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有人说过,如果牛市到来,券商和银行是最先启动的,如果进行价值投资,银行和券商是最好的选择,这点在2015年的牛市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但是2015年以后,银行和券商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银行股在2015年牛市崩盘后,成为了最耀眼的明星,在2017年8月到2018年2月的7个月的时间没不断的创造新高,虽然2018年出现回调,到目前为止日板块指数依然维持在2015年牛市高点的位置。2015年后操作银行股的人,无疑是最成功的投资者。
与之齐名的券商股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2015年之后,总体上看基本上可以说是一泄千里,从2015年到2018年整体下跌趋势没有发生变化,目前券商板块指数接近于2014年牛市启动的前的水平。在牛市过去的四年时间里,无论是蓝筹股,权重股,还是题材股,都轮番上阵,为何唯独券商依旧毫无起色,甚至不如煤炭、钢铁等夕阳产业。
最根本的原因是券商股在2015年被过度投机了,2014年到2015年,券商板块指数从从900点涨到2900点,涨了3.2倍,而同期的银行股只有1.6倍。正因为此,积攒了高额的获利盘,这些获利盘在切割利润的时候,下手比较重,股票极速下跌,也造成了大量的套牢盘。
因为套牢盘的大量存在,场外资金要想重新建立券商板块的自信,不仅要花费大额资金,还有可能面临散户解套、回抽的风险。最好的选择是,跳过券商板块,放任其下跌,跌到大部分套牢盘开始割肉为止。
券商收入减少,业绩变差也是其不具有吸引力的一个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券商的收益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对客户服务收取的佣金,客户数量多,保证金大,券商收入就高;二是,券商的自营,取决于它自有资金和委托理财管理的资金数量;三是,券商作为保荐商,推介新公司上市收取的费用;四是,券商参与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的收入。
客户数量减少,交易量萎缩,都会使券商的营收减少,但以这几年ipo发行速度来看,券商在保荐和承销方面可以有较大获利,综合来看并不会损失多少。真正影响券商业绩的是券商自身的资本运作,以前券商具有高额的保证金,这些资金可以用来融资融券、股票交易、参与重组等内容,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但其中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随着监督加强,券商慢慢存在敬畏之心,老老实实做业务,业绩平平算是回归,对其股价本身影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