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近期,一款名为“黄酒棒冰”的冷饮悄然走红,冬饮黄酒,夏吃冰棒,这两个看似不搭界的东西却结合成了一款网红食品,那么,吃了这样的黄酒棒冰到底会不会造成酒驾呢?另外,网上流传的腐乳、红牛、藿香正气水等食(药)品,是否也会给驾驶者带来酒驾的困扰呢?
为了求证上述说法,记者在新秀路上的一家冷饮批发商店,花5元钱购买了一支黄酒棒冰,并来到秀洲区交警大队新城中队,在几名交警的配合下进行了实验。首先,王警官用快速酒精排查仪器,对记者口腔呼出气体内的酒精含量进行了测试,此时的仪器读数为零。随后,记者在一分钟内吃完了这根黄酒棒冰,当再次进行呼气检测时,发现酒精含量已经达到70mg/100ml。王警官表示,数值达到20以上,未达到80的属于饮酒驾驶,超过80则属于醉酒驾驶。显然,这个数值已经达到了酒驾的标准。在休息10分钟后再次进行测试,这时候仪器显示的数值为零。
除了黄酒棒冰之外,还有不少食物及饮品也有可能导致酒驾。在交警的协助下,记者共对4种网上盛传的可能导致酒驾的食物及饮品进行了测试,发现有些甚至比黄酒棒冰产生的酒精含量值还要高。
记者找来了几名志愿者,分别对荔枝、豆腐乳、藿香正气水、红牛进行了测试。实验开始前,几名测试者的口腔呼气读数均为零。首先,一名测试者吃下1颗荔枝,此时测得他口中呼出气体的酒精含量为14mg/100ml,接着又吃下两颗荔枝,再次进行了测试,此时已经达到了24mg/100ml,当吃到第七颗的时候,已经上升到了55mg/100ml。
紧接着,三名测试者分别吃下四分之一块腐乳、一罐红牛以及一小瓶藿香正气水进行测试,发现呼气指数分别为100mg/100ml、11mg/100ml、100mg/100ml。然而在10分钟之后,除喝了藿香正气水的测试者外,其余几名测试者的呼气读数均降到零。那么,这是不是说明喝了藿香正气水就会被判定为酒驾呢?
通过实验,记者发现,在食用完部分含酒精食品后,立刻进行酒精测试,结果可能会超过20mg/100ml的酒精含量标准,用专业术语来说这就是“假性醉酒”。对此,交警部门特别提醒广大驾驶员,如果食用了含有较高酒精成分的食物的话,建议暂时不要开车。
秀洲区交警大队新城中队中队长金少荣告诉记者:“在实际酒驾测试中,也遇到过多起因饮用藿香正气水、药酒而被查酒驾的。藿香正气水是含40%至50%的酒精,相当于中度白酒的酒精含量。现在天气炎热,有些人为了防中暑,需要喝这个,但是提醒大家喝完之后,不要开车,否则是要被认定为酒驾的。”
不过据记者了解,食品中含有的酒精仅仅是在口腔或胃中残留,并非进入血液,而交警最终判断是否酒驾通常以血液中酒精含量为依据。如果驾驶员由于吃了非酒类食品被查出酒驾的,可以说明情况并在15分钟后再次测试,如果第二次呼吸检测未查出酒精就不会出现“被酒驾”的情况。
乱七八糟的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