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唯一一位“不当将军当农民”的开国将军甘祖昌(左一)
中国江西网-萍乡头条讯 记者万炳全报道:9月19日上午,由中共萍乡市委、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莲花县委、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甘祖昌、龚全珍同志回乡60周年纪念大会,在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甘祖昌将军家乡)隆重举行。当日,记者获悉,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清廉一辈子,20个鲜为人知、感人肺腑的微故事,让广大党员干部心灵受洗礼。
甘祖昌将军,1905年出生于沿背村一个贫苦农民之家。先后参加了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出生入死、数次负伤,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7年8月,甘祖昌将军毅然解甲归田,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家乡建设,奉献一辈子、劳作一辈子、清贫一辈子;将军当农民,甘部长是新中国第一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赞扬,成为一面精神旗帜。
第一个故事:八粒蚕豆渡饥荒
讲述人:李谷成
1934年“左”倾错误路线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失利。红军突围西征。当时甘祖昌所在的湘赣兵工厂被编入红六军团工人连。军号声声震天响,军情紧急,甘祖昌没时间和家人告别一声就踏上了万里长征的征途。长征开始时,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部队大“搬家”,兵工厂把制军火的笨重机器都扛上了,因此行动速度十分缓慢,不但要躲避敌兵的追击,还得要隐蔽行踪,防止敌机轰炸。当时甘祖昌是工人连的司务长,行军时打前站,全厂上下工人的食宿都得由他解决,他两手空空,最困难时身上只剩下每人平均八颗蚕豆,如何才能保证全连人不被饿死,甘祖昌用尽了心思。首先派人到各处去打听消息,向群众购买粮食。同时请教当地群众,有哪些植物可以拿来充饥。有些野菜有毒,只好自己先尝。有一种观音土,据说可以食用,但是由于行色匆匆,连这种土也很难找到。甘祖昌动员战士们,把皮带、皮鞭子都拿出来,扯碎了和蚕豆一块煮,暂时止饥。通过这种办法暂时解决问题,保证了全连人没有一个饿死。
第二个故事:精打细算
讲述人:原乌鲁木齐军区军需部部长郭维城
1949年春,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后,担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的甘祖昌心情格外沉重。如何解决新疆人民解放军20多万人和4万多劳动人民的衣着供应,使新疆部队建设边疆,屯垦戍边的繁重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司令员王震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甘祖昌,问他有什么主意?甘祖昌说:“现在供应不足,经费困难,需要勤俭办一切事业。我琢磨了一下。全面实行节衣缩食的缩减法,除了粮食执行军区已规定的节约指标外,被服也要实行节约。军服标准,人年2套军衣,节约1套,2套衬衣,节约1套,人年1套棉衣,改为2年1套,袜子筒缩短2寸。军服制式也可改变,军衣口袋4个改为两个,衬衣领子翻领去掉,鞋子帽子不用里子。按20万件计,衬衣节布10万尺,单衣节布30万尺,合计40万尺,合人民币1800万元。”
“好,太好了!”王震同意了这个方案。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甘祖昌宣布:各工厂一律实行8小时工作制,供给制改薪金制,按劳取酬。甘祖昌和被服厂缝纫技师一道,设计军服改制方案。一次他拿出一块布,让几个缝纫师傅裁一顶解放军帽,缝纫师傅怎么也裁不出来。甘祖昌顺手将自己头上的帽子摘下来,拆开做样板,只是简单的一画,一顶解放帽就裁出来了。缝纫师傅感动的说:“甘部长,原来你是裁缝出身,佩服!”甘祖昌笑着说:“我是种田人,从未学过裁缝。现在国家经济困难,我们应该想方设法为国分忧啊!”
当时剿匪任务很紧张,为配合剿匪,甘祖昌又接到了赶制5000件皮大衣的任务。预计日生产40件,5000件皮大衣130天可以完成。裁剪技师孙永福,精打细算,裁剪20件皮大衣,可节约7张皮子。甘祖昌一算账,每20件皮大衣节约七张皮子,5000件皮大衣就可多生产皮大衣375件,这笔账使他异常兴奋,于是大力推广孙永福裁剪法,再掀起生产热潮。原计划日均生产40件,实产日均达到50件,提前30天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产品质量实现创优。保障了1950年剿匪部队17种防寒服装和帐篷100顶的供应。为新疆全部剿灭土匪立了大功。
第三个故事:对评军衔有“意见”
讲述人:龚全珍
1955年冬评级别,授军衔。个别老师对级别不满,闹起了情绪,声称不达目的不上课。我当上了教务处副主任,工作感到棘手。周末我见了祖昌,就和他谈论起评级别的事。
他问我对自己的级别有没有意见。我说没意见,我们八一子弟学校有8个大学生都是评连级、副连级。我是连级,所以没意见。
祖昌突然很严肃地说:“我对我的级别有意见!我还要向上级反映。”
我瞪大了眼睛,感到十分惊奇。祖昌看着我,接着说:“我有意见,蛮大个意见!评级别是根据德、才、资三个条件,后勤的同志给我评师级,我怎么够得上师级的条件呢?”接着他话题一转,问我:“你们学校有个老管理员吧?”
“是,有。他也是个老红军。”
“他的资格可老呢,他是湖南平江农民暴动时跟毛主席上井冈山的。他是个什么级?”
“是连级。”
“是喽!还有总务主任老周。”
“周主任也是老红军。”
“他是个劳苦功高的老同志。长征时他背金子、银元,几万部队的伙食费,全在他身上背着,白天背着行军打仗,晚上背着睡,一直背到陕北。他是个什么级?”
“是营级。”
“是喽!和他们比,我的意见是,给我评个连级就够了,顶多评个营级。可是,后勤给我评师级,到中央批,又批了个准军级回来了。我能没意见吗?我又向中央提意见了。”
噢,祖昌的意见是嫌评高了,我们这些人却是嫌低了。和他们这些久经考验的老同志比,我们只能当个战士,从头学起。我们既无功劳也无苦劳,只是多念了几年书。可是我评了个连级竟受之无愧,相比之下自己的思想觉悟岂不是太低了吗?
我默默无语。想着,一遍遍想着。我和祖昌相比,思想距离还是很远的,我的思想境界是很低的。评个连级,不但没意见,还沾沾自喜。可是比起那些为革命出生入死的老同志,我有什么条件能评上个连级呢?
第四个故事:不当将军当农民
在革命战争时期,甘祖昌将军曾多次负伤,其中3次重伤。建国后,1952年春,时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的甘祖昌到郊区检查工作,由于回程时,木桥被敌特破坏,甘祖昌乘坐的车子翻到十米多深的河里,他身负重伤。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他外伤痊愈,却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
1953年以后,甘祖昌的脑震荡后遗症经常发病,治疗和修养也不见好转。从1955年开始,他每年都向组织打报告,要求批准回乡务农,说:“我自1952年跌伤后,患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不能再做领导工作了。但是我的手脚还是好的,请求组织上批准我回江西农村去,去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贡献力量。”但他的申请没被组织批准。1957年8月,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到新疆检查工作,甘祖昌再次当面向同是江西籍的老乡萧华提出要求和申请,组织上终于批准了他的回乡请求。
第五个故事:甘伯伯为我交学费
讲述人:沿背村村民刘梅兰
甘祖昌伯伯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建江山电站时,我还小,只有12岁,跟着大人后面担沙,看到甘祖昌伯伯跟一个普通农民一样,晒得黑不溜秋,穿的衣服都是差的,有好多补丁,吃的也是跟我们一样,劳动中干劲最大,休息最少,根本不像一个将军部长。我印象最深的是,甘祖昌伯伯对我家特别关心。我父亲叫刘炳如,是一个木工,那一年在建电站时砸断了手脚,不能劳动生产,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甘伯伯经常到我家问寒问暖,我读书没有钱交学费,他就做我爸爸的思想工作,叫龚全珍阿姨亲自上门为我送来了学费,一直交到初中毕业,使我终身难忘。
第六个故事:精打细算建房子
讲述人:沿背村村民甘干昔
1957年,甘祖昌回乡当农民,和两个弟弟同甘共苦,三家人住在老房子里。到了1961年,小孩渐渐长大了,老房子住不下,他就用从新疆带回来的钱,买来砖瓦木料,在老屋旁准备建房子。我与甘祖昌是同辈,我叫他老兄,这栋房子是我建的,他建房子时处处想到节约。我是泥水匠,当时他找到我说,我现在开了点荒,基本上解决了三家人吃饭的问题,现在我想建几间房子,当时我说,要建就建大一点的房子,至少要一丈一一间,他说首先是要吃饭,要节约,不要建这么大的房子。他自己设计图纸,结果就建成现在的这个样子,很小一间,像一个仓库。他对自己的事精打细算,而对公家的事却毫不吝啬,那一年正准备动工建房时,生产队长说建仓库缺少材料,要向他借,他二话没说就同意了,自己的房子到第二年冬天才开始。建这栋房子时都是自己打砖装的窑,他不准家人在农田里打砖,而是在山上打黄泥砖。为了节约,他要家人用大砖架作砖,说是用小砖架作砖浪费。砌墙用的灰浆,只有一米多一点高的墙基是用石灰浆砌,其余的都是用黄泥浆砌的。当时县民政局领导找到甘祖昌,要按规定给予甘祖昌建房子补贴,他谢绝了民政局的帮助。房子因缺钱缺材料,分两次到第三年才建成。为了节约,房子的窗户上都没有装上玻璃,而是用农用薄膜纸。有一年冬天,一位省委领导来拜访甘祖昌,看到房子窗户还是用塑料薄膜来保暖,然后提出要帮甘祖昌装玻璃。甘祖昌说,我也是一名社员,衣食住行不能特殊化,其他社员家都装上了玻璃,那么我就装。后来,直到甘祖昌去世,窗户都没有装玻璃。
第七个故事:继续革命的老黄牛
讲述人:沿背村村民李伏林
我是个木匠,从小跟哥哥做徒弟,65至68年我当了民兵连长,后来又当生产队长。1965年动手修建江山陂时,我在村里当民兵连长,亲眼目睹甘祖昌将军带领群众兴建江山水库的事迹,深受感动,他带头捐款,吃住在工地上,在他的带领下,江山水库一年就建成通水。他一心为公家,什么都是亲自动手:茶叶场是他一锄一锄挖出来的,修江山水库,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担卵石。他亲自跑上跑下办起了煤矿、电站、水泥厂等社办企业,为社办企业他付出的心血最大。所以我认为,实际上甘祖昌他回家不是当农民,而是继续革命。他实事求是,最反对夸夸其谈,弄虚作假。文革时期,极左思潮影响到农村,人们吃饭睡觉都要做“早敬”、“晚敬”,他坚决反对,他说,毛主席要我们“抓革命,促生产。”我们坚决不能搞那些形式主义。
第八个故事:修建“快省陂”
甘祖昌将军回来后,一心为公,一心为民,以身作则,大公无私。1965年甘将军60岁时,我当民兵连长。有一天他找到我交谈,说看好了地形,要在沿背河螺形滩上边建一座拦水陂,解决村里农田干旱的问题,陂的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快省陂”,意思是既要快又要节省材料,要我带头组成民兵突击队,在一个月内修建完工。接受任务后,突击队的民兵热情高,干劲大,甘将军也跟我们一样,起早摸黑,吃苦在前,搬石头,砌砖头,刚砌上去的石头经常被水冲去,反复多次才能砌好一段,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结果20天就完成了任务。在建“快省陂”时,他处处想到群众的利益,原计划建筑一米多高,隔两米作一个磴,但这样如发大水,就有可能淹没沿背村,为了不影响沿背村民的利益,他主动提出将陂降矮40公分。那天下午5时左右胜利完成任务,大家正准备散工回家,甘将军叫我组织大家开个会,总结表扬吃了苦的人,他叫我买来3包香烟,分给大家每人一根,他讲完话后,从口袋里拿出1300元现金,交到我手上,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用它买水泥搞建设。”我们都很感动,大家说:“大伯,你天天跟我们一起累力,还出钱,真是了不起。”那时沿背村的风气好,都受他的影响。
第九个故事:奖筹粮的故事
讲述人:甘祖昌外甥、坊楼镇退休干部李昔林
舅舅为乡亲们做事业的时候,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不但节省,甚至可以说非常吝啬。他吃穿住行标准非常低,从来不吃超过一块钱的东西,衣服是补了又补。但是,他对贫困老百姓很大方。在三年困难时期,他每年都会饲养10多头猪,但是从来不会宰杀。到了年底,就将猪卖给国家,去还苏联外债,自己过年都没有肉吃。那个时候,国家会对卖猪农户奖励一些奖筹粮,他都把奖筹粮放到大队仓库,哪个老百姓有困难,就可以去申请。记得我大女儿刚出生的时候,我家里也非常困难,常常吃不饱饭。舅舅看到我女儿瘦得皮包骨,非常关心我,破天荒地让我也吃了奖筹粮,我记忆很深。
第十个故事:我与甘将军出差
讲述人:莲花县交通局退休干部谢稳玉
1975年我在县计委工作。11月11日,国家计委打电话给甘祖昌,要他参加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是余秋里秘书谢荣华打来的,他说我不参加,第二次又打来电话,他又不答应,第三次谢秘书打电话说,你在全国人大会上提出要在湖南茶陵建铁路的提案,我们要听听你的意见。听到这个问题,甘将军连忙说:“这个意见是我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