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在这新时代的春天里,碧桂园有那么一群人,
他们每一次设计的完美呈现,
依靠的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不是小宇宙爆发,
而是在现实中也能看到的执着与不屈。
美好的生活需要奋斗的浇灌。
碧桂园设计人用高温酷暑下的奔跑,飞雪倾城下的踪迹,灯火通明的不眠夜,诠释着桂园设计系统的奔涌活力,为碧桂园新时代、新征程留下了的温暖印记。
今天我们继续用文字记录碧桂园那些年一起“奋斗”的设计师。
透过一段段奋进的故事去触摸碧桂园设计人奔腾的心跳,
去致敬每一位碧桂园设计的“奋斗者”。
01
朝着目标永不止步,一直奋斗!
碧桂园有近5000名设计师,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在碧桂园总部,其中很大一部分设计师来自深圳,博意设计院综合二分院院长汪海灵便是其中一位。2015年,汪海灵从深圳来到佛山,至今,他依旧和家人上演着“双城记”,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碧桂园度过,只能周末偶尔回去。
“朝着目标永不止步,一直奋斗!” 一直是汪海灵在碧桂园默默践行的信仰。
之前在深圳的设计院,工作节奏很快,但在碧桂园,他对“快”有了更深的认识。记得刚来碧桂园不久,负责杭州的一个项目,完成规划设计后,项目部考虑到杭州客户对户型产品的特色需求,要求设计组驻场设计。他与同事立刻赶到杭州,一天看了八个竞品楼盘,晚上回到酒店和项目领导、营销、设计管理部同事讨论户型、优化规划,当天晚上完成图纸修改,第二天一早再和营销讨论完善并定稿,中午也没好好吃上一餐,就赶去规划局排队,为了下午能第一时间和政府沟通。沟通结束后,便马不停蹄赶回佛山总部。晚上回到了公司,他们又按与政府沟通的意见,继续调整规划,第三天把图纸发给项目提交政府报审。现在回想起来,汪海灵还是颇为自豪:“那个项目后来卖的相当不错,调整了规划后,增加了4套别墅,为项目增加了六、七千万的货值,该项目建成后的品质非常高,也成为集团在杭州的高端品牌,受到当地业主的热捧。”
“三天要把一个全新项目的规划、户型做出来,与营销一起多轮讨论,还要不断优化提升,完成与政府的沟通,最终定案,这种短期爆发式的压力有时候会压的你喘不过气。”随着经历过的项目越来越多,很快汪海灵就融入到了碧桂园的节奏中,“现在,我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种节奏。”
入职碧桂园三个年头,汪海灵依旧斗志旺盛,极具感染力。“他总保持着打鸡血的状态。”他底下的一位设计师说。他每天要处理的事情非常多,每天都要忙着开会、围绕各专业协调、方案讨论,有时候还要去项目现场和营销沟通……最终是要确保满足每个项目的设计质量、设计进度、项目服务,为每个项目提前每一天!
2017年,汪海灵负责综合二分院的工作,通过“双人”的培训制度,创新的管理办法,努力拼搏的团队文化,二分院从年初100人的团队发展到年底170人,既做到了团队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融入与磨合,又出色完成了集团安排的任务。2017年终,二分院在设计质量、项目服务、人均效能、团队融合等方面在设计系统名列前茅,全院的人均收入也取得了大幅度的增长。
对于“未来目标”,汪海灵说,“跟上集团发展步伐,完成今年的目标,带领团队一起快乐的奋斗。” 自从加入到了碧桂园,他也切身感受到了工作节奏一年比一年快,唯有不断的学习、内部不断创新,才能跟上集团的发展步伐。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奋斗,才能保持进步,不然我们就永远落后别人半个身位。
奋斗永远没有尽头。如果能给自己更多一点时间,你所做的事情可以再精益求精。虽然永远有缺憾,无法彻底弥补,而正是这种孜孜不断地求索,会让你某个时刻有一个凝神,让你看到生活的至高至远之处,或许这就是奋斗的奇妙之处吧!
02
个人拼搏与团队团结的精神是无往不胜的法宝
王永群是天津人,在重庆念的大学;大学学的是城市规划,怀着对建筑学浓烈的热爱,便沉浸于建筑的海洋,从深圳到佛山,从一位普通的建筑师蜕变到博意设计院综合六分院院长。转眼13年的建筑职业生涯,我们读到的不是他的天赋和灵感,而是长久的忍耐和专注,是不顾光阴岁月埋头打磨,是对技艺和完美的倾力追求。
在碧桂园,王永群做的第一个项目便在深圳,如果按照他过往的工作习惯,这对于他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但当时他对碧桂园构架、流程并不熟悉,由于碧桂园各专业分工比较明确和独立,项目从方案到产品研发,再到施工图的过渡交接,都需要自己对每个环节了然于胸,所以对于他来讲,总感觉时间太紧、节奏太赶,但也总算顺利地完成了。完成了在碧桂园的第一个项目后,整个过程仿若是冰与火的洗礼,让他对碧桂园有了更深的了解。“15-16年对我来说是人生至关重要的两年,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让我重新对建筑设计有了新的理解。”
2017年年初,王永群开始主持综合六分院的工作。当时综合六分院团队只有80个人左右,是从各部门抽调临时组建的新团队,还处于磨合期。与成熟的分院不论从规模、人员配比以及项目经验都存在的很大的差距。
但时间不等人,他们必须马上形成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去承接国内项目。王永群顶着巨大的压力,开始吸纳新鲜血液,并通过高频率的培训,以老带新,让团队在项目历练中成长。六分院从刚开始承接项目屡次碰壁,到通过了他和团队一起的奋力拼搏,以及团队众志成城努力加班提升产品、服务品质,蛰伏6个月之久的六分院终于迎来了爆发,业务量持续增长,同时他们在所服务区域也积攒了良好的口碑,最终在年度各综合院排名中名列前茅。
王永群把自己在碧桂园的职业生涯总结为奋斗。个人拼搏与团队团结的精神是无往不胜的法宝。
有件事在王永群脑中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他刚刚公布了一条通告,大致意思是“大家可以加班,但希望不要熬夜通宵”,话音刚落,他便接到了项目的“紧急”电话,希望设计院这边明天要出一个图,如果过了明天,项目报建得拖到下个月。王永群秉持着“项目一天不等图”的原则,切实服务好项目,但他又不想食言,就和底下同事说:“你们做不完的工作剩下就留给我来做”。那天晚上,王永群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设计团队一直奋斗到凌晨五点半,保质高效地把项目要的图纸赶出来。
说到这里,给人一向沉稳的王永群心里也泛起了一阵涟漪。“我认为设计师是胸怀非常宽广的一群人,他们可以包容一切东西,可以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很多问题,他们太好,太朴实了。”
说到今年的目标,王永群也坦诚。“完成集团的目标是我们的宗旨,然后就是快乐工作,认真生活。” 持续成长必须要有稳定的状态,在工作中收获成就感,便能不断在工作中收获快乐。和碧桂园很多设计师一样,王永群忙碌的工作也很难顾及到家庭。对于家庭,他希望把自己有限的精力去认真分配,比如认真陪家人去过一个美妙的周末、吃一餐饭、全身心投入和孩子的互动。就像你有很多的抽屉,善于把不同的事放在很多抽屉里,当你拉开这个抽屉之前,就把别的抽屉先关上,这是一个能保持持续良好状态的法宝。
对于碧桂园奋斗者的定义,他毫不讳言,“我更推崇有理想、有愿景的设计师,我希望我们的团队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都是这类人才,这样的团队才能金戈铁马。”
03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王祖龙来自浙江,2009年入职碧桂园,当时在杭州还是一个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这位来自博意设计院南京分院院长说,“当时是抱着到碧桂园取经的心态进入碧桂园大家庭,一转眼,在求取真经的路上已经快十年了,虽然道路不平坦,但充满乐趣和挑战。”
2017年不管对于南京分院或是他个人都是不平凡的一年。2017年为了顺应集团发展的需要,南京分院从南京cbd搬迁到句容华东中心,院内的好多员工由于考虑到子女上学,上班距离等原因无奈选择离开碧桂园,王祖龙内心像是打翻了五味瓶般,顿时有种五味杂陈的感觉。“感觉非常遗憾,碧桂园‘老人’对碧桂园来说是一笔巨大财富,无论是技术熟练程度和抗压能力,碧桂园‘老人’还是比较突出的。”王祖龙无奈道。
道路虽然曲折,但南京分院还是逆势而上。随着2016年新组建的规划、方案团队日益壮大,南京分院整体团队建设也日趋完善,团队不服输的狼性文化及服务项目的意识也明显加强,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业绩方面的增长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设计总产值和人均效能均名列前茅,设计师的收入水平也取得了大幅度的增长。
靓丽成绩的背后是王祖龙和团队多少个日夜一起反复修改,每个细节仔细推敲的力证。“忙,怕是所有碧桂园人的标签,累,也是很多设计师共同的切身感受。作为一线设计师,年假似乎成了奢侈品,工作十年常年无休,春节是难得的欢乐时光。然而一般年初三就有项目开始追图,问啥时提供图纸。”王祖龙继续和我们分享了两个小片段。
part1.
为尽快完成海南一个项目的图审,当时带着各专业负责人和出图章,一早飞赴三亚赶到图审公司,现场沟通图审意见,晚上加班修改,改到凌晨三点送去打印蓝图,早上八点半图审公司受理合格拿证。拿到证又马不停蹄的飞回公司赶下一个项目。
part2.
2017年,为了落实综合院深耕片区的改革,黄总要求在半个月内拜访各片区总,真实了解各片区对设计院的需求指令。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踏雪而行准时完成拜访片区总的要求。在碧桂园对公司决策的执行力是不打折的。
在院里,很多同事都戏称王祖龙像个大家长。院里大大小小的事务都会事必躬亲,包括员工的吃住行、工作状态,还有项目进度、图纸质量、项目服务质量等都要关注到……
王祖龙习以为常了在这种奋斗中的时光,他有时也用“痛苦并快乐着”来描述这些经历。能够将自己热爱又擅长的事作为自己的职业和事业,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幸运和幸福的事情。”面对忙碌的工作与家庭的双向选择,他也绝不会妥协任何一方,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他总会找到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做大做强南京分院,给员工打下厚实的物质基础。”是王祖龙给自己立下的明确目标,他对工作的严苛和勇争前列不服输的性格,很难束缚他在取经的路上不断靠近目的地。
04
机遇挑战并存,越努力越幸运
碧桂园的每一个设计师,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凡叙事和跌宕传奇。他们对设计的执着以及过去的奋斗故事,同样能作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让人眼前一亮。装修设计院综合一分院院长姚维锋的“故事”的确让人回味。这个从云南去过北漂,到过深圳,最后在佛山定居的外省青年,如何在十年的时间里,从一位普通的装修设计师转换到碧桂园装修设计院综合一分院院长。
姚维锋来自美丽的云南,大学毕业创过业,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的充实,他选择了北漂,在北京一家专业做酒店设计的事务所,从基础的工作做起,虽然团队不大,但给了他充足的锻炼机会,不怕苦不怕累的他在北京的第三年选择去公司西北的项目施工现场,“那一年成长真的很快,让我对专业消防、空调、施工经验、沟通协调有了全面的把控。”姚维锋说。
职业生涯的第四年,他挥手阔别北漂之旅,来到了年轻人都向往的设计之都——深圳,并进入了国内排名第一、全球第三,专注于国际品牌五星级酒店的室内设计事务所。在这里,他用六年对设计的孜孜求索继续丰富着生命色彩。
2015年10月,因为一句“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姚维锋从深圳来到佛山。加入了碧桂园,姚维锋如同一张被拉开的弓,让他的故事有了剧烈的起伏。他从一位副主任设计师蜕变成了装修综合一分院院长。“我一直认为‘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在碧桂园我也切身体会到了。”姚维锋说。
“碧桂园给了我们设计师很大的展示舞台”他依然清晰记得,刚来碧桂园就得到机会去带领团队完成“惠州润杨溪谷酒店”、“南沙海湾1号”的设计工作。他的一些精良作品也被集团评为优秀设计,有些还被列入集团装修标准。
印象很深刻的是在做一个酒店项目时候,当时他和他的团队一起加班到大年三十中午,方案定稿发图。然后下午开车回家,除夕还是在服务区过的。佛山到云南老家,单程1600公里,因为临时也买不到机票,开车开了两天,到家已经是正月初二了。虽然旁人看略有心酸,但他自己不这么认为。“当时还很兴奋,因为至少我在年前完成了项目的设计,并最终定了稿。”
春节回来后,为了能让这个项目更好的落地,姚维锋坚持每周去工地,跟进现场、解决施工问题,为了能保证项目能很好的施工。“工匠精神就是,所有事情都应该很好的推敲,就是做每件事都得多花心思。把小事做好,量变就会发生质变。”你很难想象一个180的壮汉对每个项目细节的考究已经到了苛刻的地步。
姚维锋的奋斗历程还在碧桂园继续发生,回首十年,从他少年到青年,非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