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房数据库”网络疯传,不少人的酒店入住信息遭泄露。/晨报记者 肖允
“查开房”已登不上
数据库难彻底封杀
如今,“查开房”网站已经无法访问,“开房数据库”的下载链接也均已失效。但IT业内人士表示,“只要该数据库在网络上流传过,就不可能彻底将其封杀,更不可能追溯其源头究竟是谁。”该人士表示,虽然目前绝大部分链接已经失效,但保守估计,之前的下载量至少达数百万人次,而且不少人将数据库拷贝在本地电脑或网盘上。一旦风头过了,该数据库很可能重新出现在网络上。数据库涉及的个人隐私依旧有可能被泄露。
晨报记者 姚克勤 实习生 蔡创
“2000万开房数据”的文件在互联网上被疯狂下载所引发的隐私危机,如今已经演变成一场信任危机。就在近日,沪上一高校女老师在谈婚论嫁前夕,也下载了该数据库,查询发现未婚夫的多次开房记录,一番纠结后终提出分手。
信息泄露引发了信任危机,最终让一段美好姻缘付诸东流,这让很多人始料未及。在“该不该查询未婚夫开房记录”的问题上,市民也是各执一词。对此,律师和社会学家认为,该事件表面上看属于道德范畴,其实内在是公民隐私受到侵犯的新型法律范畴事件。如何保护公民隐私,对当下法律是个新的挑战。
每周都要开几晚房
每次只逗留几小时
30岁的王芳(化名)为上海某高校的女老师,工作体面,面相姣好。半年多前,经父母的朋友介绍,王芳参加了一次退房时间来看,每次都不过夜,只逗留两三个小时。
王芳夜不能寐,怀疑许辉过去的生活作风不端正,但始终没有在许辉面前挑明。她思前想后,最终决定和许辉分手。王芳说,自从查完开房数据后,心里就有一个无法解开的疙瘩,“与其让这个疙瘩困扰一辈子,不如索性快刀斩乱麻了断了这份感情”。
丈夫记录满满一屏
全职太太进退两难
小玉(化名)与小威(化名)结婚3年,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小威经营着一家公司,经济条件不错,因此婚后没多久,小玉便从单位辞职,专心做起了全职太太。
小威由于工作关系,经常要陪客户应酬,有时凌晨三四点才回家。不久前,小玉看到购物等领域,甚至会引发诈骗事件。
然而,目前我国对于泄露信息的处罚,却没有相关的法律体系作为支撑,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基本大法,仅在《民法》和《刑法》中个别提到,且量刑不高,违法成本低,所以难以根本遏止。“如果没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作基础,如何认定违法将会是一个难题。因此当下应加快立法保护工作,制定并不断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提供强力的保障。”
记者手记
大数据时代的“蝴蝶效应”
晨报记者姚克勤
“大数据”是时下最炙手可热的IT词汇,但如今却被泼了一盆冷水:一次全国范围的数据泄密,竟诱发了一桩婚事告吹,可谓是“大泄露”引发的“蝴蝶效应”。
虽然相关网站已无法访问,相关数据库下载也已失效,但“查开房”事件暴露出的信息安全问题仍不容小觑。有业内人士提醒,数据库包含的海量身份证、住址、电话等信息是不法分子眼中的“肥肉”,更大的“蝴蝶效应”——各类推销、诈骗活动将迎来“井喷”。
“大数据”时代,网络对个人信息的采集便捷程度令人咋舌,你午饭在哪里吃、晚上在哪里睡、网购过哪些东西、看过哪场电影、和谁煲电话粥,都会在不经意间留下痕迹。但和突飞猛进的技术产生强烈反差的是,目前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却异常孱弱。
诚然,我们无法因噎废食拒绝“大数据”时代来临,但如何让信息的使用、保存与流动保持在安全可控的范围,是摆在职能部门和每个人面前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