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人
2014年05月23日 08:34:10 来源:吴江日报 作者:沈莹宝 浏览量:134
美利天然岁比登,
居民筋力百无能。
饶他越客反为主,
赢得人称小绍兴。
几百年来,盛泽始终是以移民为主体的城镇,其中绍兴人最具特色。
绍兴移民最早记载见于明弘治《吴江志》:“每岁秋获之后,水田中多遗穗及鱼虾之类,绍兴人辄来养鸭,以千百为群,吴人呼为鸭客。”
明代中叶,随着盛泽丝织业的兴起,许多本地农民“妻络夫织”,成为织绸专业户(俗称机户),无心于耕耘,于是绍兴移民为之代耕或租赁,继而买田,成为地主。清末,“绍兴移民林三九、高念三等置田产达千亩以上”;民国年间,镇郊杨扇、东港、盛虹一带的绍兴籍农民众多,“几于反客为主矣”。
本地人善于织绸,精于经商,大多“恃机织为生,怠于作苦”,故而练坊、染坊、轴坊(踹坊)等劳动强度大的丝绸后整理行业,都由绍兴人承担。绍兴籍人士“团体甚坚,动辄把持垄断”,过去练、染、轴三坊的行规,只绍兴籍子弟为徒,排斥本地人。《盛泽镇志》记载:“浙江绍兴的练染技术发展较早,明末清初,绍籍人陆续迁居盛泽,操持此业,世称绍帮,促进了手工染整业的发展。”
上世纪40年代末,移居盛泽的绍兴人几乎占全镇人口四分之一,在一些近郊村落,绍兴方言盛行,可称一奇。
邵力子寓居盛泽考略
和平老人邵力子曾寓居吴江县盛泽镇多年,与盛泽有密切的关系,在盛泽有重大的活动。可以说。邵力子在盛泽的生活与经历构成其生平史上的重要篇章,是研究邵力子的珍贵资料。然而,邵力子的这段生活与经历迄今没有人作过详尽认真的考证,在不少有关邵力子的研究与回忆文章中,一则记载不详,一则互有牴牾。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力所能及的考证,以就教于海内专家。
邵力子生于何地
关于邵力子的出生,今存二说:一为原籍浙江绍兴陶家堰鉴记米行屋后之邵氏旧居(见朱仲华《邵力子先生家世与前期经历》,载《绍兴文史资料》第一辑);一为吴江县盛泽镇(见邵力子女儿邵伟真《慈父的遗爱》,载《和平老人邵力子》)。要判别二说孰是孰非,愚以为关键在摸清邵力子父母的婚姻情况及邵父的生平履历。力子之父邵霖,字诚哉,亦作诚斋,《和平老人邵力子》与《绍兴文史资料》第一辑均作“邵霜”,系传抄之误1。据仲虎腾《盛湖志补》(盛湖为盛泽别称)载;邵霖曾两度去盛泽作官。第一次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以丹徒主簿升任吴江县丞(县丞官署设盛泽镇)2,四月到任视事,至光绪十六年(1890年)五月撤任。第二次是光绪十七年(1891年)三月,又回任吴江县丞,直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四月撤任。两次任职,时间总共六年有余。后邵霖由镇江府经历调补常熟县丞,在赴任途中病逝于苏州,是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和平老人邵力子》中所附《邵力子年表》(编者晨朵)称邵霖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始任吴江县县丞”,只记了第二次,漏记了第一次,误。邵力子生于1881年,可以推知,其父邵霖始任吴江县丞去盛泽时,力子已虚龄七岁,他因父亲作官而生于盛泽断无可能。
再从邵力子父亲的婚姻情况看。力子生母张氏,是力子父亲的继室,力子与其兄伯谦均为张氏所出。关于张氏的籍贯有二说:一说盛泽人(见朱仲华文及《邵力子年表》),一说湖州人(见邵伟真文)。但二说的共同之点是张氏及其父母兄弟均家居盛泽,都肯定力子的外婆家在盛泽。比较可靠的推断是:张氏原籍湖州,祖上移居盛泽,张氏是在盛泽出生的。盛泽是客籍人聚居的地方,湖州(含所属地双林)人是客籍人中的一支。据光绪《吴江县续志-杂志-纪兵》载,同治初年,“时湖州逃难来者,尽至盛泽,人众比平时(多)数倍。”1920年,柳亚子为《盛泽张氏遗稿录存》一书写的序言中,就说盛泽张氏“复自归安(即湖州)迁吴江之盛湖,及今已三百年矣”。盛泽著名绸商汪氏、张氏(不能断定邵母张氏与绸商张氏是否同宗)等均为湖州籍人。这样,把邵母籍贯的二说统一起来了。在盛泽的客籍中,人数占居首位的是绍兴人。这些绍籍移民与故乡绍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往来3。 邵霖在未出仕吴江县丞时即凭借与盛泽绍籍人的关系与盛泽张氏通婚,当不足为奇;而“邵力子生于盛泽”之说在未找到确凿证据(如其父入赘)的情况下难以成立。因而,笔者认为“邵力子生于绍兴旧居”之说较为可信。
邵力子在盛泽生活的时间
邵力子从虚龄七岁起随父至盛泽,直至十七岁(1897年)父亲逝世,这十年间主要生活在盛泽,在盛泽的家塾中读书,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在他父亲病逝后,他与盛泽的关系如何呢?父亲一死,邵力子的家道中落了。在最初一段时间,他曾与后来成为南社诗人、柳亚子妻兄的郑咏春、郑桐荪昆仲一起在郑氏家塾中读书,时在十九世纪末4。随即,他受戊戌维新的影响,至上海入严开第所办的求志学堂求学。一年后,考入广方言馆,不久又考入苏州中西大学堂(即江苏高等学堂)读书。据邵伟真所述,力子父亲病故后,其母张氏带着两个儿子(力子及其兄伯谦)艰苦度日,到绣花庄领料作绣花手艺,还得到外祖父的接济。傅学文的《邵力子生平简史》亦云:“一八九七年父死,邵(力子)住在江苏吴江县盛泽镇外祖父家。”由此看来,力子母张氏在丈夫故后当生活在盛泽,后来,力子与兄伯谦虽外出求学或谋事,但主要往来于盛泽与别地(主要是上海)间。他们也可能去绍兴故里,但主要落脚点(他们的“家”)当在盛泽。
《盛湖志补》(民国刻本)载,邵闻泰(力子)中子正科辛丑恩科举人。在该条目下有注文说:“邵闻泰,字仲辉,会稽人,寓盛泽。”辛丑即1901年5,这说明,其时邵力子是寓居盛泽的。如果他在父亲故后归居绍兴故里,那盛泽地方志中就不可能对他中举一事作记载。旧方志虽有“攀龙附凤”之弊,但对一个既不生于该地,此时又不在该地生活的人作记载,却也不至于此。朱仲华记述邵力子在父亲故后生活主要靠叔父莲坡负担,并为力子捐了“监生”,嘱其赴杭应举。叔父莲举对力子一家的生活有所资助是可能的,这与力子随母寓居盛泽并无牴牾。盛泽地处苏浙交界,许多盛泽士人为赶考方便取得浙江户籍,这在《盛湖志》上屡见不鲜。因而,邵力子在杭中举,并不能说明他此时不寓居盛泽。
1903年,由世交陈紫仪、谢祥霖为媒,邵力子与绍兴平水人屠玉瑛在故里旧宅结婚,婚后即偕妻居于盛泽外祖母家。复旦大学校刊1982年总83期所刊陈德和《中共“一大”由上海转南湖召开可能采纳了邵力子的建议》一文称,直至1921年,“邵力子当时家居在江苏吴江盛泽镇(他的外婆家)”。由此可见,邵力子在盛泽生活的时间前后长达三十余年。
邵力子在盛泽的活动
邵力子去上海谋事后,主要活动的范围当然离开盛泽了,但他还是经常返盛,参与过一些重大的政治活动与社会活动,结交或提携过许多吴江的朋友与后辈。他与柳亚子共同从事过吴江地区的革命活动,当时流传过“吴江两个子,一个邵力子,一个柳亚子”这样一句话。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柳亚子在吴江地区组织东南沿海最早的国民党地方组织之一一—吴江县党部(左派),邵力子给予有力的支持与协助。是年初夏,邵即委派复旦大学学生党员黄雅声(又名学诗)在暑假协助柳亚子工作,黄是吴江震泽人,与邵力子之子邵复同住一个宿舍。据黄自述,他一返桑梓即赴黎里镇与柳亚子、汝景星联络,并受亚老委托去震泽一带秘密发展党员。8月24日,吴江县党部在盛泽镇成立6,吴江各区都有代表参加。是日,邵力子、朱季恂、邵季昂、柳亚子、侯绍裘、张应春、陈亨利(陈去病之女)等人都出席了会议。侯绍裘、张应春是共产党员。会上,邵力子、朱季恂、邵季昂、柳亚子等都作了讲演。邵力子的讲演长达二小时,讲题为《中产阶级与国家之关系》。虽然邵力子当时还不可能对中国社会各阶级作出正确分析,但这是一份研究其思想的珍贵史料,兹将《新盛泽》报的概述全文抄录于下:
中产阶级系一国之中坚分子。无产阶级如上海轮船码头之苦工,每日用尽精力仅得一二角之报酬,可谓苦至极矣。即国家覆亡,每日一二角之报酬,总可获得。故无产阶级是国际的,欲求其爱国,难矣。资本阶级以其拥有绝大资本,一方丰衣美食,浪费无度,一方一固有之资本,日事压榨,以生利息。资本阶级亦无爱国心。因国家即覆亡,彼依然可作富翁也。上海之犹太富翁不如是乎?一国之国运发展与否,实全恃中产阶级。何以故?中产阶级既不若无产阶级之无购买力(即无购买物品之力量),又不若资本阶级之浪费无度。无论英美日法,国货之销路可说完全是中产阶级。今日中国之中产阶级如何?中国之中产阶级破灭矣。如何破灭?盖我国中产阶级,竟效资本阶级之奢华,视国货若敝屣,以洋货为至宝。不观夫我国今日中产阶级之男女青年乎?盛泽、杭州等地之绸货,未尝不美观坚致也,然而以其中国货,弃之不用,宁愿以价高出国货数倍之纱布。日用起居,所需物品,无不以洋货为高贵,为漂亮,为时髦。甚至洋人制窗帘之纱,亦穿之身上,以炫新奇。此则均效资本阶级也。然而中产阶级之资产总是中庸,不能尽情浪费,于是努力想爬至资本阶级中去。如何爬法呢?就今日情势,均以做官为终南捷径。因此,凡报馆记者、学校教员之职业,均不惜一顾,只图做一议员或一知事,或做一总长。一旦官职到手,乃日事争利,即卖国亦所不惜。我国中产阶级既如此破灭矣,欲求国货之畅销,尚可得乎?国货既不能畅销,全国商场,自然全被洋货所侵占,经济势力,自然被洋人所掌握,国家自然日贫一日,日弱一日矣!危哉,今日中国中产阶级之破灭也!
吴江县党部的建立,是柳亚子、邵力子积极推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的成果,是国共合作的范例,它有力地推动了吴江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
邵力子在盛泽的逸闻
力子之父邵霖家居于盛泽后街,与里中名儒徐佩青相邻,过从甚密。由此,佩青之子徐蔚南从小与力子相识,为世交。蔚南为现代著名散文家、翻译家,他一生的活动与邵力子干系甚大。1923年,蔚南自日本留学而归,受力子推荐至绍兴省立第五中学任教。蔚南的散文力作《龙山梦痕》最早发表于邵力子主编的民国日报“觉悟”副刊,后来才结集出版。蔚南从兄徐蘧轩曾任民国日报编辑。1936年,邵力子任国民党中宣部长,蔚南任主任秘书。盛泽大谢乡陆荣光曾受力子推荐担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总干事7。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里人张士一赴南洋公学读书,就是随同邵力子到上海的。后来张士一任中央大学教授,建国后任南京市政协副主席,与邵力子仍有交往8。里中汪永亨绸庄老板汪鞠如,对盛泽丝绸业的发展多有贡献。他在盛泽与上海经商之余与邵力子保持经常的往来。
邵力子在盛泽的居处有多处。后街是邵氏老宅。另外,东港东岸带福桥堍、中浜等处邵力子亦曾居住过。带福桥堍为绍籍人吴来馨宅,吴来馨经商,与邵力子为过房亲。1956年6月,吴江县人民委员会为整顿房产致函邵力子,邵于7月4日复函称:“我是一个‘不事家人生产’者。盛泽镇的房屋,是我先兄伯谦购置的------,我不愿承认是该屋的主人,接你会来信,觉得当地人民委员会代管该屋很好,拆除改建更好。”邵伟真在“文化大革命”前曾返过乡里,她回忆盛泽后街旧居的厅堂上挂有一块书有“文魁”的横匾,那是其父中举后里人赠送的。这块横匾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作为“四旧”砸烂。
邵伯谦与盛泽
邵伯谦与力子是同时寓居盛泽的。济东会馆为其旧居。伯谦系前清秀才,后业医为生,曾任上海某慈善机关的医药顾问。20年代,伯谦与力子均为吴江旅沪同乡会成员。1926年夏,盛泽时疫流行,病死者甚众,里人惊恐。伯谦以旅沪吴江同乡会的名义,与上海红十字会斡旋,促成在盛泽分设时疫医院。医院于是年8月正式开业,免费为里人治病9。有一次伯谦受冤枉在上海“吃外国官司”(即被关入租界捕房),里人洪藩生作保力救伯谦,力子昆仲甚为感激。洪藩生之孙洪锡琮结婚,邵力子作证婚人。
(文后说明:拙文在撰写过程中曾得到嘉兴市民革陶志明同志的热情帮助,兹表感谢。)
注释:
——
1 据浙江历史学会陈德和同志说,邵霜,系1981年富盛中学老师在代抄邵霖墓碑时抄错。
2 县丞官署设于县城之外,这在全国实为罕见。据《盛湖志》载,吴江县丞官署自乾隆五年移驻盛泽,直至清末未变。
3 见《吴江文史资料》第四辑周德华文《盛泽绍兴籍人士对丝绸业发展的贡献》。
4 这一资料系根据郑咏春之子、厦门大学教授郑重先生回忆。
5 关于邵力子中举的时间,朱仲华先生定为1902年,傅学文先生定为1903年,均不确。
6 关于吴江县党部(左派)成立的时间,《柳亚子年谱》记为1924年6月,误。详见《新盛泽》1924年9月1日。因当时会议代表均为教育界人士,且散在各地,6月份不可能聚会。下文邵力子讲演亦见该日《新盛泽》。
7 见苏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吴中情思》中《陆荣光与吴江丝绸合作化》一文。
8 见《吴江文史资料》第五辑《怀念我的父亲张士一》一文。
9 见1926年8月21日《新盛泽》报。
(原载《苏州史志资料选辑》1989年1——2期)
苏州人也有移民来绍兴的,我就认识一个。
历史上绍兴人移民萧山、杭州、嘉兴、苏州、慈溪都有~~~~~~~~~~~~~~~~~~~~~~
慈溪据说大约有30万绍兴人后裔,当时以晒盐为主业
慈溪有个地方,叫“绍兴舍头”,公交也设有此站。
盛泽园明寺桥下以前一大波绍兴人在做石灰生意
这些地方总体上都是好地方。
三汇人基本都是马山,肖金,孙端的移民,虽然在曹娥江那边,但是口音是纯正的绍兴话,丝毫没有被沥海崧厦人给影响掉。
准确说是余姚。 庵东包括绍兴舍头都是老余姚县的地 。那时候慈溪县是宁波府的县城还在慈城。 除了庵东 还有慈溪的崇寿镇 、 小安乡(周巷北)和现在仍留在余姚的小曹娥镇 泗门镇北临山镇北 黄家埠镇北靠海一带都是操绍兴口音 只不过百年来被同化 说话夹带少量余姚词汇和腔调
回复乱码了 回复错了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