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17年11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马达加斯加鼠疫暴发情况,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8月1日至11月22日累计报告2348例鼠疫病例,死亡202例(病死率8.6%),其中1791例(76%)为肺鼠疫,341例(15%)为腺鼠疫。
2018年1月刊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指出,来自挪威奥斯陆和意大利费拉拉市部分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人类身上的寄生虫——例如跳蚤和虱子——才是1300年代到1800年代早期一系列灾难性瘟疫爆发,或称「第二次大流行」期间病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一个即将快被遗忘而又很恐怖的疾病,鼠疫,再次被提及。在美丽的马达加斯加,很多人心里,这里就是旅游的圣地。而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跳蚤,又被研究者提出新的观点,要对鼠疫的第二次大流行负主要责任。
跳蚤,对于年长的一辈来讲肯定不陌生,因为那个时候除“四害”,包括跳蚤;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跳蚤了解较少,但如果一旦被跳蚤叮咬后,会上网恶补很多知识,学习如何认识跳蚤,自己家庭处理跳蚤,但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和有效防制技术,往往效果一般。
蚤类与疾病关系的研究
蚤类的科学研究,包括分类研究,真正受到广泛重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这是因为再次期间世界流行病学史上发生了几件大事:
发生了鼠疫的第三次世界大流行,尤其是1891年香港的流行,蔓延亚、美、非三大洲和大洋洲,死亡人数达二千万;
世界首次发现了鼠疫病原体鼠疫杆菌;
科学上证明了啮齿动物于鼠疫的关系;
确证了蚤类在鼠疫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上述几件医学史上的大事,加深了世界各国对中世纪两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的回忆与戒惧,从而大大促进了蚤类的研究。
(以上引自伍连德等1937;matheson, 1950; pollitzer, 1954)。
■■■■
与您一起支持我们行业的“世界害虫日”,在6月6日,发出行业的最强音!认识不容被忽视的“吸血鬼”跳蚤,让所有从事虫害控制的从业者得到尊重,让病媒防制行业得到重视!虫害控制,不仅仅是杀虫,更重要号召公众加大对于害虫的认知和参与程度!一同解决小害虫,做自己健康负责人。
跳蚤的外部基本形态
蚤类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蚤目。蚤目在形态、生态和变态发育上都具有一系列的特征,自成特化的一目,易区别于昆虫纲其他各目。其身体较小,体色自黄棕至黑褐,体型偏扁,无翅,足发达,能爬善跳,体表光滑坚韧,外被鬃和刺。雌雄成虫都有刺吸式的口器,在鸟类和兽类等恒温动物体外营吸血寄生,凡此都是对体外寄生生活的适应。
我国古代关于蚤类的记载
我国古代关于蚤类的记载,较早的见于东汉许慎所撰“蚤,噬人跳虫”。晋葛洪《抱朴子》亦记“蚤虱群攻,卧不得安”(以上引自世界书局,1926)。后代学者对蚤类形态和生态有进一步的观察和认识,如清人陈元龙(1735)在《格致镜原》中引自《山堂肆考》文谓:“蚤,噬人虫也,黑色善跳。俗云蚤生积灰。亦有雌雄,雄小雌大。俗呼疙蚤……三月蚤多,至四、五月渐衰”(引自李贵真,1956)。赵学敏(1765)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亦记有:“蚤则因土而生,夏季土干亦不甚患”(引自李贵真,1956)。这些记载虽甚简略,但已反映出我国古人对蚤类成、幼期的形态和生态有相当清楚的认识。
蚤类基本形态
蚤类成虫在形态结构上具有昆虫纲的共同特征:身体外杯几丁质的外骨骼,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口器和眼等;胸部由3节组成,各有足1对;腹部由10节组成,其第7~9节变形为外生殖器
蚤的外部形态
图示:猫栉首蚤的颊栉和前胸栉
蚤类的体型一般是偏扁的,但有少数种类,例如营皮下寄生的潜蚤属和固着寄生的角头蚤属、长喙蚤属和蠕形蚤属等,其雌蚤在患有大量卵的时期腹部极为膨大,以致失去原来侧扁的体形。蚤类的身体在昆虫纲中是较小的,一般体长1~3mm左右,但多毛蚤属和狭蚤属等较大,可达6mm,上述膨大的雌蚤则可达8~10mm左右,略大于雄蚤。
蚤类的外骨骼在身体各处形成一系列的衍生物,如:鬃,刺,毛和微刺等。它们通常都是向后生长的,便于在宿主毛发间向前行动。鬃的形状、数目和分布亦各有不同,有的排列较整齐而紧密,例如缓慢细蚤各足胫节后缘者,成为假栉。刺多为宽扁形,其末梢或尖或钝,在一定的部位排列成栉形。常见的在颊部者为颊栉,在前胸背板者为为前胸栉。有些刺较细小,称为假鬃,如不少科的蚤类生于中胸背板颈片内侧者。有些部位具有退化或小型的刺,谓之小刺。鬃和刺大都向后方生长,这是由于蚤类在宿主的毛发和羽毛之间活动而形成的适应。
棘实体表几丁质的延伸无,一般较小而纤细,常是浓密成丛。例如角叶蚤科一些蚤类的腹部第8背板亚背缘内侧的,称为棘丛区(spiculose area)。它们也存在于气门窝中或覆盖于臀板上或成毛刷状列于阳茎的内壁等处。
蚤的头部
图1 猫栉首蚤的电镜头部和胸部侧面观
图2 猫栉首蚤的口器电镜结构图
蚤类的头部和其他昆虫一样,是摄食和感觉的中心。头的形状和身体一样也是侧扁的,多数跳蚤的头部长度大于宽度,只有少数蚤类的头部特别短。跳蚤的头部从侧面看最明显的结构是触角窝和位于其中的触角。以触角窝为界,头部可分为角前区和角后区。角前区有前背方的额、前腹方的唇基和腹方的颊三块骨片愈合而成。其边缘分别称为额缘、口角和颊缘。角前区有眼、鬃、栉刺等结构,口器各部分生于前腹方。角后区亦即后头,其后方与前胸相接,亦生有鬃和突起等结构。
图示:人蚤的头部和口器结构图
a. 头部侧面观; b. 口器的截面图
蚤类的触角
平时是隐藏在触角窝内,并不伸出,这是在宿主的毛发和羽毛间行动的适应。但是雄蚤的触角在交配前可从触角窝中举起以夹持雌蚤的腹部。触角分为3节:基部的柄节、中间的梗节和端部的棒节,棒节最发达,其一般又复分为9个小节。触角主要是感觉器官,棒节上的小凹陷是嗅觉器官。雄蚤的触角除司感觉外还有辅助交尾的功能。
蚤类的眼
蚤类的眼,左右各一,位于触角窝的前方。有人认为蚤类的眼是向腹方移位的单眼,但更多学者认为是退化了的或变了形的复眼。蚤类的眼在不同种类中的发达程度悬殊,从发达的、退化的、变形的,到完全消失的;其形状或为正圆,或为卵圆,以至成梨形;其面积有大小不同,其色素有深浅不等。更有的眼中间有凹,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成窦泡,后部仍具色素,例如细蚤科的眼蚤属。盲潜蚤的眼全部消失,毫无痕迹。
蚤的吸血“口器”
蚤类为刺吸式口器,其主要部分适于刺入宿主皮肤并吸血,形状变成细长,由头部的前腹方伸出。其组成部分包含:
下颚:包括下颚须一对,下颚叶两片,下颚内叶或称内叶,是一对细长的口器)。一般蚤类的下颚内叶中下段有3~4列倒生小齿,营固着寄生生活的蚤类不但内叶发达,小齿亦大而多,其分布从基部直到端部。所以内叶不仅是刺吸的利器,亦有固着作用。
内唇:进行刺入吸血时,先由内叶一伸一缩的动作而形成宿主皮肤的伤口,因为小齿是倒生的,所以一缩的动作在于创伤宿主的皮肤,一伸的动作在于刺入,已达到皮下的微血管。内唇被包于内叶之间,故随之而进入皮肤,吸血是由下颚内叶和内唇这3片共同进行的。唾液由唾道倒入皮肤伤口以后由于咽部的吸吮动作,血液即被吸入。当内叶向中间锁合时,唾道并不完全关闭,部分唾液可以进入外食物道,于吸入的血液相混合,由此开始了消化作用。
下唇位于口器的最后方中央,为一短小基片,是口器在基部的支架,一般不易见到。
舌短小,缩于咽内,外面见不到,唾管通入舌内,并由此通至内叶。
上唇为一小骨片,位于内唇基部的前方。
蚤的吸血“口器”
图示猫栉首蚤的口器电镜结构图
很多蚤类的颊部有一至多根刺排列成栉状,谓之颊栉。其排列方式不一
或为水平(与身体纵轴平行)如栉首蚤属(图a),
或为垂直(与身体纵轴垂直)如细蚤属指名亚属(图b),
或斜列于触角窝的前缘如古蚤属(图c)和新北蚤属,
或极为发达如细蚤属栉梳蚤亚属的。
这些刺的形状,大小和数目各有不同,期末端或钝圆,或甚尖,或呈三角形。还有两根刺互相交叠者如新蚤属(图d)的。蝠蚤科的颊栉位于口角前端的腹缘,所以又称为口前栉。颊栉各刺的名称有一定的顺序,凡垂直排列者,自腹方起为第1刺;凡水平排列者,自前端起为第1刺。
图示:不同蚤的颊栉的排列方式与形状
蚤的胸部
图示蚤的前胸栉(pronotol comb)
蚤类的胸部和其他昆虫一样,由前胸、中胸和后三节组成。每节各有足一对。蚤类的翅在演化过程中已消失,但足发达,能爬善跳。胸部内有非常发达的肌肉是牵引足的运动动力。胸部的外骨骼骨化强,结构紧密,并具有支持作用的内骨骼(形成各种脊)承受着强大的肌肉的牵引力。所以蚤的胸部是整个蚤体的运动中心。
每一胸节通常由背板1块,腹板1块和左右侧板组成。3个胸节的背板分别称为前胸背板、中胸背板和后胸背板,它们的长短比例有分类意义,每个背板的形状以及所着生的鬃和刺各有不同。多种蚤类在前胸背板的后缘有1列发达的刺,称为前胸栉。有些蚤类在中胸背板颈片内侧有若干假鬃,后胸背板后缘有端小刺。另外,各节背板在上述结构的前方均有一或数列鬃,其最后一列为主鬃列,各鬃之间常有间鬃,是一般长鬃未发育或退化者。计数是不计间鬃。
3个胸节各有足1对,相应地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各足的基本构造相同,由基至端一次为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和跗节。各足的基节都宽而扁,特别发达。
图示 与跳跃功能相关的蚤的后足部结构图
蚤的腹部
腹部共有10节。前7节无特殊变化,称为生殖前节,雄性的第8、9两节,雌性的第7~9腹节变形为生殖节,其形态变化多端,极为复杂。第10节为肛节,又称为生殖后节。第8节以后统称为变形节或端节。由于腹部内部器官和外骨骼的功能,它是营养、排泄和生殖的中心。
内部结构
内部结构或解剖包括:消化、呼吸、排泄、循环、骨骼、肌肉、神经和感受器、生殖等8个系统。蚤类和其他昆虫一样,身体外被体壁。体壁内为体腔,体腔内充满流动的血液(血淋巴)。血液即在体腔内各部各器官和组织之间自由运行。由于其中有血液流动故又称为血腔。
蚤类的消化道是一条从口到肛门纵观体腔中央的管状器官。由于来源和功能和后肠三部分。前肠由胚胎时期的外胚层从前端向内凹陷而成,担负着摄食的功能。中肠是由胚胎时期的内胚层发展而来,担负着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后肠由胚胎时期的外胚层从后端向内凹陷而成,主要担负着排粪和吸收水分的功能。蚤类的呼吸系统是气管系统,包括3部分:分布在全身的管状气管、支气管、由这些气管分支深入组织,组织间的微气管和气管在身体两侧通到外界的开口——气门。
图示:蚤的呼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