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友:简单到让对手震惊,进取到让自己毛骨悚然!

内容来源:2018年6月16-17日,上海,混沌大学创办人李善友教授年度超级大课,三大思维模型浓缩到整整两天时间,一年一次,为你刷新底层操作系统。笔记侠柯洲亲手为你呈现6月16日上午大课笔记,本文经主办方审阅授权发布。
封图设计 | 泉十七
今日笔记侠客 | 柯洲 责编 | 清野
第 2255 篇深度好文:17909 字 | 20 分钟阅读
完整笔记·混沌大课
本文新鲜度:★★★★★+ 口感: 肋眼牛排
视频网站netflix,用户数量超过美国全部有线电视用户的总和,成为全球最大的娱乐供应商。
它今天的模式正在颠覆好莱坞模式,市值超过迪斯尼,投资回报率超过了亚马逊。
它的ceo哈斯廷斯被评为最糟糕的ceo,但哈斯廷斯却只在乎一件事。
他用简单而优美的增长战略 ,进取到让自己毛骨悚然的程度,成就一个教科书级别的从0到千亿美元级别的好案例。
接下来,跟着李善友教授走进这位增长大师的第一性原理,看他如何一次次跨越鸿沟,进入第二曲线。
混沌大学有三个思维模型,可以简称为“混沌大学三板斧”:
第一,第一性原理;
第二,非连续性;
第三,第二条曲线。
很多人问我:
善友教授,这些哲科思维有什么用?
通常来讲,我们大家不太喜欢理论,不太相信理论,我们喜欢技巧、干货。
高度理论性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什么用?我们通常会抱有很大的怀疑。
接下来,我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逻辑论证。
第一,作为一个企业,第一重要的事情是增长;
假如你是一家上市公司,市值的增加只跟一件事情有关系,就是和增长速度有关系,而且是和超过分析师预期的增长速度有关系。
无论一家企业的绝对值有多大,一旦增长停滞下来,市值、股票也会停下来,甚至下降,从一个大概率事件来看,只有2%的企业在长期能够超过平均数。
增长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讲也一样,如果不增长,给投资人的商业计划书里面没有一条昂扬向上的曲线,你都拿不到ts(投资意向书)。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ceo来说,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它真正的焦虑点就在“增长”二字上,战略的第一目的也是为了增长。
无论你把战略包装得多少漂亮,说得多么美丽,第一目的也是为了增长。
增长有两种方式:
方式一:稳定的线性增长;
在原有曲线里面,沿着原有的技术、产品、行业、市场渐进性地增长。渐进性增长也不错,但是只能产生10%左右的增长速度。
在我们对增长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10%的增长速度已经满足不了一个卓然不凡的企业对自己自身的要求。
方式二:第二曲线式的增长;
后来我们发现有一种增长,而且只有这种增长能带来10倍速的增长,叫做“第二曲线”式的增长。并不是在原有曲线里连续性地进步,而是非连续性地跳到第二曲线里,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能够取得10倍速的增长。
引用“增长大师”熊彼特(笔记侠注:“创新理论”鼻祖)的话,无论你把多少辆马车连续相加,你都不能造出一辆火车出来。
只有从马车跳到火车的时候,你才能取得10倍速的增长。
所以,我们会称“第二曲线”为增长的圣经,但是从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转折,有一道鸿沟,它们的性质不一样。
当第一曲线的主流玩家面临非连续性的时候,通常不能转移到第二曲线,在商学里,被克里斯坦森称为“创新者的窘境”,几乎成为一条定理。
我认为“第二曲线”几乎是人类思维难以跨越的阿喀琉斯之踵。
笔记侠注:阿喀琉斯的脚跟,因是其唯一一个没有浸泡到神水的地方,是他唯一的弱点。后来在特洛伊战争中被人射中致命。现在一般指致命的弱点和要害。
第二曲线是好的,但是难以从第一曲线跨越到第二曲线,怎么办呢?
有且只有第一性原理,能够帮助我们跨越非连续性的窘境,实现“第二曲线”式的增长。
第一性原理是什么概念?
这个词几乎被混沌大学树为教学点。
经过多少年的研究,我们会发现,这个哲科意味的词汇,这个哲学理念论、本题论的词汇,居然是能够帮助我们跨越非连续性鸿沟的最好工具。
这种思维方式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理性的,或者浅层理性的思维,完全不一样。
它要求我们往下挖,挖到事情本质的时候,你会发现表面上的非连续性,实际上,在底层是连续性的,然后你就跳过去了。
第一性原理来自于哪里?
第一性原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狭义的第一性原理是指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
我们可以说它来自于硬科学,比如说物理学、生物学、复杂性科学,它也可以来自于软科学,比如说心理学、经济学、人文美学等等。
所有这些学科都不是我随意写上去的,都是经过思考、推理、研究、验证、检验之后写上去的。
混沌大学把“跨学科的哲科理论”(物理学、生物学、复杂科学、心理学、经济学、人文美学)作为第一性原理的组成方式,我们把这五句话画成图,这图也构成了混沌大学整个的教学体系。
如果这张图你记不得,我们就记住一句混沌心法:
用第一性原理跨越非连续性,实现第二曲线式的增长。
今天我想换一种讲法,用案例的方式,把这句心法的应用和大家讲一下。
我们最好的增长方式是第二曲线(从商业上来看),但是主流玩家会把自己限在两条曲线转换的鸿沟,转换不过去,我们把它叫做“非连续性”,有且仅有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帮我们跨越非连续性,叫做“第一性原理”。
我们把这个推理的东西叫做“增长的逻辑”,也是我今年大课的主题,紧扣“增长”两个字。
一、第二曲线:
10倍速的变化是战略拐点的原因
我们开始讲第一个故事、第一个案例。
案例一:netflix(网飞)
重点讲一下第二曲线的故事。
为什么要有第二曲线呢?
因为学者们发现第一曲线有几个点:
第一个点:破局点;
创业公司在找什么?精益创业在找什么?从0到1在找什么?就是在找破局点,一旦过了破局点之后,这个企业会是自增长性地快速增长上去。
一家创业公司如果找不到破局点,永远在第一水平里重复而已,找破局点对于创业公司来讲,是第一重要的问题。
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个企业无论多优秀、多了不起,一个产品无论多辉煌、有多少用户,很遗憾,都会遭遇极限点。
极限点是不可避免的,更痛苦的是,当极限点来到的时候,失速点也来到了,非常奇怪,你的极限点同时是你的失速点。
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讲,判断破局点是创业公司ceo特别重要的一个能力;对于一家大公司的企业家来讲,判断公司是否到达极限点,或者即将到达极限点,是大公司ceo最重要的任务。
第二个点:失速点;
有一本书,书名就叫《失速点》,讲了这样一个数字,说一个公司一旦到达失速点,只有10%的企业能够重新恢复增长引擎。
《进攻者的优势》作者说:“如果你处于极限点,无论你多么努力,无论你花多少钱,也不能取得进步。”
大家通常会把80%的研发费攻克最后20%的难点上,但是真正到了1%、2%的难点时,花再多的钱,也几乎难以攻破。
举一个几乎举烂的例子,只是为了学习一下这个知识点。
2007年,诺基亚市值1500亿美元,出货量4亿部,全球市场占有率40%。
这个数字不仅仅是诺基亚自身的极限点,也是全世界手机历史上的顶峰期,没有任何第二家企业之前、之后曾经达到这样的高度。
但是,大家还记得2007年发生了另外两件事情:
a、iphone上市了;
b、安卓出现了。
那年对于诺基亚而言,是它的顶峰期(极限点),同时也是它的失速点,各位看,极限点=失速点,一下起来,一下又落下去了。
为什么?因为诺基亚面临着功能机和智能机之间的非连续性。
它最后做了一个决定,为了实现内部的效率,把智能手机的生产、销售等等合并进了功能机。
结果在这个非连续性的过程中,尽管诺基亚当时已经占了智能手机市场50%的市场份额,尽管它一只脚已经迈到第二曲线去了,它又回来了。
一个难以想象的事实是,诺基亚在功能手机时代连续领先14年,全世界每6个人就有1个人用诺基亚的手机。
我们经常引用这句话,在诺基亚被卖掉的记者招待会上,诺基亚时任ceo说了一句话:
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输了。
她遭遇到了非连续性,他遭遇到了极限点,这种事情,人是胜不了天的。
《跨越s曲线》一书讲了一个道理,我特别同意:
所谓基业常青,并不是在一条曲线里面把它拉得非常长、非常陡,所谓基业常青,是你能够一次又一次地跨越第二条曲线。
我们看埃森哲分析的关于“卓越绩效:攀登和跨越s曲线”的数据,所谓的“卓越绩效企业之路”分为三段:
第一个行业领先业务、新的业务增长点、下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外界看来,它是一条昂扬向上的直线,但是内部看来,它可以分解为无数条第二曲线。
有一本书名叫《第二曲线》,“第二曲线”这四个字来自于这本书,书的作者是一个英国的社会哲学家,他讲的这句话特别棒:
“人人都知道第二曲线是很重要的,但是有一个关键要点,第二曲线必须在第一曲线到达巅峰之前,就要开始第二曲线。”
一旦第一曲线到达巅峰,甚至已经开始降落的时候,就是你的企业已经开始走向衰落的时候。
这个时候,相信我,你与投资人所有的聚集力全部在于如何恢复第一曲线的增长,你是没有余力顾及第二曲线的。
这一个关键点,是本个环节授课特别关键的一点。
等“第一曲线”还没有到达巅峰之前,这个时候你开启“第二曲线”,又有资源,又有士气,又有势能,帮你挑起“第二曲线”。
所以,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
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判断破局点和极限点?什么时候开始需要启动第二曲线?我一直在寻找答案,在寻找临界点的数学公式。
后来我看了一本书,里面用一个非常简洁的数学公式写出了如何判断极限点。这是一本老书了,《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作者是英特尔的功勋ceo格鲁夫。
格鲁夫在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叫做“战略拐点”。这跟向上的破局点和向下的极限点是一个概念,当你到拐点的时候,在拐点之前的斜率是不一样的。
问题是身处其中的时候,如何判断那个拐点是否出现?这是这本书里非常棒的一点,格鲁夫提出一个数学公式,叫“10倍速变化”。
什么时候会发生战略拐点呢?
每一个战略拐点都会出现十倍速的变化,而每一个十倍速的变化都会导致战略拐点。
我们经常把“十倍速”当作“第二曲线”的结果,错了,这里悄悄地给我们扭过来一个关键的概念:
“十倍速”是“第二曲线”产生的原因。每一次行业出现十倍速的时候,第二曲线就出来了。
最最重要的,格鲁夫的洞见还不止这一个,还有这个。他说:
“所谓十倍速,不是你整个行业、整个企业、整个产品十倍速变化,而是影响企业的某一个因素,短时间内发生十倍速变化。”
不知道有没有理解这句话,这段极为重要,是本节课的关键点。
当组成全部要素的某一个要素实现十倍速变化的时候,这个行业的第二曲线就要来到了。
所以,我把它命名为是“单一要素十倍速的变化”。在第一条曲线,任何单一要素发生十倍速的变化,都会引发第二曲线的出现。
格鲁夫年代用的战略模型是“波特五力模型”。
笔记侠注:
六力分析的概念是格鲁夫以波特的五力分析架构为出发点,重新探讨并定义产业竞争的六种影响力:
现存竞争者的影响力、活力、能力;
供货商的影响力、活力、能力;
客户的影响力、活力、能力;
潜在竞争者的影响力、活力、能力;
产品或服务的替代方式;
协力业者的力量。
当发现某一个最小单元发生十倍速变化的时候,第二曲线就来到了。
二、如何应用第二曲线?
单一化以前产品的最小要素,并最大化!
接下来我们怎么应用它?
我们怎么从被动的第二曲线,被人摧毁的状态里,变成我们怎么能应用它?如果单一要素十倍速变化是产生第二曲线的撬动点,我们怎么应用它?
再借用一下查理·芒格的一个模型:最大化最小化模型。
查理·芒果说:
“取胜的系统在最大化单一要素和最小化其他要素上,走到‘近乎荒谬的极端’”。
结合两者,我们认为我们找到了至少一个办法寻找第二曲线,这个办法就是单一要素最大化。
这是本环节最重要的理论点。
聚焦第一曲线的某一个要素,把第一要素拆到最小单元,看一下哪一个要素能够实现十倍速的增长,然后把全部资源投入到单一要素上,把它变为第二曲线的全部。
通常我们认为第二曲线怎么产生呢?
要比现有的玩家做得更好、更全,把现有的曲线画一个完整的曲线,甚至比它更完整?
历史上这样的竞争从来没赢过,我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