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匆匆八年。这个人,你还记得吗?
八年前,他化名行善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更成为一座城市的传奇。他的一桩桩善举令人津津乐道,他的真实身份引起各种猜测,但谜底一直没有揭开。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爱,却已播撒到天涯海角。”这是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对这位行善者的诗意描述和高度赞誉。
这位行善者就是汕头人“关微”——2007年广东省十大新闻人物之一、广东省希望工程15周年个人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关微”化名行善的线索最早是我发现的。当年,我任职的新闻单位和众多媒体同行多次追踪报道,但他谨慎低调,一直隐身人海。不过,后来我却在非常巧合的情况下得知他的住所,还成为他的好朋友。
八年来,作为唯一知道这位行善者真实身份的媒体从业者,我一直为他保密,但今天我却不得不打破沉默,要把他的更多事情告诉大家。
促使我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是:这位行善者的人生轨迹发生很大改变,他的事业跌入谷底,他的家庭深陷困境,至今非但没有转机,而且到了几乎无法维持的地步。
作为一名媒体从业者,出于真实、客观、完整记录的职责,我必须把一位新闻人物的过去和现况原原本本告诉公众;作为“关微”的朋友,我焦虑担心他的处境,则应该尽最大努力为他寻求外界的支援。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后来,人们又阐发出另一句话——“助人者,人恒助之”。
正是这句话给了我一些信心,促使我写下以下文字,为这位曾经无私助人的行善者寻求各方的帮助。
(广东省青基会寄给“关微”的纪念画册)
当年的寻找
记得非常清楚,我和“关微”初次见面是2005年10月28日。
当天,汕头电视台《今日视线》栏目组接到一位男子的电话,他表示要捐款给节目刚刚报道的两位贫困小患者,希望工作人员为他提供一个汇款帐号。当工作人员告知尚未设立账号、能否劳烦他亲自送到电视台时,他思考片刻,爽快地答应了,并约工作人员在电视台附近的公交加油站接收善款。
当时我是栏目制片人,很想和这位捐款人见见面,就叫上主持人英子一起前往。
在加油站门前,我们见到一位衣着朴素、外表斯文的中年人。攀谈中,他自称姓“关”名“微”,称他为“关先生”便可。
寒暄片刻,他便把一个装着现金的塑料袋递给我。话语虽然不多,出手却十分大方,这笔钱是三万元。
“关微”留下我的手机号码,此后,每当想向节目报道的对象捐款,他总是打电话约我到公交加油站门前接收。半年时间,我先后五次从他手中接过10.7万元善款,转交给五个亟待援助的市民家庭。
(2005至2006年,“关微”援助了《今日视线》报道的多位求助者。这也是《今日视线》初期接收到的最大额捐款。)
在与“关微”的接触中,我发现他总是小心翼翼将可能暴露身份的线索隐藏起来。比如,每次捐款前,他总是将自己的汽车停在另一个地方,然后换乘别人的摩托车过来加油站;再比如,我多次邀请他到单位坐一坐喝杯茶,他每一次都礼貌谢绝。他解释说:点滳心意,能帮点小忙,微不足道,能唤起大家共同关心微弱群体便足够了。我也因此明白他化名“关微”的用意。
“关微”助人的慷慨和行事的低调形成反差,更让我钦佩和好奇。
2006年底,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来汕头采访报道民间的慈善事业,我向编导哈敏讲述了“关微”的故事,他兴趣甚浓,双方决定联合展开一次“寻找关先生”的报道活动。
在这次报道活动中,经过深入挖掘,我们找到多位曾经与“关微”有过联系的知情人,由此发现“关微”更多的善举。
这些善举就包括:连续多年捐资支援本地贫困学子上大学、出资为受灾农户翻修房屋、定期为广东省内多名孤儿提供生活费等等。
最让我们意外的是:“关微”还通过广东省希望工程办公室,捐资97万元在韶关、清远建设了三所希望小学。他行善的足迹甚至远及西北地区——他与宁夏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设立的助学基金已经资助了数十名少数民族贫困生上大学。
(“关微”的汇款单,款项由龙湖综治办接收,用于支援受灾农户翻修房屋。)
我做过统计,仅从2002至2006年,以“关微”名义捐赠给社会组织和困难群体的善款就达到两百万元以上,但所有接收善款的个人和单位都不知“关微”是谁,只知道他一直关注媒体报道的各种求助募捐信息,每当有捐款意向,他就打电话联系,再通过银行汇来款项。
(“关微”向汕头特区报社汇款,捐出六十多万元用于助学。)
2007年,《南方日报》记者看到相关报道后来汕采访,我因为和“关微”有过数面之缘而成为采访对象,随后,《南方日报》刊出《行善者“关微”,你在哪里?》、《行善者“关微”的精神世界》等文章。
“关微”善举开始引起广东省委高层的关注。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汪洋评价说:“‘关微’是新时期广东人精神的象征”。此后,海内外媒体更是广泛刊发“关微”的事迹报道。
“关微”事迹被披露后,互联网上不乏赞美的声音,还有人发出“向关先生致敬”的帖子。对他匿名行善的原因,网友则多有猜测,有人认为他怕出名怕惹麻烦,有人认为他身份特殊不便透露,还有网友认为,“关微”内心应该是有一种侠客情结。
记得当时我最认同第三种看法。“侠”是中国古老的文化符号,侠的形象深入人心。侠者不一定就要熟谙武艺、身怀绝技,只要有赴人厄困、救人危难的情怀和举动,便可称为侠者,而侠者最典型的行事方式便是李白说的“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意外的碰面
对“关微”善举的探寻和了解,深深影响着我对社会慈善事业的认知,不过,出于理解和尊重,我一直不愿对他的身份刨根问底,当然,我也不大可能通过其他途径获知他的身份秘密,因为除了捐赠、接收善款的碰面之外,我的工作和他的职业没有任何交叉,在一个五百多万人口的城市,不期而遇更是一种很难发生的小概率事件。然而,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却恰恰发生了。
那天是2007年的中秋节。
当晚,我在小区附近的马路散步,走了一圈后,正要经过小区的停车场出入口。这时,我看到一位中年人端着一盘月饼和水果走进岗亭,送给值班保安员。保安员稍作推辞,愉快地收下了。
一开始我只是觉得这位业主对保安员真不错,留意了一下,不过,突然又觉得这位中年人似曾相识。当他回过头的时候,我终于反应过来——他正是那段时间各家媒体都在报道、追寻的“关微”。
虽然有一年多时间没有见面了,但微白的头发、清瘦的面容,还是很容易认出来。“关微”当时也十分惊讶,但他很快就释然了,笑着说他就住在这个小区。
来去无踪的“关微”竟然是我的邻居,彼此住所的直线距离甚至超不过两百米。而我在这个小区已经居住了4年!
漫画家几米说:“人生总有许多巧合,两条平行线也可能会有交汇的一天。” 其实,我和“关微”的“交汇”早就发生了,只不过那几年彼此都太过忙碌,家反而成了来去匆匆的地方,所以才一直貌似平行。
此后,我和“关微”多有来往,因为性格爱好相近,也因为对许多社会现象有着同样关切,我们成为好朋友。交往中,我对他的人生经历、家庭情况以及行善动机有了全面的了解。
“关微”的人生经历带有一定时代印记:他曾经下岗失业,一度困顿潦倒,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才开始创业,销售工业原料。
“关微”回忆说,创业初期,他在没资金、没人脉、没经验的情况下,一度经营得非常艰难。
那段时间,他每天都开着摩托车忙着进货送货,厂家随叫随到,经常顶风冒雨,中午则根本没有固定的吃饭时间。由于劳累过度,他曾经虚脱晕倒在去送货的工厂里。
“关微”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很幸运地得到厂家的信任和帮助。到了2002年,他的生意开始步入正轨,经济日趋稳定。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有力量去救助一个个陷入困境的人。
从他委托我保管的一大叠汇款单,可大致窥见他捐款的流向:
2002年初,他便向广东省希望工程办公室汇去一笔笔善款了,接下来的几年,他继续加大力度向社会捐款,其中部分是对特定对象的救助,部分是参与助学活动,后来又开始捐建希望小学。
不过,源源不断的捐款却并非基于雄厚的财力。事实上,即便在生意最红火的时候,“关微”的真实财富也与外界的猜测相距甚远,因为直至2002年底,他才购买商品房,改善了全家的居住条件,后来,也是直到三所希望小学的款项全部落实,他才能够积攒资金,购置了一处商铺。
广东省希望工程办公室的谭小莲回忆说:“关微”每捐建一所希望小学,款项都是分成好几次汇过去的,当时她看得出“关微”手头并非十分阔绰。“关微”也承认,在需要支出较大款项的时候,他往往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攒、筹集。
正是这点点滳滴的积攒,汇集成滋润他人的涓涓甘泉,转化为助学扶贫的源源力量!
(“关微”连续多年向希望工程汇款,总计110多万元,用于助学恤孤及建设三所希望小学。收款人谭小莲是广东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关微”真实的经济状况让我意外,更让我意外的是,他频繁向外捐出资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的家里人竟一无所知。
2007年底,“关微”获得广东省希望工程15周年个人突出贡献奖,希望工程办公室给他寄来纪念画册,与此同时,多次获得他资助的中学生林雯雯也委托《今日视线》栏目向他送去一封感谢信,但他收到画册和信件之后都没有带回家,而是交给我保存。
“关微”说:他不愿意让大家知道他所做的这些事情,就算在家里也不例外,他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过平静的生活。
他认为,有能力帮助他人摆脱困境,自己精神上便得到了充实,做这样的事源自人的本性,微不足道,所以无需宣扬。
但到底又是什么样的因素,让“关微”把行善看成自然而然的事呢?
2007年,他通过短信回答了《南方日报》记者几个问题,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我们这代人,40多岁,处于中年期,无论是经济上、事业上,还是生活上都比较坎坷,经历过很多社会变革,受苦也较多,所以更知道人在痛苦中的滋味。”
这是“关微”向外界透露自己人生经历的唯一一段话,从中也可以隐约了解到他行善的动机。不过,“关微”提及的是一代人的坎坷,他并没有将自己特殊的坎坷告诉大家。
“关微”告诉我,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双亲,所幸的是,那时候的社会救助机制比较健全,每个月他都能领到政府发放的抚养金,成长路上,他也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照顾。所有这一切,都让他充满感激,铭记于心。“体会到寒夜里的温暖多么可贵”——这是“关微”的原话。
我也一下子明白,为什么他总是把孤儿作为重点救助的对象——无论是抗非英雄邓练贤烈士救助过的困境儿童,还是清远佛冈的孤儿兄弟,都得到他的全力扶持。他把这些孩子生活、上学所需的费用全部包揽下来。
从这些孩子身上,他应该是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
(2007年以来,共青团汕头市委成立了“关微”青少年心理阳光热线等机构;广外大学生则组建了“关微”志愿服务队。)
“关微”的困境
事实上,从2007年起,“关微”的生意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而且引起事业衰退的原因不止一个。
一直以来,他的原材料都供应给本市一个传统行业,近年来,这个行业产品的出口内销出现萎缩,效益逐年下降,自然也影响到“关微”的原材料销售。从高峰期每个月十多万元的利润,发展到后来每个月不足十万元的销售额,“关微”商铺的经营步入寒冬。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谋求过转型,希望成立一家生产原材料的工厂,但建厂所需的三、四百万元却成为最大瓶颈,因为他手中的积蓄大多捐赠出去了,再也拿不出这么多的启动资金了。
从2007年到2012年,“关微”投资股票又遭受重大损失。
一个早已看淡名利的人为什么会在股市上泥足深陷呢?
“关微”告诉我,在2007年全民开户炒股浪潮的影响下,他本希望通过股票投资来增加一些收益,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当时他一直相信股市能向好,但事与愿违,一笔笔资金都如同投入无底洞。到2008年底,他所有的积蓄基本在股市上输光了。
更致命的是,当资金流动出现困难之后,他又开始向外借债,其中还有一部分属于私人高息借款,当利息滚起雪球,他的经营更是入不敷出。
从2013年起,我得知情况后也想办法来帮助他解决资金问题,协助他在银行办理正规贷款,希望能将他的高息借款全部替换成普通利率贷款,但由于前期借款太多,这些努力仍无法扭转局面。
目前,每个月各种借款的利息高达近十万元,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的房子、商铺此前全部抵押出去,他已经资不抵债了。
“关微”陷入的是无助的境地,但他还在继续向外捐出资金。
2013年,在南京长江大桥救助轻生者的陈思每个月仍固定收到“关微”5000元的汇款,“关微”对他的资助已经持续了7年,总额40多万元的善款免去了陈思的后顾之忧,让他可以一心一意留守在大桥上救人。每当救下一个人,陈思都会通过短信向“关微”描述整个过程。
(“关微”先后向陈思“陈后军”汇款40多万元,用于救助自杀者。)
直到这个时候,“关微”仍然不甘放弃这项救助生命的善举。经我再三劝说,他才同意停止这笔捐赠。随后,我向汕头市公益基金会提出申请,基金会接手了这项爱心事业。
(长期在南京长江大桥救助轻生者的志愿者陈思)
本人的呼吁
近十年来,经常有人向我打听“关微”是谁,也有多位市民向我提供线索,透露自己身边的某某人做了许多善事,应该就是“关微”等等。每次碰到这样的事,我都为朋友“关微”骄傲,深感他行善产生的积极社会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然而,当我翻出“关微”托我保存的感谢信、纪念册和汇款单时,我却想到他所面对的债务、利息以及经营的困难,更为他急转直下的人生境况而嗟叹。
今天,曾经无数次仗义疏财的“关微”已变成一名左支右绌的负债者。他的人生信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让人印象深刻,但曾经期望兼济天下的他已耗尽全部积蓄,甚至无法独善其身了。
除了市场外部环境的因素之外,“关微”生意失利显然有他个人的原因:他对经营困难缺乏预见性,投资股票理性不足,高息借款又导致他深陷泥潭、无法自拔。从他的身上,精明的企业家应该能读出不少教训。
但我更想说的是,作为一名隐姓埋名、不计回报的行善者,“关微”从来就不是一个精明的人,他甚至不具备积谷防饥的意识,不懂得行善须量力而为。
我们或许只能说,他的利他过于纯粹和彻底,以至于透支了自己的能力,而当我们为道德滑坡、为人情冷漠伤怀的时候,又能否感受到这种纯粹利他的稀缺和可贵呢?
此刻我深知,市场自有市场的规则,不能夹杂太多感性成分,所以经营失败的责任和后果,“关微”理应承担,但作为一个社会,却不能缺失爱心和善良,坐视一位曾经无私助人的行善者彻底陷入无助境地,所以,我深感自己有义务将“关微”的现况告诉大家,代他发出求助的呼吁。
我呼请社会慈善组织以及有能力的企业家向“关微”伸出援手,助他渡过目前的难关。而我所请求的这种帮助是有限度的——并非请求大家帮他偿还欠款、摆脱债务,而是请求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或者提供某种商业机会,让他可以重新开始自己的事业,再凭借拼搏去偿还各种欠款。
古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虽然不是因果论者,却很期待这样的论断能在“关微”身上应验,因为一名具有标杆意义的行善者如果能在众人帮助下脱离困境,必然能激励更多的人投身慈善事业。
当然,结果也不一定能如我所愿,但正如特蕾莎修女说的“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我相信,行善者“关微”早就到达这样的精神境界了。
所以,无论未来将面对什么,“关微”都不会后悔曾经付出的一切。
所以,无论“关微”能否获得帮助,我们仍要坚信——“德行善举是唯一不败的投资。”
爱心不败!祝福“关微”!
陈彤波
本人从事媒体工作21年,曾获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只为取信于读者,无炫耀之意)。本文是以个人身份发出的。有意支援“关微“”的人士请通过电子邮箱:tqlnctb@163.com或电话:15767940363与我联系。在此先致谢忱!(本文转至老农,作者陈彤波)
好人有好報,希望全社會動員起來,大家都盡一點微薄之力,幫助關先生度過這個難關
为什么做好事时媒体到处报道,到了穷困潦倒时我们的今日视线在哪里
好人必有好报。加油!关先生。
关微需要渔不是鱼
天佑好人,关先生雄起!
为什么不直接发起众筹呢?把微小力量凝聚起来,共同帮助回报关先生。好人理应有好报,愿他平安幸福!
好人一生平安,社会和政府应该给予扶持帮助。
希望作者可以透露更多具体的信息,比如关先生经营的是何种材料,经营方式是什么等等。这样也方便其他人提供帮助。
富则兼顾天下,穷难独善其身
愿厚德之人有好报
关先生从事原材料供应,如果能政策支持引导就能走出经营困景。
点赞
汕头人几乎都知道“关微”
愿 “关微”一切顺利。。
好人总会有好报的
愿能早日度过难关。
post_deleted
好人必有好报大家为关先生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