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叶青(墨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未的湖城西门集邮市场,当时每逢周日收藏爱好者都聚会交流、互通有无,煞是热闹。他经常光顾拣淘钱币,因大家都喜爱钱币收藏慢慢熟识,知其喜爱书画创作,并热衷于古钱币收藏。他集藏钱币不仅仅以珍贵、稀少为显,而是注重于各个时代的钱币书法,每每得到一枚书法精美的钱币,便滔滔不绝谈论书法的起源和发展,对古人的书法艺术推崇至极。让我等书画门外汉听得津津有味,感慨中国钱币史其实就是一部直观的书法艺术发展史。近年又注重于民俗花钱的研究,常人只关心存世的多寡、品相的好坏,而叶青(墨石)则偏重于纹饰的研究。他对民俗花钱的诠解为:从历代民俗花钱的纹饰,可了解中国书画的发展脉络,汉、唐、宋、元、明、清的画风在民俗花钱上得以充分体现。他从民俗花钱所吸收的文化底蕴,融合于中国山水画创作,使得他所创作的山水画别有一番风味,特别是传统山水的画风给人一种苍老朴实的自然之美韵,作为一位书画爱好者能从中国钱币文化收藏研究中吸收营养并加以利用,可谓独特。山水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这说明画家要在自己的作品中灌注进充沛的感情,叶青(墨石)正是这样的画家。他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渴望突破和不断超越自己。山水画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中国文化以艺术方式表现出来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每个画家深刻体察和把握中国文化的博大内涵,把艺术之根一头扎在生活的沃土中,一头札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中,广博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是攀登新一级台阶的支持,对于这一点,叶青(墨石)有很深的体会,他懂得,要想取得新的艺术成就,必须有广博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他将自己的艺术之根深深地扎在了养育他的那片沃土上,并从传统文化的艺术中吸取养分。他认为必须努力读书,寻找画外功夫。可喜的是,叶青(墨石)走在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之中,不匆忙,不盲求,不雕琢刻意而僵死少韵。他有着一个画家诚恳的努力,自然会在艺术效果上出现更为深沉的内涵。叶青(墨石)深刻体会到良师的重要性,他也吸取“明四家”“清六家”的所长,尤爱临摹石涛和王原祁的画。除了在古人那里学习精髓之外,他还经常向湖州书画界老前辈如谭建丞、张苕翁、沈光溥诸先生请教,和吴迪庵先生的私交也不错。因为叶青(墨石)很刻苦,也肯下功夫,他的山水画得到了同道中人的好评,吴迪庵先生评价他的画“气势豪迈”,而且“重视用笔皴擦,点染”。也因此,他创作的山水画,总能给人浑厚、博大之感。
2004年由于我的加入,与叶青和吴迪庵先生结成三人雅集,每个周三晚餐在吴迪庵先生住处把酒言欢、谈古论今,期间得以聆听吴先生和叶青有关书画艺术的探讨。记得一次叶青携带一部自己作品《墨石山水册页》请吴迪庵先生指点,先生边饮边评、详加指导,并题写了“模水范山”和“画以临古写生为二大门径,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本此旨。临古者可得古人之笔墨,写生者可得山川之精神,创时代之气息。学古须不泥于古,创新者可抒自我之心胸,由此而进可成一代高手流传于世。今墨石弟年青好学、学画十余年,能从临古入手规范于芥子园画册之正宗画法,不汲汲于狂涂滥抹,漫谈创新不遂遂于探怪搜奇独标异格,而能循规蹈矩以临古入手,若能再进一步使笔墨纯熟辅以多历名山、得山川之助鼎,其成就豈可限量。且弟又能勤于书法学习,故渠对画上款誌已楚楚可观,非时下青年作者可望其背。······”的长篇勉励。才情横溢的叶青(墨石)从江南古城走来。捧来了一个札根江南沃土,又承清韵温馨的山水世界,一个既得自天然又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在线的勾描与色的铺陈中,充分发挥着一个画家生存的实在和艺术飞扬的神采。当下,他正象一位不知疲倦的登山者,仍在不息地一步步前进着,新的路在脚下,新的收获将在明天。
描述:上传完成
描述:上传完成
描述:上传完成
描述:上传完成
[attachment=1063304] [attachment=1063303]
描述:上传完成
[attachment=1063307][attachment=1063306][attachment=1063304] [attachment=1063303]
[attachment=1063305]
描述:上传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