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谁来保护用户隐私?

作为普通互联网用户,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生产数据。我们个人也知道个人数据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却毫不吝啬的将个人数据贡献出来,成为大公司市值的一部分。
而且有很大一批用户则沉浸在数据带来的便利的自我陶醉中——比如买下了在浏览淘宝之后的精准推送的商品,浏览被算法推荐机制层层筛选过的新闻资讯,以及随时随地都能碰到的移动支付(甚至有时会面临选择微信支付以及支付宝支付中浪费时间的情形)。很快,我们将个人消费数据抛诸脑后,年前2017年支付宝账单的事情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
大数据
大数据对于科技公司巨头来说是获取盈利十分重要的来源。因为大数据可以帮助公司了解用户的各种行为,阅读类资讯平台可以知道该用户喜欢阅读什么信息,并不间断推送此类消息,依此长时间的刷新来赚取广告费。购物类网站可以了解用户的购物数据以及支付数据,绑定的银行卡信息及密码信息也会成为“半公开”的数据。大多数公司因此而获益。所以,科技巨头们招聘数以万计的大数据工程师对用户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以及再利用。
在我国,虽然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才刚刚起步,但是行业垄断企业对于个人信息进行商业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非常强,更不用说在背后,还有更加强大的政府机构。
对于以大数据挖掘和分析为主要业务的专业公司而言,通过和发呆数据源进行数据采集业务举步维艰。一方面,和发呆数据采集受到政策限制,另外一方面,大量的数据都成为了巨头的囊中之物,数据垄断的现象更是严重阻碍了大数据产业的发展。
但这并不足以妨碍中国成为大数据领域的排头兵,不仅在数据资源数量上为全球第一,在数据分析以及数据交易上也位居世界前列。最主要的功劳还得记在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上。此外,政策的扶持、相对宽松点监管政策以及民众对于个人隐私数据的相对忽视使得大数据和人工智呢以及基因编辑技术成为中国在未来实现科技领域“弯道超车”的重要核心能力。
但是,在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光鲜的表象之下,中国的大数据交易产业到底是在蓬勃发展还是在野蛮生长。另外,在相关法律法规还不怎么健全的时期,用户个人的数据隐私该如何和企业的数据使用实现平衡和双赢。另外,在我们认为大数据广泛应用给我们带来便捷高效的生活的同时,肮脏的数据交易黑市也成为了和法律打擦边球的垂涎之物。
所以,早日晚上大数据交易先关的法律显得尤为重要,规范数据交易行为势在必行。目前数据挖掘技术已经从最主要的几家互联网巨头向中小企业实现下沉和普及,但这也并非是阻止“原始”数据流入市场确保用户隐私的唯一途径。
至于商业数据的壁垒,互联网巨头们肯定不会自己打破,但这也并不能排除将数据包打包给政府的可能。总而言之,个人信息的采集是无法被阻止的,而且每个用户都有使用的权利,更关键的地方应该在于如何选择更加有公信力的信息采集方,以及数据采集方是否会遵守立法机构即将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
笔者之前也跟大数据相关的行业内人士做过交流,在他们那看来,我们任何一个人一生中在网络上所看过的文章、写作过的任何东西,以及手机地图上搜索过的任何一个地点,在任何网站网页上所留下的cookies,这一切的资料基本上都被这些公司完成了备份,并被保留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
所以,一个不受人民监督的社会机构如果有渠道和能力去整合这些数据资源,那么在单个社会法人机构中永久保留的话将会对人产生无法控制的后果。当我们想象到,在未来大数据还会有更加快速深刻的发展,可以想象得到,我们生活在的这个“零隐私”社会该是多么让人可怕。话说,你会感到后怕吗?
毕竟,我们个人以及单个集体是无法对抗科技发展的潮流的。大数据究竟会恩荫大众还是会独裁垄断,我们不得而知。
作者:李素玉|来源:idonews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