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溇港:陈溇五湖书院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吴兴溇港文化史》出版发行后,国内研究溇港文化的学者与媒体持续升温。五湖书院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早就想写篇关于书院的文章。近日,在织里名医毛先生的帮助下,笔者终于找到了九十四岁高龄的陈劼卿先生。老人告诉了许多关于民国年间他在五湖小学读书的往事,终于让我完成了写这篇文章的夙愿。
陈溇村之所以在清末民初名气很大,不是因为清政府设在大钱的巡检司于光绪年间迁移到了斯地而名声远播,也不是因为民国初年的《吴兴县全图》赫然标注着“陈溇市”而提升了规格。陈溇的知名度恰恰是因为“五湖书院”的创立和延续,而影响着整个太湖溇区乃至湖州府全境。
自北宋胡瑗先生创办了富有特色的湖学后,古城湖州的教育事业在全国鹤立鸡群,几百年来经久不衰。晚清年间,湖郡东南的大镇办起了几座学校,兴教之风延伸到了乡村。而此时北滨太湖的三十六溇地区却无一所正规学堂,邑绅徐有珂写信给曾任苏州知府的名宦吴云,表达了乡民想在太湖溇区创办学堂的愿望,得到了吴云和地方义士的大力支持,纷纷解囊捐款,借用吴江峰太守故宅办起了书院。因紧傍南太湖,书院故以“五湖”冠名。五湖书院还得了地方官府的支持,据《人文织里》记载,新任湖州知府宗源瀚为五湖书院捐上了自已的工资,并提议丝捐善后款项下每包丝拨一元给郡县各书院。五湖书院得其中六分之一,并且连续拨了三年。用现在的话来说,五湖书院颇有民办公助的性质。最难能可贵的是,宗源瀚知府离任后,继任知府杨荣绪延续了助学政策。
五湖书院创立后聘请徐有珂担任主讲。徐有珂 (1820-1878),字韵霅,号小豁,乌程东阁兜(现吴兴区织里镇常乐村) 人,清同治六年(1867) 举人。据徐氏后人称,“文化大革命”前家族还保存着徐有珂等先祖的画像,但在破“四旧”时连同遗留的旧书籍皆付之一炬,真是十分惋惜。徐有珂是溇区有名的孝子,中了举人之后因母亲年迈而拒绝担任官职。东阁兜距离陈溇不到三里路,徐有珂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步行至书院为学生授课。教室分时艺、经学两斋。徐先生教育有方,制订了有效的学校管理制度和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办法,五湖书院因此名声远扬。徐有珂学识渊博,在五湖书院任教的同时,还佐助知府宗源瀚修纂清同治《湖州府志》,负责《舆地》《经政》等门。清光绪四年(1878) ,又佐修《乌程县志》,但未修完就逝世了,享年仅59岁。徐有珂著有《湖阴汗简》8卷,分简上、简下、简末、补遗,专记太湖南岸之事。此书上海图书馆有藏。
据吴云《创建五湖书院碑记》描述,“就陈溇吴江峰太守故宅建五湖书院,前为大门,少进为仪门,内为厅事,由堂涂进为讲堂,额曰‘崇礼敦本也’”。吴云致仕后居太湖钱溇,距陈溇仅咫尺路程。他不仅为创办书院带头捐款,还以里人身份为之撰写了碑记。以吴老先生当时是晚清名宦,又是金石家、书画艺术家的身份和名望,某种程度上为五湖书院披上了一层光彩。五湖书院一直办到清王朝终结仍然在延续,为溇港区域培养了不少人才,可以说是三十六溇区域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民国肇始,陈溇五湖书院被列入地方政府的教育规划,并易名为“五湖小学” ,但村里老百姓依然称其为“书院 ”。据世居陈溇,年逾90高龄的沈勤生回忆:“书院在我祖父辈就有了。我虽然沒进书院读过书,但自已在书院旁边长大,从小就耳濡目染书院的状况。 ”在沈勤生的记忆中,学校的建筑格局与《创建五湖书院碑记》中记载的基本相似。“书院坐北朝南,东面有吴氏祠堂。前面三间,中间有很大的院子,通道上铺石板,还有-个很大的操场。后面也有三间,再往后的大厅是楼屋,楼房前有一棵很大的枇杷树,校址总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当时校内的学生估摸有200余人,四五名教师,其中有2名是南浔人,陈溇村的应年伯在学堂里烧饭和看门。学生们经常在院内操练,手中拿着木棒或木头做的枪,陈书金当教官,又喊口号又吹哨子。日本人来了之后,书院曾停过一段时间学,野鸡部队也在书院驻扎过,还绑票了一个温州富户家的小姑娘,关在隔壁地主家里看管,逼她家人拿钱赎人。 ”
陈劼卿先生1923年出生于太湖钱溇,少年时曾在五湖小学读了一年多书,抗战爆发后奉父命去上海当学徒,1979年从上海天一织染厂退休。老人现寓居织里镇浒泾港旁,除了右眼残疾外,耳聪体健,思维清晰。当笔者说明来意后,陈老滔滔不绝:“民国二十五年 (1936) 我14岁,在五湖小学读书。当时有六个年级,校长钱八金是蒋溇人,60多岁,戴着眼镜。学校实行新式教育,课程有语文、算术、图画、体育、唱歌等。每周上6天课,早上7点上课,下午4点放学。书学费也较便宜,读一年书好像是一块银元。校内靠近东面的陈溇港边有篮球场,校内的厅屋很大,还有很长的走廊。院内有棵古老的桂树,枝叶伸出院墙,桂花开时整座学校都飘香了。 ”陈劼卿还记得学校西边的石弄堂悠长悠长,东面的小溇港旁边设有检查站,职责是检查进出南太湖的船只。
五湖小学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继续开办,学生人数有所增加。到新中国成立,五湖书院走过了风风雨雨大约八十年的历史。解放初期,人民政府的干部在书院内办起了夜校,主要职责是为村民扫除文盲。沈勤生老人还记得当年夜校里的课文中有几句是:“社会主义是天堂,沒有文化爬不上。 ”那时的青年人学文化的热情很高,村里开大会和重要的活动都在书院内进行。
五湖书院在上世纪“大跃进”年代彻底毁弃。据伍浦村的村民回忆,书院的砖木被拆下来后,运到别处建造机埠,建造生产队的养蚕室和畜牧场,古宅墙基的块石也陆陆续续被村民挖掘殆尽。书院的遗址现在变为一片桑园和几幢现代民居。
从创办到湮没,五湖书院经历了清代同治、光绪、宣统等多个朝代。它在湖州的教育史上刻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记,书院的创办者也在地方志史上留下了芳名。而今天,当人们在书院的遗址上徘徊踏步,或者伫立在千年古刹利济禅寺旁阅读那块移置于此的《创建五湖书院碑记》时,也许会发出一声声沉重的叹息。
《湖州晚报》2016.5.8

对楼主的敬仰溢于言表,只有顶贴了!

刚刚学拓,太过匆忙没拓好。楼主说的五湖书院有碑记载呢