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据香港东网)
“简繁之争”后,香港社会近日又闹出“中英之辩”。香港国泰航空于5月底对外宣布,欲将香港及台湾空中服务员挂在胸口的名牌,从原来的只有英文名改为中英文名对照。此事引来国泰员工强烈反对,他们担心在服务过程中如果出现不愉快的情况,有人可能会根据名牌上的中文名字追查自己的身份,或会对其私人生活造成滋扰。更有甚者,直斥这项决策有“讨好内地客”之嫌。事件最终以国泰航空搁置计划而暂告一段落。
有港媒评论认为,国泰员工对于“隐私”的疑虑不无道理,可是“讨好内地客”一说值得商榷。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虽然英文在该地区的使用频率比大陆和台湾都要高一些,但别忘了,中文仍然是它的母语。即便有人强调“粤语”才是香港的母语,却绕不过粤语的载体仍是中文。根据香港社会的语言使用习惯,以中英双语示人,更合理也更接地气。作为一个“以港为家”的企业,国泰航空此举并无不妥。
更有港媒指出,即使此举真有“讨好内地客”的企图,那也应该是用简体字,而非港台通用的繁体字。再往下推论,如果加了中文后的名牌就讨好了内地客,那么只用英文的名牌是否就涉嫌讨好“外国客”呢?客观地讲,中文名牌之所以被大范围的使用,是因为此举能提高服务人员与客人之间的沟通效率,至于是否使用真名,客人根本不会在意——他们更重视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而且,很多空服人员名牌上的英文名也并非身份证上的真名(很多香港居民身份证上的英文名实为中文译名),如此看来,隐私问题也可不攻自破。
虽然事件最后以国泰航空的妥协而收场,但“中英之辩”却能反映出当下部分香港人的一些心态和立场。据港媒报道,有国泰员工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不愿意用中文名的原因是“土气”,欠缺“高尚的洋化色彩”,影响结交“高端洋化人士”的机会,降低“脱贫”几率。有学者立即指出,这种想法是“奴化教育”的结果。
据港媒分析,国泰航空提出使用中英文名牌的本意是提高服务质量。这家亏损近6亿港元的香港本土企业,正经历着转型之痛。人们旅游模式的转变,市场竞争之激烈,让国泰航空不得不以服务质量作为经营重点以求生存。国泰员工不与公司共度时艰,反耍起小性子,对举措诸多阻挠,令人不得不为国泰航空捏把汗。此外,“讨好内地客”之说也颇值得反思:如今的香港,到底怎么了?
搞个胸牌也上纲上线,都回归20年了,这点自信都没有吗?
为什么现在无论香港还台湾,一提到中国人家就反感?内地政府你们是否也该反省一下?有没有办事为民?
一群败类
香港是中国的,但有些住在香港的东西可不是,应将其驱逐出境!
如果要一个国家的公民爱国,应该是让公民发自内心的感到这个国家值得他去爱
为啥必须挂中文名牌啊?再说,人家繁体没错啊,这不是更传统么?呵呵,现在中国是强大了些,但似乎有些“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谦虚有礼不是这样的。
上海已经代替了香港,有深水港,不经过香港了,自然收益减少,香港要不是金融,哪还有浪的时候
值得深思……
\n给肉包评分:积分 -1理由: 要当喷子也应该当心明眼亮的喷子,而不是瞎子,仔细看了文章再喷吧
说的好。
出口就是喷子、瞎子,我就服你了,那就请你指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