门国旗班"
1982年12月28日,原武警北京总队第六支队十一中队五班进驻天安门,担负升降国旗和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城楼、金水桥、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迎宾仪式的现场警卫光荣任务。从此,我国有了第一套规范的国旗升降仪式。原来的2人升旗改为3人升旗,其中1人擎旗,2人护旗,正步前进。同时,统一了着装,为83式武警服装,编制出了升降旗的时间表。1983年2月1日,当3名武警战士穿着统一的服装,护卫着国旗通过长安街时,来往的行人都停止了脚步,举目肃立,仰视着国旗冉冉升起,第一次感受到了升国旗的庄严与神圣。从此这个班被人们称作"天安门国旗班"。
1982年,国旗升降仪式落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总队肩上,国旗班正式成立。三人升旗仪式进行革新,中间一人扛旗,一左一右两个护旗手佩戴手枪护卫国旗。
成立"天安门国旗护卫队"
1990年10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国旗法》施行,要求升国旗时必须奏国歌,让升旗仪式更加庄严隆重。原来的国旗杆周围都是封闭的,升降国旗时,战士们需要跳进跳出,既不方便又不雅观。经有关部门批准,国旗基座于1991年2月23日开始改建。改建后,国旗杆升高至30米,国旗也改为长5米、宽3.3米的特号旗。
与此同时,在"天安门国旗班"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对升旗仪式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即在原3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名带队警官和32人的护旗方队。每逢重大节日和每月逢"1"(即每月1日、11日、21日)时,还有62名军乐队员现场演奏国歌,再加上2名升旗手,总共100人,使升旗的仪式更加庄严隆重。并从当年5月1日起实行新的升旗仪式。
1991年5月1日清晨,伴随《歌唱祖国》那激动人心的旋律,36名身着礼宾服的国旗护卫队队员精神抖擞地护卫着国旗走出天安门城楼,正步迈过长安街。在他们身后,是飒爽英姿的武警军乐队,62名军乐队官兵在行进中演奏《歌唱祖国》。这时,整个广场一片欢腾,掌声经久不息。新的升旗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亮相后,很快成为首都的特殊一景。从这时候开始,凡来北京的人,绝大多数都把升旗仪式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1993年10月1日,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更新服装和装备。帽子更换为校官大檐帽,统一着马靴;带队警察佩带指挥刀;32名护卫队员统一更换亮闪闪的镀铬礼宾枪。
资料图
为了更好地维护天安门广场秩序,从2004年6月1日起,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每月逢"1"的3次大升旗的勤务改成每月1日进行大升旗,36名国旗护卫队员和60名武警军乐团队员和以往大升旗一样,现场演奏三遍国歌。按照要求,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在四周观看的各族同胞,凡是军人要行军礼,少先队员要行队礼,其他人也应立正行注目礼,表示对国旗的崇敬。
2005年元月1日,随着武警部队统一穿着新标志冬装,国旗护卫队着装又有了新变化。一是在右臂增加了有"内卫"标志的臂章,二是增加了写有"北京"的胸标,三是将棕红色的武装带更换为乳白色的礼仪腰带,四是更新了绶带并改变了佩戴方式。(来源:中国军网)
资料图
关注焦点》》
国旗护卫队使什么枪?
国旗护卫队从成立之日起,佩枪就选用国产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半自动步枪,是中国1956年仿制苏联SKS半自动步枪制造的步兵武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制式列装的半自动步枪,和56式班用机枪、56式自动步枪统称56式枪族。不过,国旗护卫队的佩枪是在军工厂专门定做的礼宾枪,没有击发装置,外观更加美观。
2008年4月15日,国旗护卫队更换新型56式镀铬礼宾枪。新型礼宾枪是在原"56式半自动礼宾枪"基础上改进的,又称56-1式半自动礼宾枪,北京西山机械厂生产。新枪刺刀是56式扁刺刀,铝合金材质,比标准的56扁刺刀长100毫米,表面镀铬。
2008年4月15日,56-1式半自动礼宾枪交付武警总部。
资料图
2017年12月28日是天安门国旗班成立35周年纪念日,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即将完成历史使命。(来源:中国军网)
资料图
新闻拓展》》
国家盛典炮声隆--共和国礼炮部队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礼炮中队,简称礼炮队,隶属于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师九支队,是我国唯一的一支礼炮部队。
资料图:第一代礼炮兵利用缴获日本94式步兵炮进行操炮动作训练。
我国国家庆典礼炮响数不同
我国国家庆典活动鸣放礼炮一般采用28响,最早是开国大典,寓意自1921年建党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28年艰难而辉煌的历程。以后共和国成立5周年、10周年都鸣放了礼炮,也都是28响。"文革"中停止鸣放节日庆典礼炮。改革开放后,恢复了庆典礼炮。国庆35、40、45周年庆典时鸣放礼炮都是28响,国庆50、60周年庆典分别鸣放50响、60响。2015年9月3日阅兵,鸣放礼炮70响,为历次庆典及纪念活动鸣放礼炮最多的一次。70响寓意自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开国大典执行鸣放礼炮任务的,是由华北军区特种兵部队组成礼炮团。礼炮主要是缴获的日军75毫米九四式步兵炮等108门,实际使用54门。
资料图
我国的迎宾礼炮
中国的迎宾仪式延续了鸣放礼炮迎宾的国际惯例,我国从1961年6月正式开始,以鸣放礼炮作为国际礼节。1961年6月13日,当时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第二次来我国访问,是第一位享受新中国迎宾礼炮的外国元首。周总理把鸣放礼炮的任务交给北京卫戍区警卫师仪仗营执行。仪仗营从天安门管理处炮库保存的开国大典108门礼炮中,挑选了24门礼炮。1963年6月,根据周总理指示,中央警卫师仪仗营增设礼炮连,正式执行迎宾礼炮鸣放任务。"文革"中,用礼炮迎宾的仪式被取消,礼炮部队也被解散,直到1984年2月28日,中央军委、外交部礼宾司及武警总部要求尽快恢复礼炮的鸣放,这项光荣的任务从此落在了武警北京总队九支队礼炮中队。
直到1980年9月11日,当时是新西兰总理莫尔顿偕夫人对我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我国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欢迎仪式,鸣礼炮21响,奏两国国歌,由两国总理检阅三军仪仗队。这是"文革"后我国第一次恢复迎宾礼炮。之后,我国政府决定,自1984年3月起,为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举行欢迎仪式恢复鸣放礼炮。1984年3月组建礼炮中队,为武警北京市总队第十一支队一中队,并光荣的担负迎宾礼炮鸣放任务。武警部队礼炮中队自1984年重组以来,相继圆满完成了建国35、40、45、50、60周年庆典以及迎接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60周年、70周年、第11届亚运会、第29届夏季奥运会、亚信峰会、APEC会议等重大活动和七百余次迎宾的礼炮礼花鸣放任务。
资料图
礼炮架设位置
按照规定,在迎接外国领导人来访时,欢迎仪式通常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的广场上举行。8门礼炮一字排开,放置在广场中心线南北一侧。炮口的位置朝向国家博物馆。在欢迎仪式上,按国际惯例,迎接国家元首鸣礼炮21响,迎接政府首脑鸣礼炮19响。而在国家庆典时刻,则会在正阳门和毛主席纪念堂间的小广场上,以城门为中心,在东西两侧呈"八"字型分别架设起28门礼炮,总共56门。
资料图
礼炮炮弹是啥样
礼炮弹是没有弹头的,形状酷似普通炮弹的弹壳,采用钛合金制成,具有强度高、耐蚀性好、耐热性高等特点。一枚礼炮弹重量约为2.5公斤,在礼炮弹中间,只有一层薄薄的膜,当礼炮火药燃烧后,这层膜片就会呈花瓣形裂开,强烈的冲击波就会形成礼炮声响。
迎宾礼炮弹
礼炮中队现在使用的礼炮弹是第三代--真空复装弹。第一代是拆去弹头的实弹。第二代是锯末弹。第三代礼炮弹采用高新技术,只有2.5公斤重,灵巧美观,弹壳内是真空,现场不会留下任何废弃物,对大气也没有污染,既安全又环保;每个弹壳能重复使用100次,节约能源,而且炮声洪亮悦耳。
从94式步兵炮到08式礼炮
资料图
第一代礼炮是94式75毫米步兵炮(抗日战争时期缴获日本的战利品),使用的是干电池人工按动开关实施鸣放。牵引车是由卡车运载。
资料图
第二代礼炮是在第一代94式步兵炮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装,将原有的木轮改装成橡胶轮胎,起动程序较第一代有了改进,采用击电器控制。牵引车是由卡车运载。
资料图
第三代礼炮是76式苏联加农炮,在部队装备的战斗炮基础上进行改装,老式吉普车为牵引车。
资料图
第四代礼炮是86式迎宾礼炮,由兵器工业总公司第二四七厂生产,是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礼炮,外观宏伟壮观,声音浑厚洪亮,采用的是单片机计算机操作。由2020S吉普车牵引。
资料图
第五代是97式迎宾礼炮,由兵器工业总公司第二四七厂生产,在86式礼炮的基础上进行改装,外观更加雄伟壮观(加长变宽),炮管加长,使声音更浑厚洪亮,改进炮膛,便于战士更好操作,更换了轮胎便于长途牵引。由国产猎豹为牵引车。
资料图
第六代08式礼炮由山西北方风雷工业集团(即:兵器工业总公司第二四七厂)开发研制,于2008奥运会前配发部队使用。该炮比上一代礼炮增加了近100公斤,达750多公斤,原来3人才能完成的移炮工作,现在只要一个人就能完成。
2017年5月3日下午,在欢迎丹麦首相访华仪式上,中国礼炮兵采用立姿动作亮相天安门广场。与以往跪姿相比,这次采用立姿动作操炮,动作程序简化,操作性更强,更能展示国礼部队良好形象,彰显大国威仪。(来源:中国军网)
(北京时间综合中国军网、政知圈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