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才子赵中元


《临县志》中对赵中元的记载
赵中元是临县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机智故事在茶余饭后被经常传说。据记载,赵中元(1702——1750),字正公,号酉古,山西临县寺家塔村人。祖籍是车赶乡赵家塔村,安业都甲人。自幼敏而好学,过目成诵,10岁尽读乡里藏书,20岁赴京求学,尽通诸子百家,少负才名。乾隆十五年(1750),赵中元在穷困潦倒中病逝。
赵中元的字迹
赵中元作为一代才子,曾与乾隆皇帝有过密切交往,并担任过嘉庆皇帝的教师。但是,赵中元喜欢自由自在、邋里邋遢的生活,乾隆二年(1737)中进士,御批“即用浙江知县”,辞而不受。在老家,他“日醉酒楼,夜宿沙滩,破衣烂裳,贫苦度日。”
图为《临县志》记载进士名录中的赵中元
民间流传,清朝乾隆年间,有个南方人来山西临县当知县,听说本县有个进士叫赵中元,曾当过乾隆皇帝的先生,因遭奸佞谗毁而辞职回乡,便想会会面。一天,知县在街上迎面碰见赵中元,见他头戴旧草帽,身穿破棉袄,很瞧不起他,,就朝他咏出一句:“穿冬衣戴夏帽扰乱春秋。”赵中元随即回敬一句:“生南方到北地不成东西。”县老爷自知难敌,转身便走。
在临县民间流传赵中元的故事有:《外祖母家吃油糕》(是说其幼时的机智),《才冠翰林院》(说其青年时期的才华),《打太子》、《圣字灯笼挂草房》(说其闯祸出逃),《酒楼对诗》、《诗中摻水》、《臭虫的儿子不粜米》、《一语破一案》(说他的才华超群,以及在地方官吏中的威望)。
上图为兴县人孙嘉淦(康乾之际名臣,历任学政、盐务、河工等要差,官至工、刑二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为赵中元写的祭文《祭进士赵公文》。
上图为临县东岳山文塔,该塔建于清乾隆二年,名曰:“文塔”;塔高43米,每层四窗,隔层错设,八面通风;塔底一通青石碑上有乾隆二年进士、临县著名才子赵中元亲撰写的《文塔铭》一章
地灵之聚,玉气之扬,储精毓秀,相得益彰。邑之东南,是为巽方,厥象文明,万丈光芒。
山回水折,郁勃腾昂,胜观在宇,目朗神爽。和仪表之,建塔允臧,传议百世,筑室道旁。
岁在丁巳,浮图忽起,为层七级,龙骧凤举。文笔参天,池为湫水,川媚山辉,厥光斯伟。
自北自南,相望百里,佥曰佳哉,不可无纪。惟水泱泱,惟山苍苍,惟石琅琅,惟塔惶惶。
一邑之望,四方之光,从此发祥,奕祀无疆。白子邑庠,文先含章,实造斯功,镌石留芳。
上图中的安业人一书,正是从一代帝师赵中元说起
继序不忘
公诿士康字引有,同曾王父之嫡家孙也。余家世传清白,族姓著称,至产无可析,惟书香一及不绝如绕。兄少有雄心,贫不介意,谓案头即是出头地,区区田舍何足挂齿,所谓生平志不在温饱者。天资颖昊,识见独高,多发前人所未发,习举子业,下惟映雪,虽古人无以数奇不售,遂以明经,老兄虽未博一第,然每试辄冠军,领袖一邑者数十年。决人科名,莫不言中,非学力精到不及此。兄既固汤屋,乃颇有基址,计力穑积谷,乃所有秋嫂主中馈,内勤节俭,先世以农事起家,此固本务也。兄天性孝友严正,中具有纯挚意,每见与人及伦理,辄恻然悲恸。嫂养伯父讳日夕亲膳,其卒也,合伯母高氏葬于兄前居之,乡构祠而祭焉,春秋霜露如仪伯父别有志。兄余家英杰,知名当世,没且不朽。嫂早寡,矢志不渝,训子持家,克全母仪,用摭舍生。生平勒诸贞珉,其以亦后来子弟解读书者。
据网友发贴称:“上文发现于张家塔乡郝家焉村,发现了赵中元给其族兄写的一篇墓志,叙事精练,文辞俱佳,是迄今为止,赵中元留在世上的唯一叙事散文。”(部分图片整理于网络)
临县人顶起
北方才子,故事没有讲完整,南蛮则后来磕头行了师礼。
寺家塔现在多痞子无赖!
从小就是看他的故事书长大的!很有才气!
呵呵我很熟悉的
居然有好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