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雯
“传说太湖原来是个繁华的‘秀州城’,后来因为地形变化形成了一个湖。太湖的形成为各类水族提供了一个繁衍生存的条件。上千年的气候变化以后,湖里有一条黄鳝,经过修炼已成为能呼风唤雨的小黄龙,也是太湖水族之首……”这是记述白雀乡黄龙洞、黄龙宫民间传说《黄龙洞与黄龙宫的传说》中的一段文字。
传说的编撰者就是孟生根,他是土生土长的白雀人。白雀乡位于湖州城北、太湖南岸,其境内历史遗迹和游览景点繁多,这也孕育了底蕴十分丰富的民间文化。孟生根从小听着这里的山歌、传说、故事长大。
提起孟生根与民间文化结缘,那还得从7年前说起。 2003年村里土地征用,不再务农的孟生根一下子闲了下来。从小就喜好文学的老孟终于有了自己的时间,他想干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致力于乡风民俗的写作。
白雀乡景点多,老孟打算先从此入手。他写的第一篇民间故事就是《黄龙洞与黄龙宫的传说》,传说富有神话色彩。
理想很饱满,现实很骨感。老孟做的第一件事是花2300元钱买了一部数码相机,目的是为了到黄龙洞、黄龙宫实地采风。随后便做起了收集工作,他向当地老人打听黄龙洞和黄龙宫的传说,但每位老人的说法都不同。这让老孟陷入了困境,他转眼一想又把方向对准了图书馆。然而,尽管图书馆里藏书很多,但有关湖州的民间传说,特别是白雀的民间传说却并不多见,即使有一些,也是记载得不周全,而且还与老人们的讲述有出入。为此,老孟三天两头去图书馆,有一次在图书馆连续待了三天,比较全面地收集了资料。
接下来就是写作了,孟生根只有初中文凭,并且已经几十年没有动过笔了,尔今当他再次提笔时觉得十分生疏。如何开头?如何让故事引人入胜?湖州方言如何表达?面对一个又一个问题,老孟没有放弃,而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苦苦思索,整合收集来的资料再结合老人们的讲述用心写作,十多天后终于完成了《黄龙洞与黄龙宫的传说》。
第一篇民间故事的完成,令孟生根信心大增,就这样他每天上午在家埋头写作,吃过午饭后带着笔和本子,寻访乡里70岁以上的知情者,记录、整理和完成了一篇又一篇民间故事。
寻觅歌谣一波三折
从当地老人断断续续的口述中,记录下传说中的片言只语,然后再整理写作,日复一日。几年下来,孟生根终于将小梅头、丘城山、黄龙宫、垄山、莫家田村等12个传奇故事编撰成册。花了两年时间又编撰了一本《白雀乡旅游景点平易近间传奇集》,同时完成了另一本《白雀乡旅游景点和古文化遗迹》。
2009年,白雀乡人民政府编印了《白雀乡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书中收录了孟生根撰写的多篇民间故事。其中,令老孟印象最深便是那首《游白雀山歌》和一波三折的寻访经历。
“乌程一县数百庄,数百庄里数百港,北门场外港乡村,小小村坊朱家湾……”这首《游白雀山歌》是白雀乡有名的山歌,一直传唱至今,但它也曾面临失传。山歌出自清末明初塘甸朱家湾的一对夫妻,他们坐船游白雀边看风景边唱山歌,歌中描绘了当时白雀秀丽的景色和浓郁的人文风貌。
2008年3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开始了,老孟有了一种采集这首山歌的强烈冲动。这首山歌极具白雀特色,孟生根幼时曾听老人们唱过但已经记不全了,于是他开始了艰难的寻访,理发店、茶馆是老人们聚集最多的地方,老孟就常到那里蹲点向老人们请教,但很少有老人能唱全《游白雀山歌》,只能断断续续唱几句。老人们讲的又是方言,老孟还要转化为普通话写出来,有时碰到生疏的词,他就记下拼音回家再翻字典。放在他书案上的字典早被他翻得十分破旧了。
一次,老孟打听到有一位叫沈细毛的老人能唱全《游白雀山歌》,他便直奔沈细毛的家中,但老人已91岁高龄,年老耳背,只能回忆唱出其中几段。老孟的希望又落空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孟有一天在茶馆寻访时碰上了一位叫梅新生的老人,老人家中还保存着祖辈流传下来的《游白雀山歌》手抄本,这让老孟喜出望外,这次他终于圆了梦。
听老人讲述各种民间传说,记录濒临失传的山歌。孟生根乐在其中,也更加了解这块他生活了60多年的土地,更重要的是他在采集过程中更明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白雀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和了解这个随身带着照相机和纸笔的庄稼汉子了。
走遍乡村创作《白雀地异记叙》
孟生根对家乡有着特殊的感情,多年来他自掏腰包奔波乡里,深入农家,乐此不疲地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记录民间文化的精华,拯救濒临消失民间的文化奇珍。
记者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孟生根时,他的样子:剃一个平顶头,穿一件天蓝色衬衫,脚上是一双草绿色解放鞋。这是前不久孟生根从石矿上下来带记者去采访老箍桶匠卢根发时的情景。这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黝黑的脸庞一笑布满了深深的皱纹,粗糙的手掌结了厚厚的茧子。初见他的时候很难把他和民间文艺人才联系起来。然而,他就是这样一位深深扎进民间文化中的人才。
近两年来,孟生根正在着手创作《白雀地异记叙》。根据现有的乡地图,他在风雨中走遍了全乡20个村(包括自然村),把1949年至今60年间白雀乡卫生、教育、交通等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并附上各个时期的地图。老孟希望《白雀地异记叙》能够出版,为了赚够出书的费用他白天在石矿上班,晚上专心写作。
60年间山河巨变,老孟记得自己6岁时曾听人说过当地有个叫龙山(乡)的地方,大约存在于1949年至1957年间。而如今的湖州市志上都查不到,更少有人记得。这很可能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老孟骑上电瓶车便到邻村四处打听。
寻访中,老孟也常常碰到一些不理解他的人。一次,他从别人口中听到有个人了解龙山(乡)的情况,他便匆匆前往请教,谁知吃了闭门羹。老孟并没有灰心,他再三寻访终于找到了另一位知情人。听老孟讲述他和民间文化之间的故事时,有一种感动让记者萦绕心间,这是一位多么朴实、执着的汉子啊。“在我们乡间传播的故事,都是口头相传的。如果不用笔墨周全、完整地记录下来,生怕今后会听不到了。”孟生根说,他想给人生留点足迹,同时也能让市内外的人们从他的文字中更多地了解白雀和太湖旅游度假区,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好。
(注: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白雀乡已于今年下半年撤乡设立仁皇山街道)
为这本《白雀地异记叙》顺利出版,希望有更多的人和志办支持老孟!
有没有孟生根的电话,我想与他提供一下湖州的地理文化的资料
有没有孟生根的电话,我想与他提供一下湖州的地理文化的资料.我的邮箱:mengmzz@sina.com.qq835192337
没有人回复,过份
可提供给我qq 1336504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