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露分享】写给10年经验以内的建筑结构设计从业者

行业确实在下行,从业人员确有过剩的苗头,但个人坚信这只是行业在升级换代的一种前奏,有相当部分的朋友,经历洗礼后,还会在这个行业继续走下去。对这部分朋友而言,既然要继续做设计,我们就打起精神来,把设计做好!
一、结构设计从业人员,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选择
我听到大量的声音:结构专业很难有很好的上升通道,感觉特别没有希望。但我看到了不同的一些案例:在设计院的时候,结构同事有优秀者或是很早就考出了证书有了做技术总管做,或是当了所长,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在甲方合作伙伴里面,有高级结构顾问,其技术走在同行业前端,收费和施工图设计院不在一个级别,相当滋润;在地产公司,同样有许多的优秀的结构同行,有做了部门总监,更不乏做到了副总经理等非常高的级别的精英。
我们觉得这行不好做,问题出在哪里?
通过上面的案例,应该看到其中的参考意义:我们能否咬牙尽快考过一注,以让我们有更多选择余地;在技术上,能否脱颖而出,而进入这个行业技术最密集、含金量最高的咨询顾问公司;若技术上有局限,能否在生产管理上下功夫,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再往上,能否有一颗进取之心,参透本专业本行业的道理和精髓,迁移运用于工作中,成就更高层的决策者?
道路其实非常明确。
有人又说了,转行,让我们都转行吧!
出于兴趣,或是有特别的跨行业资源,我不反对人生多给自己一个选择。但如果同样是以谋生的角度来换行业的话,笔者想说,如果在一个你原本熟悉,有学习背景和经验的行业中,不能做到前30%,那么,你有什么理由说服自己和别人,相信你能在一个陌生的行业中出类拔萃呢?如果又有人说,本行业已经是夕阳行业,我去一个新兴行业呢,不是更好么?笔者也表示:第一,本行业尚不是夕阳行业,只是在升级换代,淘汰一批人,剩下的精英们,仍然大有可为;第二,很难相信一个本职工作难以做好的人,能有眼光,去到下一个风口。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民建设计只是结构设计的一部分,我们要有更大的格局看待这个行业,大家可以参看《穿越时空--看看平行世界的朝露》,或许会有启迪。
二、赋予这个工作意义--结构设计的使命
当笔者去地产公司后,回过头来看,其实非常羡慕做设计的人;但只是羡慕把设计做到更高层次的人。
前段时间,公司一个复杂超高层项目(130米高位连体超高层)上专家超限审查会。当时笔者心里是很紧张的:超限审查越来越严格,如果不能一次性通过,时间上至少耽搁20天,这给公司带来的损失(资金利息)非常大。超限审查的结果逐渐明朗,我的心也慢慢放下,这个过程中让我惊喜而羡慕的是:设计院的结构老总,那么年轻,却那么老道而潇洒地说服了在场专家,顺利通过了审查,为我们甲方排忧解难。事后,笔者是由衷的感谢对方。
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找到这份工作的意义:
第一,设计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了项目结构成本的多少,更关键的是,牵制了整个项目的时间进度,所以其决定的价值是非常高的;
第二,当把设计做得技术含量很高的时候,结构设计师是很有社会地位,是很受人尊重的。
这也是笔者特别羡慕这位结构工程师的原因:如果自己有机会做那样的结构工程师,想想都是很美的事情,当然现在是不可能了。
下面,再以更大的格局来看待我们自己的工作的意义。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温州一自建房,大约因为自己扩建或随意加层,轰然倒塌,血淋淋的悲剧,让人心痛。
这个时候在笔者的脑海中突然想到,作为结构工程师,我们是有能力在这样的事情上,提供自己专业的技术建议,有能力为大众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这挽救的可是生命!这难道不是很酷的事情么?
笔者继续在思考,以互联网为载体,组织一个志同道合的优秀个体组成的设计团队(各专业的设计及设计管理),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免费为广大的普通社会大众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因为能向别人贡献价值和意义,是特别幸福的事情。
这样美好的事情(尽管还在脑海中构思),作为结构设计师,我们有能力做到,这是特别酷的事情。
三、结构设计师的技术积累
如果上天让我再做一次设计的话,一开始肯定会这样做:死磕技术积累。
笔者刚进设计院时,没有想明白这个道理。当时(05年入职)还算赶上了设计的好时候,项目是很多,收入也让自己满意。于是乎想着挣钱,一连几年都忙得不可开交。当然一开始积累和成长都是有的,但过了初期后,这完全是低价值的重复劳动。
结构积累经验,更多在于做不同的结构形式,每个形式做个三五个,加强总结和归纳,其中的技术就能摸透。比如,来钱最容易的住宅,无非剪力墙,复杂点加个转换,反复做确实是挣了产值,但是否对自己的积累和成长有帮助,这个很难说,如果不是等米下锅了,干嘛要一心去挣这个钱?。当时笔者身边就有一个同事,其实工程做的非常少,但很快就升了副总工程师,有人会不满,但可能都没有注意到,别人眼光确实是更高,积累能力确实强,成长特别快。
所以,再次啰嗦,如果不是等米下锅,一定要跳出挣低价值辛苦钱的怪圈。
节省下来的精力,去参与单位上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的项目中去,比如超高超限项目、或是自己不熟悉领域的一些项目像网壳网架、预应力、加固处理、效能减震等等。这些带来的短期经济回报可能是非常少的,但会有很好的积累和成长。
如果我们把自己能提供的服务看做一个产品,这个产品要有价值,用供需理论来说,那么产品需要具备稀缺性。
结构设计师的技术积累确实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更多的耐心和辛苦,确实不容易!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结构设计的工作性质,类似于游戏中的魔法系角色,一开始很弱,很容易半途就被费了,但一旦修炼出来,其威力是非常大的。
所以,当平台具备这种技术的积累机会时,应当珍惜,应当咬紧牙冠,熬出来就是海阔天空。
作为结构工程师,在技术这条路上走得越高精尖,就越具备稀缺性,路子会愈来愈好走,职业寿命也会非常长。
四、结构设计师的考证之路
如果上天让我再做一次设计的话,我还是会这样做:死磕考证。
从事结构设计,有些关卡,我们必须迈过去,考注册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个事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了,就笔者自身的经历而言,考证这个事情是足以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轨迹的:正是因为过了注册,自己有了更多选择,才能跌跌撞撞但又带有一丝从容的坚守在结构设计这个行业中。
有个以前同事,是这个事情的反面案例。一个小姑娘,研究生毕业,理论技术知识强,一开始就走得比较高的技术路线,做了许多超限项目,走出大院之后,去了两家民企设计公司,都是坐小办公室的待遇。但她的软肋和痛处,就是注册考试,这个事情是每年都会折磨她一次。
简单说说两个考试经验吧,仅供参考讨论。
第一个,应试必须有时间准备的保证。笔者还没有看到身边有人,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就能通过这个考试的,所以,规划处合理的充分的时间安排。对于单位给的任务安排,要勇于说no,记得笔者当时就是推了七七八八的项目,一心做了考前准备,才涉险过关,而且是第二次考试才通过。
第二个,考试需点技巧。笔者当时的技巧是,不轻易放弃考卷中任何专业的题型。因为通过做前面几年的试题,发觉桥梁那部分虽然没有搞过,但试题却出人意料的简单,这些地方都是捞到分数的。今天的考试笔者不太了解,这个经验未必能套上用,但技巧任然需要,得靠自己摸索,蛮力有用,但效率不高。
作为结构工程师,考出注册证,同样是提高自己的相对稀缺性。
考试的朋友们加油。
五、结构设计师的管理之路
如果今天还在做设计的话,我仍会这样做:积累管理经验。
前面两篇主要说了技术路线的建议。这里笔者必须承认犯了个错误:连续用了两个“死磕”,给读者传达的讯息是,只有这么一条路,如果做不到,那敢问路在何方?在此,我必须纠正,当然这也是我的真实想法和实践的经验:我们永远有选择,永远需要变通,退一步,或者转个方向,都是海阔天空,路永远都在。
活人还能被尿给憋死么?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技术路线并非每个人走得都顺利,比如:身处小单位,项目性质本来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高技术要求;单位的好项目本来就少,项目分配也由不得自己选;个人原因,专攻技术确实没有兴趣或天赋;再说考证,也真不是努力就有回报,笔者至今也把自己能通过注册的相当部分原因归为运气。
永远有相当部分的工程师,终其一生,都是在做一般技术含量的工程。
这个时候,我们必须重视自己的管理积累:切记不能单打独斗,因为在特定条件下,个人为单位的价值输出是非常有限的,天花板很低;走上管理实践,其实就是协同团队,以团队为单位,提高价值输出的量级,这能提高自己的价值。
在设计院作为项目的专业负责人,带几个小弟画图,就是一种管理。笔者的经历可以和大家分享。
在设计院工作的最后两年,因为有了注册章和足够年限的工作经历,领导其实是在培养我做好这个专业负责人工作,可惜我做的并不好;现在回想原因,其实就是想法的落后。因为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锻炼管理能力的好机会,而看成了一种负担:又要管理人分配任务,又要技术把关,又要画图,但收入好像并没有对应的明显提高。现在回想还是挺可笑的,如果以现在的价值观来做这件事情,肯定我会非常努力的去做这个事情,做一个非常优秀的专业负责人。
设计院还有其他的管理路径,比如,整个团队的生产管理、跑业务拉项目、甲方关系维持等等。尽管笔者没有一一去做过,但以现在的观念看,这些都是管理路径的机会,都是可以积累和发展的平台,问题只是根据自身特点,如何去抓住机遇的问题。
我们的同行,还有一类人,技术精进,同时管理上面突飞猛进。比如,笔者的合作伙伴中,设计大院的技术总工,同时兼任某分公司经理;比如,某全国知名结构设计顾问的副总工程师,做的咨询项目在是全国层面都拿得出手的,同时,他有效管理了一个非常大的结构团队。等等。
如果有幸能走上管理岗位,用心总结和思考的话,我们会发觉管理是一个值得终生学习专研的能力,而管理能力本身而言,是可以在相近行业甚至是不同行业之间迁徙的,这是职业生涯中一片辽阔的天地,让人沉醉。
不管是在设计院,还是去地产,还是做其他行业,管理都是融会贯通的,优秀的管理者是稀缺资源,路子会越走越宽。
六、结构设计师的综合能力和服务意识
如果今天还在做设计的话,我要学会这样做:综合能力和服务意识。
笔者去地产公司从事结构设计管理工作时,一直在担心一个问题:设计管理会不会被设计取代呢?甚至在一次面试的时候,副总裁问我:你觉得结构设计管理这个岗位,在地产公司有没有必要呢?当时听到这个问题让我吃惊,同时也让我背后冒汗啊。
但笔者的一点点经历下来,这颗不安的心,算是暂时放下了。去了地产,能更大一点的视角看待设计,即设计维度需要更全面的能力:对项目而言,可以理解成三个维度即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站在这个角度,笔者就接触到的有一部分设计人员而言,他们的综合能力非常一般。
比如,一般的结构设计师,对结构成本的控制,仅仅就局限于通过单位的统一技术措施,定性的控制结构成本,而当项目需要多做一点定量的分析比较的时候,往往在成本方便的能力不足;而结构设计管理人员,这是当成必修课来对待,是非常熟悉的。可怕的是,这些设计师中好些人没有意识到这个事情的重要性:现在的市场,项目都有较严格的目标成本控制,而所有的经营决策都依赖于定量的数据,这一关是绕不开的。
比如,结构设计师对于出图改图进度的理解,有时不能满足甲方的需求。笔者就遇到过一个案例,与设计师沟通一个很小的变更修改的时间节点,非常着急,因为影响了现场的进度;但对方的答复是,自己正在忙一个工程(性价比高,有产值),而这个修改,连收费都没有,所以对不住了。笔者在表示理解的基础上,也不得不说,产值固然重要,但那只是当下的一碗饭,但作为设计为甲方创造了价值,这个饭碗才能端得最持久和稳当。对地产而言,时间就是价值,设计是决定设计成果时间进度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有更强的服务意识,充分理解进度的重要性。
再比如,结构设计师的质量控制意识,可能着眼在和各专业平面和空间条件的匹配,以及考虑施工的便捷性等。这些都没有错,是基本的要求。但当前端建筑条件有调整的时候带来结构工作量的增加,就让他们大为光火。
对这个事情,笔者也是理解的。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对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