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以英语为主要交际语言的国家和人口随着17世纪以来英国的殖民统治而急剧的扩张。英国人热衷于保留那些源于拉丁语和希腊语的高雅词,并且继续从这两种古老的语言(尤其是拉丁语)中汲取创造新词的原料。部分拉丁语词被直接采用,另一部分则仅仅改变了拉丁语的词尾。另外,由于16世纪的英国热衷借用拉丁语,出现一种人为的语言“返祖”现象。许多早在14世纪已经进入英语的法语词,又被重新改造,使其在词形和发音方面更接近拉丁语。种种原因使得繁荣的英语发展一度受挫。
欧洲殖民时期的语言传播是军事扩张和殖民的结果。欧洲殖民时期的语言传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军事殖民扩张。19世纪中叶,英国人率先完成产业革命,凭借从西班牙人手中夺过的制海权,迅速向全球扩张,先后侵占了比其本土大150倍的殖民地,英国人用洋枪洋炮使英语传遍了全世界。英国的殖民地扩张为英语的全球使用创造了前提条件,使英语从其岛国诞生地传到世界各地的拓居地。到19世纪,大英帝国巩固了英语的地位,形成了“日不落”语言。
二是海外移民。由欧洲人发起的殖民扩张掀起了两次移民狂潮。15世纪至18世纪末,发动者主要是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第二次移民狂潮始于1870年,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据史料记载,俄罗斯人、西班牙人和英国人都在其民族鼎盛时期,大量向海外移民,这些移民分别构成了该语言传播区域现代民族的重要族源之一。当今英裔的美国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和新西兰人都是17-18世纪英国移民的后裔。移民的定居及其本地化、移民的陆续增加,使语言的跨文化传播有了更加深厚的基础。
英国美大陆的第一个永久性定居点——弗吉尼亚的詹姆斯城,建于1607年,随后在沿海以及附近的岛屿出现了更多的定居者。1620年11月,一艘载了35名离派清教徒和67名其他乘客的英国帆船“五月花号”来到美国,在现在的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上岸。到1640年,有约25000名移民来到这一地区。另外,出于逃离欧洲革命、贫穷和饥荒等目的,19世纪来到美国的各国移民大增。
三是学校教育。在建国后,美国的语言政策还是贯穿殖民地时期的语言一致性观念,强调美国英语的优越性,通过教育的方式对印第安语进行全面的打击和同化。以英语教育在印度的影响为例,1834年,麦考利主张推行英语教育并得到印度总督本廷克的支持。1835年,颁布关于英国政府将在印度提倡欧洲文化和科学的决议,英国文学和西方科学在印度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1837年,英语正式取代波斯语成为官方语言和高级法院用语,英语在印度日趋普及。时至今日,英语仍然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
四是传教士传教。传教士传教是殖民时期殖民者推行宗主国语言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美洲大陆的殖民地时期,欧洲人在对印第安人的传教活动中产生的传教用语之争,反映了欧洲人对印第安语的排斥和打击。
18世纪中期,英国政府把推广英语看作是“教化属地内有色人种最重要的方式”,对其殖民地普遍实行种族隔离的教育政策。在英国殖民大帝国的鼎盛时期,其统治的领土约占世界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殖民地居民约为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但大部分殖民地居民是不懂英文和未经英国文化洗礼的土著人。于是,英国在各殖民地,特别是在亚洲和非洲,开办了许多免费的教授英语的学校,对拔尖的学生发放奖学金。英美的传教士也在当地建立教会学校,教授的课程之一是英语。这一举动显示了殖民主义者采取的不同于刀剑和枪炮的另一种征服手段。
在殖民时期的北美,欧洲殖民者视拥有数以万计使用者的印第安语而不见,把美洲大陆视作一块广袤的语言文化处女地。语言同化政策摧毁了印第安人的心理基础,造成了印第安文化的断层,导致了印第安语的衰落。同时,德裔移民被迫分散而居,英文学校在德裔居民区建立,导致德国语言和文化最终被英语融合。因此,殖民地时期语言政策目的是单一性和标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