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文件:事关教师的薪酬、职称、培训

近日,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划重点
●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特殊法律地位
●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实行“一票否决”
●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扩大公费师范生培养规模
●高、中级教师岗位比例提高
……
这份《意见》干货多多
一起了解!
1
目标任务
到2020年
通过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教师保障机制、加快推进教育补短板等举措,实现教师教育体系基本健全,教师数量不足和结构性矛盾得到缓解,教师地位待遇得到提高,教师职业满意度明显提升。
到2022年
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普遍建立,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更加畅通,待遇提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
到2035年
●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数万名能引领学校发展的骨干教师、数千名在区域具有示范效应的学科教学带头人和名师名校长、数百名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型教师。
●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和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教育教学模式更加科学有效。
●全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2
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教师党支部和教师党员,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注重选拔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优秀党员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定期开展教师党支部书记轮训。
●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重视做好在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
●加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党的建设。
●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党员教师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爱党护党为党,敬业修德,奉献社会,争做“四有”好老师的示范标杆。
配齐建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
●探索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办法和保障激励机制,实行职务(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把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计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兼职教师的工作量,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
●坚持将课程育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载体,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全员育人功能。
●健全学习制度,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引导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增强价值判断、选择、塑造能力,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广大教师充分认识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扎根八闽大地,办好福建教育。
●充分利用我省红色文化和海丝文化资源,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热爱祖国、献身教育。
●创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强化教师社会实践参与,推动教师充分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着眼青年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德育工作者等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使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入人心。
弘扬高尚师德,创新师德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用爱心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把师德养成教育贯穿于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全过程。
●建立新教师入职宣誓制度。
●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加强引领、注重感召、弘扬楷模,形成强大的正能量。
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程。
●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师德规范,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监察监督,强化师德考评,体现奖优罚劣,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
●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建立师德失范通报机制,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
●弘扬师道尊严,正确区分教师正常履职与师德失范界线,维护教师正当权益。
3
振振兴师范教育
提高师范生质量
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师范教育体系,推进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师范院校要重点发展师范教育,师范类在校生原则上不低于三分之一,以市为主管理的本科高校要把保障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作为办学重点之一。
●加大对师范教育支持力度,加强师范教育经费省级统筹,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比同类非师范专业上浮50%。
●优化师范教育布局结构,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成立中小学及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或设立师范教育专业,参与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支持师范院校申报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授予单位及授权点。
●强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业发展、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等方面予以倾斜。
●将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教育学科纳入“高峰”学科支持计划、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教育学科纳入“高原”学科支持计划。
●师范院校评估增列师范类专业评估项目,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合理确定师范类专业招生计划,扩大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及紧缺学科师资培养规模。
●研究生招生计划向教育类相关专业倾斜。
●鼓励师范院校采用“大类招生、二次选拔”方式,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院校师范专业在录取时增加面试环节,选拔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学生进入师范专业。
●对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采取公费培养、到岗退费、定向培养等方式,提高师范生专业奖学金标准,吸引更多优秀青年报考师范专业,切实提高生源质量。
●扩大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培养规模。
●扩大公费师范生培养规模,鼓励各级政府与高校联合公费定向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和幼儿园教师。
●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义务教育学校侧重培养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本科层次教师,为高中阶段学校侧重培养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研究生层次教师,为学前教育培养热爱幼儿、才艺兼备、擅长保教的本、专科教师。
●大力推动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探索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有机衔接的培养模式,鼓励师范生辅修第二师范专业。
●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分类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按照幼儿园教师综合培养、小学教师全科型培养、中学教师“一专多能”培养、特殊教育教师复合型培养、职业院校教师“双师型”培养的要求,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
●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师范生“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和技能训练,以及特殊学生随班就读指导等能力训练,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半年。
●运用“互联网+”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提高教书育人和适应教学发展的能力。
●鼓励教育实践与农村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课后服务相结合。
4
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开展五年一周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健全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扩大县级以上培训覆盖面。
●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开展中小学教师境内外研修访学,壮大基础教育骨干教师和领军人才。
●抓好新教师试用期培训,探索非师范类毕业新入职教师统一培训制度。
●深化培训模式和内容改革,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引导教师潜心研究、提升水平。
●加强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
●支持教师和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加强各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与改革,推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教科研、装备、电教等机构的职能和资源有机整合,严把教研员入口关,配齐配足学科教研员。
●到2022年,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全面实现办学标准化,并建成若干所示范校,每个设区市重点建成1个市级教师专业发展基地。
●推进师范院校与教研、培训等资源融合,促进教师培养与专业发展一体化、教科研与职业培训一体化。
●建立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提升幼儿园教师科学保教能力。
●拓宽学前教育学历提升通道,引导尚未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幼教从业人员通过学历和技能提升取得教师资格证。
●加强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培训,实施新办园、农村园和普惠性民办园教师(园长)专业能力提升工程。
●创新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支持师范院校与示范性幼儿园协同建立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推进集中培训与跟岗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实施学前教育研训队伍培养计划。
●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造就一支技艺精湛、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施新教师“师范教育+企业实践”入职培训制度和优秀青年教师跟岗访学,全面落实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
●适应高职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双师型教师“师傅+教师”二元身份。
●注重中高职教师素质协同提升,打造一批中高职教师专业技能创新示范团队,加大专业带头人和名师名校长培养力度。
●重视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课教师、班主任队伍建设。
●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示范性应用型高校和职业院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健全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
●支持职业院校教师境内外研修。
●健全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制度,鼓励企业和院校以双向兼职、双重身份、双岗一体的形式联合引进“产业教授”“产业经理”。
●重点面向职业教育实施“台湾高校教师引进资助计划”和“师资闽台联合培养计划”,促进闽台师资交流与共享。
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加强院系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全面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和助讲培养制度,完善传帮带机制,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完善高校教师境内外进修交流访学制度,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文交流机制,有序推动国内外教师双向交流。
服务创新型省份和人才强省建设,适应高校“双一流”建设需要,支持高校创新人才申报国家级人才项目,壮大领军人才队伍。
●实施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支持计划、“闽江学者奖励计划”。
●依托“海峡博士后交流资助计划”等,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
●实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支持培养计划,着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复合型人才队伍。
●依托高校特色新型智库、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平台,汇聚培养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名师。
●实施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名师培养支持计划,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