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全国的滴滴顺风车事件已经过去快两个周,但舆论对滴滴的关注始终没有降低。
监管接踵而来。昨天,包括交通运输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部委人员及相关专家组成的检查组进驻滴滴公司,正式开始了检查。
客观地说,滴滴在连续的两次顺风车司机杀人事件中,都有一定的责任:第二次事件体现出了客服体系的僵化,第一次事件则是司机身份识别的漏洞。
我本认为,滴滴有罪,但罪不至死。但可惜的是,现在的舆论导向和监管态势,呈现出矫枉过正的态势,恨不得将滴滴除之而后快。如此的舆论风向,如此严打之下,我对滴滴的未来持悲观态度,或许共享经济的末日将在不久后到来。
一、企业的责任边界在哪?
在报道滴滴顺风车事件是,很多媒体喜欢给滴滴冠以垄断者,黑心资本家的标签,首先坐实其作恶的原动力。他们的佐证是滴滴在出行市场上的领先地位,以及对司机20%的抽成。
先揭露你资本家的丑恶面目,而后对你道德上的审判便顺理成章了。这是早年间革命小将写大字报的常用套路。
但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
根据最近36kr的一份爆料,滴滴上半年的亏损达到了40亿人民币,已经超过了2017年全年的亏损额。一家黑心的,靠垄断地位疯狂攫取劳动者剩余价值的企业,竟然是大幅亏损的,这家企业可真不争气。
36kr的文章分析,滴滴亏损的原因在于其将抽成的很大一部分作为补贴,返还给表现优秀的司机,但司机和媒体只盯着滴滴从口袋里掏钱,鲜有人看到滴滴又把钱还了回来。乘客永远在抱怨打车贵、打车难,司机永远觉得自己收入不够多,怪滴滴抽提成。
媒体如此片面的报道无外乎跳动公众的情绪,利用公众对弱者的同情,来实现口碑和流量的双丰收。但如此做法,对企业公平吗?
回过头来讲两次顺风车的案件,我们似乎很难厘清责任的边界在哪。
经济学中说,谁避免事故发生的成本越低,谁的责任就越大,从这个角度讲,显然杀人犯本人的责任是最大的。除此之外,剩下的多个责任方的责任应该如何划分,滴滴的责任到底有多大?
很多人指责滴滴在司机审核准入中存在漏洞,认为这是事件发生的最直接原因,但从企业可获得的信息角度来看,滴滴已经很难有进步空间。
比如说空姐遇害案中,真正的注册人,即凶手刘振华的父亲信息齐全,无犯罪记录,再比如乐清的案件中,凶手钟元同样没有犯罪记录。平台要如何预测到刘振华的父亲会帮他做人脸识别,钟元会个人财务破产进而丧心病狂?
极端点来说,如果是当年尚未犯罪的林森浩、马加爵、药家鑫来注册顺风车,他们应该被通过吗?这可都是重点大学在校生,传说中的天之骄子。
最难测的就是人心。如果现在的状态不加以牛庄,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向平台,那会是一个死结。唯一能彻底解决网约车司机杀人事件的方案,大概就是遂了网友的心愿,彻底杀死网约车吧。
网约车运营这么多年,确实发生了诸多刑事案件,但作为出行行业的其他参与者,出现的问题也并不少。就近两年来说:
2011年2月1日凌晨,铜陵市发生一起抢劫杀人案,广州某高校女教师刘某回铜陵老家过年,下长途车后,在乘坐出租车回家途中,被出租车司机张某抢劫后残忍杀害。
2012年10月2日凌晨4时许,北京女孩小桑在工人体育馆外搭乘陈云驾驶的万方出租汽车公司的出租车。途中,陈云用电棍威胁小桑,并用手铐将她的双手反铐后,拉至他在密云县的出租屋内,将小桑强奸后杀害,并将尸体肢解后掩埋。
2017年12月22日,一位首汽约车的司机醉酒驾驶,将正在高架桥上的多名环卫工人撞到,当场导致五人死亡。
最可怕的一个案例发生在青岛,2017年3月11日,下午四点左右,邵女士及儿子在青岛市某商城门口处乘坐出租车,仅仅因为车费纠纷。出租车就把邵女士拉到一个偏僻山头,用石头打死两人。
事后邵女士的妹妹,与朋友一同乘坐同公司的另一辆出租车,并侧面提起此事,司机表示该公司出租车司机经常将车开到那里,对付“不听话”的乘客。
可笑的是,在空姐被杀案全网疯传的时候,正是青岛母子二人被杀害案件判决的时间段,同样无辜逝去的生命面前,一个全民皆知,一个默默无闻。
况且,这还是一家国营出租车公司,司机都是正式招聘的。出事后这家出租车公司表示我们是国企,不会对受害者进行赔偿。
更可怕是出租车已经暴露的案件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因为出租车、黑车作案难以侦查发现。更多恶性案件是被列为了失踪人口,cctv曾报道中国一年有800万失踪人口,而网络上经常有警方发布的偏僻地区无名尸体照片,甚至有人专门做了一个无名尸体网站。这些尸体有些是死后数年才发现。
但在这些恶性事件发生后,却没有任何的监管机构对其进行问责,没有任何的进场检查,没有汹涌的民意抵制、卸载,甚至表示这些企业应该死掉。公权力面前绕道走,私人企业就猛劲锤,进以彰显自己高尚的价值观,这是很多网民的心态。
而本应作为社会监督机构的媒体在这些事件面前也几乎集体失声。遇害青岛母子的亲属在今年发表微博,希望公众能关注此事,结果相关的博文在第二天,就神秘的失踪了。
很多人在滴滴顺风车事件后猜测滴滴有强硬的后台,但事实表明,滴滴才是这些公司中最软的那个柿子。丰满肥沃,骂之就有流量。
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同命不同价。
三、滴滴这次真要死了么?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舆论的区别对待继而带来的监管高压态势,让滴滴很难再撑下去。我似乎已经能看到滴滴垮掉的未来。
其实,早在网约车办法出台,将网约车权限交给出租车管理部门的时候,就已经有人预见到了在利益冲突的出租车和网约车之间,管理部门会加大对网约车的限制。
监管的强弱常常与舆论压力是关联的,网约车用户的互联网属性,使得网约车平台的案件有更高的关注度,于是监管就更严格,更苛刻。
虽然事实上,严苛的监管其实挂的是安全的名义,但根本不会落到安全的实处。把网约车加上镣铐锁链进行限制,给出租车留出空间才是许多区域的本意。
我希望能呼吁监管理性看待网约车的安全事件,促进网约车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整改,进而最大限度的减少网约车安全事件的发生。
我原本也期待有网民能提供合理的建议,也期待政企合作更为顺畅,让用户享有更流畅的紧急处置措施,让临时起意的司机立即被发现,被干预,终止犯罪意图。
但现实来说,这种期待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网民期待的不是安全事件的减少,而是一件都不发生。这从概率上来讲,是完全不可能的。
退一万步讲,就算滴滴拿出壮士断掉四肢的勇气,全都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做到“合规”了,再发生类似的杀人事件呢?这个锅谁来背?监管部门吗?
那抱歉,这个锅我们监管部门不背,你还是死掉吧。
特别声明:本文为donews签约作者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请联系donews专栏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