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化市场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阶段,经过多年的建设,二、三级医院已基本普及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小型医院的需求亦然强盛,而且随着科技和医疗行业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升级需求也很旺盛。国家将投入数百亿资金进行医疗平台、基础数据库和专用网络建设,同时地方政府还将有配套资金的投入。我国医疗信息化的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一、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从下表可以看出,2015年,我国卫生技术人员80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00万人,注册护士328万人。
2003-2015年中国医疗机构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呈波动变化。其中,2003-2007年逐年下降;2007年后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2015年达到6%,为近年来最大值。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卫生投入的比重在不断提高。
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分析
数据显示,2008-2014年,我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市场规模逐年递增,且增速保持在20%以上的较高水平。2014年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约为264.62亿元,同比增长21.22%;结合近年来我国医疗信息化发展, 2015年的市场增速在20%左右,市场规模在318亿元左右。
数据显示,2008-2014年我国医疗信息化硬件市场规模逐年增长,2011年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达到100.95亿元,2014年的市场规模约在190亿元左右。结合2015年总体预测数据及近几年医疗信息化软硬件规模比例,2015年我国医疗信息化硬件市场规模接近230亿元。
二、我国医疗信息化产业市场状况
1)我国医疗信息化整体市场规模
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公共卫生投入的增加,近年来医疗信息化市场的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已经连续5 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远高于全球市场5.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总体市场规模增速较快。据idc 统计,2010 年我国医疗机构信息化投入占收入比重约为1.1%,投入总额为114.1 亿元。而同期美国医疗机构信息化投入占收入比重则为3-5%,投入总额超过160 亿美元。结合发达国家医疗机构信息化进程,idc 预测,至2015 年,我国医疗机构信息化投入占收入比重有望提高至1.5%,投入总额将达290.2 亿元,2017 年将达336.5 亿元。
依据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规划,未来五年,我国县级以下基层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投入将进一步加大,大中型医疗机构的数字化医院建设和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将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扩展,并逐步启动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这些均将成为我国未来医疗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
2)我国临床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规模
cis 系统作为医疗信息化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规模同样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趋势。目前,cis 系统仍以大中型医疗机构为主要市场。随着各类子系统之间的集成需求逐渐显现,大中型医疗机构的全院数字化集成平台建设需求将快速增长,而国家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将直接带动基层医院临床医疗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增长。据idc 统计,2012 年度,我国cis 系统总体市场规模为16.15 亿元,同比增长24.71%,2008 至2012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8.40%,已超过his 系统,成为医疗信息化第一大细分市场。根据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统计,2007 年我国医院建立了手术麻醉信息系统、心电重症监护信息系统和手术室信息系统的分别为10.13%、10.44%和8.07%。我国cis 系统的市场覆盖率仍较低,仍具有较大成长空间。idc 预计到2015 年,我国临床信息系统市场规模将达到29.70 亿元,2017 年将达到44.64 亿元,市场规模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
3)我国电子病历市场规模
目前,我国cis 系统实施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影像、检测、诊断等基础应用系统逐步完备,但是大多局限于专业科室业务应用,在应用过程中存在数据标准不一、信息集成困难等问题,需不断地升级并逐渐集成为全院级信息系统。同时,心电管理系统、手术室管理系统、传染病管理系统等新的临床应用系统不断涌现,进一步增加了业务应用系统信息的管理难度。在应用系统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如何将科室级应用系统整合联通,构成全院级别的信息平台将成为建设数字化医院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电子病历系统,科室级应用系统采集的临床数据才能够归集到医生、护士业务终端,并为临床路径管理、住院系统管理等医院业务单元提供数据联通平台。因此,电子病历系统现已成为医院临床医疗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的核心系统。
同时,应用电子病历也是我国推进医疗改革的关键措施之一,电子病历以患者为中心,全面记录医疗信息,是临床治疗路径管理的基础,也是居民健康档案和医保支出情况的主要信息来源。标准化电子病历及其为核心的新一代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是实现居民临床信息区域共享和医疗资源协同服务的基础,不仅能保证居民健康档案“数出有源、数出有据”,还有助于落实、规范临床治疗路径,提高医疗救治水平与应急指挥能力,实现医疗过程监管,提升国家医保支出效率。近年来,为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配合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我国政府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电子病历相关政策法规,促进电子病历的推广和规范化发展。2010 年2月,原卫生部发布《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对电子病历的建立、使用、保存和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2010 年10 月,原卫生部发布《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方案》,在北京、上海、厦门等22 个省(区、市)选取189 家医院开展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现阶段,电子病历系统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三级医院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并逐渐向二级医院以及欠发达地区的三级医院渗透。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电子病历作为临床医疗信息整合集成平台的作用将日益突出,市场需求将快速增长。
截至2012 年1 月,我国32.1%的二级以上大中型医疗机构初步建立了具备基本功能的电子病历系统。在医院内部、区域内医院之间以及跨区域3 个不同的维度都有所突破。但是,具备基本功能的电子病历在数据集成、信息反馈、医嘱闭环管理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据idc 统计,2012 年,我国电子病历系统的市场规模4.86 亿元,同比增长28.45%,2008 至2012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3.52%,是cis 系统中增速最快的子系统之一。预计到2015 年,我国的电子病历市场规模将达到9.47 亿元,2017 年将达14.70 亿元。
根据原卫生部电子病历评级规范,高级别的电子病历并不仅满足医生日常诊疗需要,更要作为医疗机构临床信息管理的平台,实现整合其他应用系统的作用。由于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个体差异较大,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往往需要经过方案论证、需求分析、个性化定制、全院综合测试、后续应用调整等一系列工作,其建设实施难度远大于一般应用系统。即便在医疗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美国,截至2009 年末,仍有54%的医疗机构不能达到临床信息闭环式管理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由此可见,我国电子病历系统市场需求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断释放、稳步提升的趋势。
目前国内信息化解决方案规模最大的仍是医院信息系统,主要集中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其次是临床信息系统,2014年的规模为18.55亿元。从增长变化来看,区域医疗信息化呈现出较快增长态势,2014年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规模为19.15亿元,同比增长39.37%。
我国拥有巨大的医疗机构保有量,在经过2003年医疗系统的改革之后,全国医疗机构数量保持在一个比较平稳的水平,2003-2010年平均保有量为88.79万个。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这些机构的信息化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医疗信息化的发展空间巨大。
因此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也在加大。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化,国家对医院信息化的投入也会保持常态。医疗卫生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并已纳入“十三五”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重点,将实现重点突破。前瞻产业院预计,未来几年内,医疗信息化规模将持续增长,到2021年,我国医疗信息化规模将超过870亿元。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概况
1.1.1 项目名称
1.1.2 项目承办单位
1.1.3项目负责人
1.1.4项目拟建地
1.1.5建设规模与目标
1.1.5.1项目设计建设规模为:
1.1.5.2项目年服务名称与目标:
1.1.6 项目总投资
1.1.7资金来源
1.2 项目单位概况
1.3 编制依据及编制原则
1.3.1 编制依据
1.3.2编制的原则
1.4 项目提出的背景
1.5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1项目的搭建有利于解决国内医疗信息化技术落后的局面
2.1.2项目的搭建有效的制约医疗信息化行业的难题
2.1.3 项目的搭建有利于填补国内医疗信息化的空缺
2.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2.1 企业团队技术优势
2.2.2 国内政策扶持重点项目可行性
3.2.3 环境可行性
第三章 行业现状与市场分析
3.1医疗信息化产业分析
3.1.1我国医疗信息化产业现状
3.1.2项目主要涉及领域市场解析
3.1.3我国医疗信息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4加快推进我国医疗信息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3.2 项目选定细分领域分析
3.2.1医疗信息化分析
3.2.2概况与市场分析
第四章搭建规模与研发方案
4.1 搭建规模
4.2 装修改造内容
4.2.1装修改造规模与原则
4.2.2装修改造内容
4.3 方案
4.3.1方案确定基本原则
4.3.2 项目平台综合情况分析
4.3.3 项目平台应对风险措施
第五章 项目装修改造条件与租赁地址选择
5.1自然气候
5.2产业发展
5.3基础设施条件
5.4项目选址确定
5.4.1项目选址原则
第六章 流程、设备选型及装修方案
6.1设计依据及原则
6.1.1 设计原则
6.2.2 设计依据
6.2方案
6.3 项目与服务研发说明及应用前景
6.3.1 与服务研发说明
6.3.2 项目研发与服务应用前景
6.4设备方案
6.4.1设备配置基本原则
6.4.2 主要设备配置
6.5装修改造工程方案
6.5.1编制依据
6.5.2装修改造工程建设方案
6.5.2.1功能区
6.5.2.2辅助工程
6.5.2.3公用工程
6.5.3专修工程概况
第七章 总平面图布置与公用辅助
7.1总图布置
7.2公用辅助工程
7.2.1供电、通讯
7.2.2 给排水
7.2.3采暖
第八章 企业组织机构与项目实施进度
8.1组织机构
8.1.1项目法人组织方案
8.2.2管理机构组织方案和体系图
8.2.3机构适应性分析
8.2人力资源配置
8.2.1 作业班次
8.2.2职工工资及福利
8.2.3员工来源及招聘方案
8.2.4员工培训计划
8.3项目建设
8.4项目实施进度
第九章 节能
9.1设计依据
9.2设计原则
9.3能耗分析
9.4节能措施
第十章 环境影响评价
10.1评价依据
10.2环境现状
10.3环境影响
10.4废水、固体废弃物与噪音污染源、污染物治理方案
10.4.1废水
10.4.2固体废弃物
10.4.3 噪音
10.5主要污染源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案
10.5.1本项目可能涉及的实验活动
10.5.2项目运营过程中风险分析
10.5.3项目运营设施风险分析
10.5.4项目运营管理风险分析
10.5.5项目运营风险分析
10.5.6制备和质量控制与项目运营风险分析
10.5.7人员素质与培训风险分析
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1.1投资估算
11.1.1编制依据
11.1.2编制方法
11.1.3估算结果
11.1.4投资估算
11.2资金筹措
第十二章 财务评价
12.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
12.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
12.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12.3.1年销售收入估算
12.3.3利润及利润分配
12.4财务分析
12.4.1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12.4.2财务净现值(fnpv)
12.4.3 投资回收期(pt)
12.4.4 总投资收益率(roi)
12.5不确定性分析
12.5.1盈亏平衡分析
12.5.2敏感性分析
12.6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三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13.1结论
13.2问题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