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这个村两块铺路石竟然是清代墓碑!墓主曾任八品修职郎


最近,有村民发现,在独山港镇星华村朱家墩的一条小路上,铺着两块石块,跟其他石块不同的是,这两块石块上面还刻着字,石碑上的字迹清晰可见。
这两块碑制作得比较精细,一块是阳刻的,另一块是阴刻的,都是墓碑。阳刻的墓碑记载着墓的主人是清代的修职郎顾竹泉。
蔡海中 独山港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这两块墓碑经我们现场查定 大概是清代的墓碑 墓碑上面有墓志铭包括当时的人物应该是修职郎相当于八品官修职郎 皇帝封的一个职务
修职郎
修职郎、修职佐郎是正八品和从八品文官的散阶,散阶是授予官职时同时授予的虚衔,像今天军衔,比如上尉,上校之类的,一个是实阶,好比今天的班长,连长
而另一块阴刻的墓碑的墓主叫朱声洪,墓碑的前面刻有“皇清”两个字,他会不会跟皇帝有什么关系呢?文化站工作人员说,皇清两字是当时对清朝的尊称,并不是皇亲国戚的意思。村民朱金龙说,他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修路的时候,村民把墓碑运到这边来铺路。
那么,墓碑上的人物与当地的历史有什么关联呢?原来,星华村朱家墩靠近海边,以前这里有许多盐民,盐民晒盐要交税,因此,衙门里就有收盐税的官员。
蔡海中独山港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在历史上这里是清代的 盐衙门的旧址 在明代的时候是建烽火台的 在几百年前 这里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有故事的地方
当然,这也只是初步的判断,至于这两块墓碑背后的故事,还有待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做进一步的考证。
来源:平湖电视台民生直通车

网络字典的解释

百度上的解释不一定正确。辞海的解释是: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

砖家说不是那就不是

砖家说是就是

墓志铭用于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
墓志铭为在坟墓中或坟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迹所写的一份简介,尤其对于伟大或值得纪念的人其墓经常有墓志铭,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这种习俗的存在,但是近代中国已不流行写墓志铭。
墓志铭是给过世的人写的。在古代,墓志主要是把死者的简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进墓穴里,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铭的,以求得人死留名。 在现代,主要是记述一生的重要事件,然后对人做一个综合的评价。
好奇百度了下,有这么一句“墓志铭为在坟墓中或坟墓上”,那么就不是全部随墓主一起下葬的,不知是不是这么解释。
折叠

哦算不算文物?

文化站工作人员对“墓志铭”的解释有误,碑上的字叫碑文,墓志铭是随墓主一起下葬的,不打开墓室外人是看不到的

民国以前的应该算文物了。
都是国家的

这种乡下多了去了。都拿来放在沟渠上面做过桥了。

近代古墓

就你最皮,非得较真

真的埋没了,后人不知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