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产业报记者 杨志杰 特约记者 吴超
在农村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各地联通公司成了业务创新的源泉,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包括“平安互助网”、农科在线、蔬菜诊疗、农村医疗信息化等一大批转为农村设计的信息化业务,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了。
吉林联通:专业团队服务农民
从2009年2月起,吉林联通乡情卡的手机用户们每天都会收到类似的关于农时、农事的短信,数目大约在10条左右。这些短信由吉林联通12316新农村热线的专家们编写,由吉林联通统一发送到乡情卡的细分人群。
吉林联通传媒业务中心副总经理崔明焕告诉《通信产业报》(网)记者,从2009年4月1日起,吉林联通的乡情卡用户,除可免费接受惠农短信外,还将可自主定制专项农业信息,这些信息共分为玉米、蔬菜、中药材、猪、牛、鸡、农业资讯、农业气象、政策法规等数十类。至此,吉林联通的涉农服务形成了集语音、短信、网站(12316新农村信息平台)服务为一体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
早在2006年5月22日,原吉林网通公司就开通了12316新农村热线。12316热线开通之初,即汇聚了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吉林省农科院、吉林省农业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180名,到2009年初,这一专家团队的规模达到了480人。
崔明焕对记者表示,原吉林网通开通12316热线,经过了1年左右的调研和分析。首先,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为农民提供科技咨询类信息服务,是原吉林网通增大业务量和提升用户黏性的有效手段;其次,12316作为增值服务业务,将使原有的处于半闲置状态的160/168声讯平台资产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第三,与吉林省农委合作,将有利于原吉林网通涉农业务的开展;最后,以12316为业务载体,原吉林网通可为用户提供固话语音、ivr、短信、互联网内容服务等业务,可有效地提升其业务使用量,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了解,12316项目建设时遵循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具体采用了“四网”合一的模式,即依托优质固网,并辅以广播网、电视网的有效覆盖,通过固话语音、ivr、广播收听、电视收看及互联网服务等多种渠道,直接联通农民和专家。因此,农民除了拨打吉林联通12316热线享受专家服务外,同时也可以通过吉林电视台、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的12316节目,获得专家的指导。吉林联通同时还建设了占地500平方米的12316服务大厅,拥有28个话务员席、广电直播标准的电视直播间和广播直播间。
海南联通:农务通有好终端
海口市科工信局推出的电子农务网,可为农民提供各类涉农资讯、政策信息、农业技术、农业产品、博客等信息服务。
2011年初,海南联通推出了支持访问电子农务网的定制终端“农务通”手机,将电子农务网推向农村。
据了解,农务通手机操作简单、功能丰富、价格实惠,广大农村用户只需要轻轻一点手机上的农务通图标,就可以随时随地一键上网。
农务通手机能够帮助用户在农田、果园、养殖场等现场方便快捷地搜索、查询和获取农业生产管理、种植和养殖等方面的知识和行业信息,是集信息查询、知识浏览、博客互动、短信推送、语音提示为一体的图文并茂的农业知识传播和获取工具,已成为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获取农技知识、农技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
海南联通将海口市龙泉镇、永兴镇、红旗镇三个乡镇定为电子农务推广示范镇,在每个镇选择一家联通营业厅,由主管部门授权为海口市科技下乡联通服务点,农务通业务推出不到三个月时间,在海南全省已经发展了近千名的用户。
黑龙江联通:解决农民就医难
2010年,黑龙江联通与当地卫生部门积极探索方便农民就医的新途径,联手在哈尔滨所属五常市试点推进农村医疗信息化建设。
据了解,该合作主要通过黑龙江联通两条光纤接入vpn专线和32条adsl接入的vpn专线,将五常市32个乡镇级医疗网点接入互联网,接入网络的所有乡镇卫生院配置了电脑、打印机、刷卡器等现代化设备。这一工程的实施,使得五常市各乡镇所有“参合”农民资料可录入新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系统,进行网上报销审核;农民用于就诊的多家医院不同的医疗证换成了一人一卡,既方便携带就医,又便于医保管理部门审核;所有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可前往邻近的卫生院享受实时刷卡报销的便捷。
此项工程在降低农民看病门槛、保证“参合”农民及时享受到国家惠民政策的同时,也以先进的网络信息化管理替代了原有去现场核查“参合”农民信息的不便环节,帮助当地医保管理部门实现了对所辖医院的有效监管。
未来,黑龙江联通计划与当地卫生部门合作,将范围扩充至五常市100余户村屯级卫生院,并在试点经验成熟后面向黑龙江省推广。
寿光联通:蔬菜诊疗成为“炕头医院”
近日,寿光稻田镇张中村李宝泉的信息服务站有点忙,村里的农户除了到他这用网络联系大棚蔬菜的肥料生资外,还从网上接受外地蔬菜经销商的订单,在不大的信息服务站里,记者看到,还有几个农民是专程来用站里的蔬菜远程诊疗系统,为作物看病的。
李宝泉的信息服务站开办有3年了,从开始的怀疑,再到后来搞起周边村第一个信息服务站,他亲眼看到信息给村里的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化,虽然李宝泉不善表达,但看到村民从信息服务站满意地离开,快乐的笑容总是挂在他的脸上。
“以前我是村里公认的‘信息通’,现在很多村民家里都有电脑了,不过我们还是会一起在网上讨论农资、市场、病虫害啥的。”李宝泉欣喜地说。
记者正要离开,村民李刚闯了进来,通过信息服务站他把自己大棚里的2万斤黄瓜一次性销售到广州。“农户主要负责大棚作物的种植,销售可以在自家电脑或是通过村里的信息服务站统一渠道,几分钟就能下订单,比原来的销售渠道快捷多了。”李刚开心地说。
未收先卖,未种先卖,这在传统的农业产销模式下是难以实现的,但借助信息化应用这一“桥梁”将其变为现实,信息化成为引导寿光蔬菜产业向订单化、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目前,山东寿光地区宽带用户已超过8万户,其中农村用户占57%,网络已成为农民获取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寿光联通远程蔬菜视频诊疗系统,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利用电脑网络与坐诊医生沟通完成蔬菜的诊治。通过蔬菜供求发布与网上交易系统,农民在网上发布产品信息,各地经销商直接把订单下到农民的炕头上,由此产生了寿光特有的“订单农业”。
此外,依靠寿光联通“农家乐旅游”系统,农民利用视频监控平台,将寿光蔬菜大棚和菜博会会展情况在全国各地在线视频点播,网上推广特色农业旅游,进一步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今,寿光当地3g网络的应用,更让农民把市场信息、技术专家“带”在了身上。信息化的种子在寿光农民的大棚里开花结果,实现了他们由传统向新型农民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