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台商眼中的“中国制造2025”

题图:视觉中国,未经授权请勿使用
虎嗅注:一位在大陆经商的台湾人,怎么看中国制造2025,这是一个珍贵而有趣的视角。。
张仲生(化名),祖籍山东济南,出生于台湾电子业世家。张仲生没有选择继承家族事业,也放弃了知名跨国投行的丰厚薪水,2015年选择来上海经营自己的连锁餐饮生意。业余时间,张仲生仍热衷于研究国际和两岸经济趋势。
张仲生的家族,曾经历过台湾制造业大变迁的风雨。而他对眼下的中国制造2025,也有自己的感触。
以下内容源自笔者和张仲生的一次下午茶访谈,经整理加工成文:
一、金融支持系统
大陆和台湾的金融支持系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两岸完全不是一个体量级,所以不能简单地做比较。
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雨天收伞”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它们大量的钱都是储户的,它要保障储户安全。在市场去杠杆、整体资金链状况趋于紧张的时候,商业银行在风险系数较高的贷款上会更趋于谨慎。
对于高端制造业,当它(企业)的客户不明确,或是客户的单一性太高,譬如说一家企业的客户就两三家,一个客户就占你订单的七成或者八成,这种情况下,企业风险系数就会很高,商业银行不会喜欢借钱给这样的企业。
以前在台湾,我们投资的一家公司客户一开始只有4家,银行很怕我们的订单会掉,每次借钱要我们付合约。可是我们后来上市柜(编者注:在台湾的股票市场除了大家常听闻的集中市场与店头市场外,还有兴柜市场与未上市交易市场。在集中市场进行交易的被称为“上市股票”;在店头市场进行交易的被称为上柜股票;而在兴柜市场和未上市市场交易的股票,都称为“未上市股票”),公司客户扩张到13家的时候,我再借钱,银行从来没有叫我付过合约。
高端制造,牵涉到国家产业转型,本来就不该是商业银行牵头来做的事情,这件事本就应该是政府风险资金去投入。台湾以前靠政府的力量成立了一家公营金融控股公司叫做“中华开发金控”(编者注:后文简称开发金),开发金有自己的商业银行体系叫“中华工业开发银行”(编者注:china development industrial bank,后文称“中华开发”),还有自己的证券体系叫“大华证券”(grand cathay securities corporation)。
当年谁是这个开发金控的大掌柜?此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刘泰英,台湾人称“太公”。他掌握了全台湾几乎所有高科技产业和新创企业的金融命脉。中华开发是投资银行属性,如果看它过去的持股名单,你会发现台积电、联电、台湾的ic设计、新药等等,全部都是中华开发投的。
台湾还有一家银行叫做“台湾工银”,全称是“台湾工业开发银行”,台湾工银以前是专门针对工业融资。台湾工银跟开发金明确来说是两家,企业如果是需要周转各方面商业操作,如订单借款、贴现还有一些传统业务,可以到中华工银去。企业如果是缺钱,或是要做短长期,像发债、直接金融、我借钱给你、我入股你,或者是间接金融,比如靠你发债,是由中华开发领投。如果你要上市柜,要从资本市场筹资,这类业务由大华证券承接。相当于金融服务一条龙,这个事需要政府牵头。
现在大陆的问题是中小微企业普遍缺钱,根据我的观察最主要是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大陆尚没有建成一个跨全国的信用征信体系,征信存在很大难度
大陆地方太大,企业太多,数据很难形成有效联网。我曾经听大陆的朋友说过,比较早期的时候,有人在一个省借了钱,换个地方他还借得出来。比如说我在上海注册一个公司,我在这边有不良记录,但是跑到西安去,西安不知道你在上海这边其实已经欠了1000万,他仍然能在西安借出钱来。
征信一旦困难,银行就没法搞,搞不好人在哪里都不知道。反观台湾,有一个联合信用征信中心(编者注:后文称联征中心),跟意大利并列全世界第一,所以银行能非常容易掌握企业主的信用,因此在台湾开企业是很容易的,各种审核也非常简单,这个系统非常重要。据我了解大陆现在正在做,但是大陆和台湾完全不是一个体量级,需要时间,这个工程量会十分浩大。
第二个问题是大陆没有专门对标的银行
大陆现在是把中小企业贷款很大一部分推给四大国行或地方银行,由地方政府来主导,或者是由四大国行来主导。可是这个不是地方能做的事,而站在四大国行的角度,它是资金批发商,四大国行的体量这么大,一两百万的贷款对四大国行来讲,没什么特别大的兴趣,站在它们的角度完全可以理解。
所以大陆跑出来了很多的p2p公司,他们的本质是资金零售商。四大国行把一部分资金交给资金零售商,国家有政策,p2p开出来,如果是针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的,符合资格,四大国行一次拨五个亿给p2p,由p2p去负责,那政府给四大国行的政治目标就达到了。可是事实上对这一些p2p公司,四大国行的掌握程度很低。
同样反观台湾,台湾当年成立了一个政策指标银行,它是跨全台湾的一个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银行,叫做“台湾中小企业商业银行”(编者注:后文称“台湾中小企银”)。如果你要贷款,比如超过一个亿以上,不好意思,那你就不是台湾中小企银的客户,他就把你转到大的银行去了,就跟医疗分级分诊一样。你一般的病去诊所,如果碰到大病,你就到三甲医院去,一模一样的意思。你就会发现台湾中小企银,在偏乡(指偏僻的地方)一些犄角旮旯的地方都有据点。
台湾的政策性银行是非常清楚的,交通银行、土地银行、合作金库,然后还有三大商业银行,还有这一些我们常讲的企银,每一个都非常清楚。台湾的三大行库,华南银行、第一银行、还有彰化银行。彰化银行比较像中国农业银行,虽然台湾后来又搞了一个农业金库,但是农业金库和彰化银行的性质类似。大型商业贷款就找交通银行、土地银行、台湾银行,还有合作金库这四家,你把它想成大陆的建农工商就对了,台湾就这四家。
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就是台湾中小企银。我2015年在台湾要办贷款,我的企业是中小企业,我们只办1000万台币的周转金。我到台湾大型“国行”,对方都说你这金额太小了。然后我发现就算大型公有银行愿意借给我,它的利率也会比较高,因为它的管理成本高。当时大型公有银行的利率是4.6,可是我在台湾中小企银借加上政策补助,利率才1.35。利率就是资金的价格,大型公有银行比台湾中小企银贵三倍价格,那我当然去台湾中小企银借啊。
并且台湾中小企银有快速通道,放贷款速度很快。去台湾中小企银借款,你没有物保拿不了资产抵押,你就人保,找人来替你抵押担保。如果你需要的是青年创业贷款,500万以下或300万以下台币做企业原始启动资金,他甚至不要求担保。我当年的餐厅就是在台湾中小企银借的第一笔青年创业贷款开的,但是现在大陆你要借这种这种规模的钱基本上很难,没有办法,借太少了。
台湾为什么会成立台湾中小企银?跟现在大陆一模一样的原因。当年就是因为大型公有银行都觉得政策下达出来,无法执行。当时是80年代,台湾涌现出大量地下金融,叫丙种借款、乙种借款,那时候网络没有那么发达,其实搬到网络上,就是跟现在的p2p一模一样的意思。
二、政府其实一直在努力减税
现在大家都只盯着一件事情,叫做企业所得税,可是中央其实推营改增推得很大力。减税不是只看所得税,营改增其实就在减税。
我尝试讲解一下。比方我过去课税是毛额型,就是说我100元,直接课你17元。针对交易行为课税,我们叫交易税,营业税就是交易税(行为税)。过去假设政府给你直接课个10%,一百块就课你10元。现在改成加值型营业税了,所谓的加值型营业税是我只针对加值课税。
什么叫只针对加值课税?假设我们税率5%,100块是不是课你5块?所以你在进来的时候,交给政府5块,出去的时候假设你以120块卖给下家,你还要跟下家收6块,所以总额是126元,6元怎么来的?因为5%乘120元,然后这个6元实质上进销互抵,所以实质上我真正交给政府的只有1元,现在叫加值型课税。
台湾的营业税体系是全世界前三名,台湾也是双轨并行,全世界都一样。一个叫毛额型的,就是简单粗暴,我不管你加值,100元我直接收你5元。这个是最简单粗暴的,这种税在台湾现在也存在。
台湾会针对什么情况这样课税?首先,单价300万台币以上的消费。譬如说宝马、奔驰,300万台币以上,我们叫做高端营业税,其实就是奢侈税。因为你一次消费300万台币以上的东西,所以我课你10%。这个不是算加值,这是算总额。其次,去酒店消费课你25%,你缴这种毛额型的税,就不会缴到增值型的。所以全世界本来就都并轨,这是第一点,大陆税改很大一部分降税是降在营业税。
第二,我个人认为大陆的税制结构其实更类似北欧。北欧的综合税率有效税率通常都超过75%,所以政府能把你从摇篮照顾到坟墓。大陆政府收的税很多,五险一金、所得税、营业税之类的,所以大陆有效税率非常高,不能拿来直接跟美国对标。因为美国有一个非常大不同——美国没有全民健康保险。美国是靠商业保险的,而中国人有医保。奥巴马搞了一个奥巴马医疗保险(obamacare),是只是针对社会最底层的,不是广泛意义适用全民的。大陆的医保就是针对全民,所以大陆跟你收医保的钱其实是根本不够的,额外还要拿税金去补贴。日本跟大陆比较像,日本有效税率其实也很高。
大家常常拿大陆跟美国来比,其实很不合理。就算真拿美国来比,大陆的税率也不会比美国贵多少,有时候其实是别有用心的人在刻意误导。他们只跟你讲联邦税,他们没有跟你讲地方税,美国的州税其实是很贵的。譬如说美国的营业税,大家现在都只跟你讲美国的税制里企业所得税最高39.5%,可是他没有跟你讲州税。以加州为例,加州的营业税是8.84%,大家自己可以算算。
三、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中国的前途
台湾当年的经济腾飞,其实是搭了两趟顺风车。台湾的原始累积众所周知,当年国民党把大陆搬空,南京、上海的黄金全部搬到了台湾。但是因为当时两岸关系的原因,搬过去的黄金很大部分也是用于国民党在台湾的大量扩军。
第二趟就是1950年~1953年朝鲜半岛战争的关系,美国为了保卫第一岛链加强对台援助,第一波大量印制美元,日本也是这样起来的。后来还有个旷日持久的战争,就是越战,美国再次加大援助,并且工业体系也开始部分转移,开始做垂直分工。婴儿车、鞋子、袜子、玩具这些日用消费品,美国人不做了,所以给了台湾,带动了台湾的第一批工业。其实大陆1978年沿海纺织业、轻工业是怎么样起来的,台湾就是怎么样起来的,只是台湾比大陆早了20年。
但大陆跟台湾不太一样的是,大陆当年接受了苏联斯大林时代的156项工业援助,还有美国的43项工业体系转移,所以大陆有一个相对完整的重工业体系,这个是台湾没有的。现在全世界能够发展全工业品项、全工业链的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只有中国跟美国做得到,并且有这么大的国内市场可以这样搞。而美国产业空洞化,是因为美元霸权的关系,全世界都要赚美元才能买石油。所以大家都在换美元,赔钱我都要跟美国换美元,造成了美国的制造业特别辛苦。
台湾的地缘劣质是,没有像大陆一样广袤的腹地,可以承载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台湾当年也有过低端产能洗牌的阶段,但是岛内没有那么大的腹地,我们转移到福建、浙江、广东去了。你看婴儿车鞋子袜子玩具不是全部都转移到这些地方了吗?像笔记本电脑零组件这样净利率2%~3%的,都转到大陆来了。
这里的关键词是转移。大陆幅员辽阔,沿海的低端制造可以直接转移到中西部去。但是从实际层面来讲,很多企业家不想去西部。这就跟25年前台商不想来大陆一样,那时候两岸的发展落差太巨大了。有人说去西部的都是在北上广深混不下去的才去西部,其实我跟你讲,台湾到大陆来的第一批台商都是在岛内混不下去的。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叫康师傅,康师傅是统一根本不想收购它,已经走投无路了才来大陆。如果本来就做得不错,他为什么要来?跟那时候一样本来在东部沿海做得不错的企业为什么要去中西部?这只能说明不愿意去的企业就不是中西部这一群人所要关注的对象。大陆广袤的土地,本来就是一个可以自我循环的大世界,当年西欧也是转移到东欧和中欧去,大陆现在也是转移到中西部和中部去。你看深圳开始外溢到东莞去了,华为不是把总部都搬到东莞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大陆将来会转移到哪些国家去?答案显而易见。东南亚、中亚这些需要大陆支持的地方,还可以转移给非洲的那些小兄弟。大陆把一个很小的产业丢给它,那个国家就会活得很好。现在很多企业家担心出海投资的资金安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